被作為第一個討伐目標的高句麗都沒有選擇納貢,那些排在後面的勢力自然也不會去做這種事。
反正他們不是第一個,遲一些再上貢也不用擔心。
大離周邊,幾乎所有的勢力都將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雁雀關上。
他們想看看,如果這個消息的確是大離官府放出的假消息,又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到了出兵的日子之後,大離該如何為這場鬧劇收場。
他們很不介意看到大離受挫,只有這樣,他們侵擾大離邊關的時候壓力才會愈加的減小。
至於雁雀關內軍隊的調動,他們只當是草原上新修建了兩座城池之後重新在安排軍隊的調防問題。
不過也因為這個原因,高句麗關於納貢之事雖然沒有同意,但也沒有將這個決定完全放棄。
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在經過了幾個月的準備之後,那位裕王殿下居然真的帶兵親征了。
大離的北疆這幾年變得逐漸繁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但就算沒有,以大離的國力就算不如以前但也足夠支撐一次遠征。
但是,大離境內的各種起義和各處民怨四起才是導致朝廷分兵無力的原因。
北疆若是有多餘的兵力,不用來鎮壓國內是騷亂,卻出來打他一個彈丸小國,大離的朝廷以及那位裕王殿下究竟是如何想的。
但不管怎麼想,大離出兵已經變成了現實,現在要考慮的就是要如何應對這件事。
以年齡偏大的納貢派再一次占據了上風,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朝貢需要的使團和貢品。
雖然說事急從權,但高句麗人知道,大離朝廷對於規制二字無比看重,若是出發的使團人數以及貢品數量稍有差錯,那對於大離皇帝來說,比搶掠一次邊關的罪過還要大。
於是,在使團還未出發之前,偵查大離大軍的探子就傳回了新的消息。
三萬大軍。
堂堂大離的五皇子裕王殿下,親征的時候居然只帶了三萬大軍。
這個數量放在他們這些被大離稱之為寡國小民的勢力中或許已經不少了,但是以大離皇朝的體量來說就有些不夠看了。
大離皇朝,哪怕是內境之地兵力最少的省,駐紮的兵力也要要超過三萬。
在他們的設想中,大離若是要比對他們出兵,最起碼也應該是十萬大軍才能顯露出大離天朝上國的牌面。
承認,在兩年前突厥被滅的時候,這些勢力在得到消息之後已經知道了大離北疆的軍隊要比其他地方的戰力要更強悍一些,但那是指著人數大致相同的情況。
在高句麗的朝堂之上,在得知大離親征的軍隊只有三萬人後,不少人都發出了嘲笑的聲音。
「哈哈,看來大離皇帝是有些急了!」
「大離有一句俗語怎麼說來的,這是打腫臉充胖子啊……」
「三萬人就敢攻打我們,未免也太自大了吧,哈哈……」
「既然來了,那就大離皇帝知道知道我們高句麗的厲害!」
「金將軍猜得沒錯,這麼少的兵力,大離的內憂看來的確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
……
因此,剛剛做好準備的使團,卻在臨出發的時候被告知不用走了。
高句麗害怕的是大離十萬大軍的壓境而來,而不是區區的三萬將士。
三萬大軍,哪怕這個數量對於他們這些勢力來說依然不少,但卻不會讓他們產生絕望的感覺,甚至不少人覺得可以反殺。
在帝辛帶兵親征的時候,高句麗也開始了排兵布陣。
與此同時,其他的勢力更是一番看好戲的表情。
大離他們肯定是不會幫助的,但至於要不要幫助高句麗?
那也是不可能的。
同為在大離周邊生存的勢力,並都有過侵擾大離邊關的舉動,各個勢力之間自然免不了會產生合作的時候,因此他們對於高句麗的實力也算是有著大概的了解。
區區三萬人數,以高句麗的實力雖然解決起來會麻煩一些,但也在能夠解決的範圍之內。
而他們更願意看到的,是大離軍隊和高句麗的兩敗俱傷。
同為大離周邊的勢力,他們除了合作,彼此之間也會有摩擦,同時也在覬覦著對方的土地。
雖然都比不上大離,但沒有人嫌棄自己的地盤會大。
事實上,若非大離如今的內憂在加上一直以來的懷柔政策,這些周邊小國早就被大離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連大離如此富庶的天朝上過都不嫌棄他們的土地貧瘠,他們又怎會嫌棄彼此。
因此,若是大離軍隊和高句麗能夠兩敗俱傷,他們就能夠坐收漁翁之利,從而將高句麗瓜分。
而就算高句麗沒有被傷到元氣,他們也不虧。
三萬大軍的人數雖然對於大離來說不多,但一場戰爭的敗亡同樣能給大離上下造成一定的打擊,到時候大離各處邊關將軍士氣低落,他們說不準還可以趁機劫掠一番。
而自始至終,他們也沒有想過高句麗會被三萬軍隊攻陷的可能。
如果區區三萬人就能攻陷高句麗,他們早就將高句麗的地盤瓜分了,又怎麼會等到現在?
但他們也並非什麼都沒有做。
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還是懂的,高句麗是被他們瓜分還是被大離滅掉是兩種完全截然不同的意義。
三萬人的軍隊自然做不到滅掉高句麗,但萬一這是暗度陳倉之策呢?
萬一大離的軍隊不止這三萬人怎麼辦?
別忘了,那位裕王帶領的軍隊是從大離北疆出發的,而不是高句麗緊鄰的大離邊關,如果在戰事膠著的時候,大離突然又有一支軍隊從境內殺出,那高句麗就慘了。
因此,為了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各個勢力紛紛陳兵與大離的疆域交界處,以此威懾緊鄰邊關的大離軍隊,使得他們無暇他顧,無法支援出征的大軍。
顯然這些勢力並不知道,各處邊關的將領,因為只有裕王有出兵權並且選擇了出兵遠征,因此他們對裕王的作為很不爽。
除非帝辛能夠憑著僅有的三萬大軍立下大功,否則的話除非有來自皇室的命令,就算裕王戰敗死亡,他們也只會眼睜睜看著裕王身死而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