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的處理方式算是仙人們的普遍做法,包括鄧嬋玉也是這麼幹的,她也就保保老鄧和小鄧的平安,讓這兩位能夠壽終正寢,就算完成任務,他們的子孫後代、七大姑八大姨什麼的,那都和鄧嬋玉無關,她不想管,也管不過來。
驪山老母和女媧偶爾有些不同看法,但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作爲老派仙人,她壓根就瞧不上戀愛腦的洛神,更不認爲這麼個貨色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伏羲不止一個女兒,現在他走香火之道,洛神走神道,其實已經沒什麼關係了,女媧不想管,符合仙人的價值觀。
伏羲很無奈,自己看到了未來,但是無法提醒,或者提醒無用,這是很多精通卜卦者的悲哀。
洛神渾然不知自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面對一個深不見底的黑坑,毅然決然地跳了進去。
宛洛之地是這塊區域的統稱,漢國佔著宛,自然也想進一步奪取洛地,現在紂王在洛水河畔建都,原本想進取洛地的鄧九公思慮再三,終究是顧忌之前君臣間的名分,不想和紂王在戰場上刀兵相見,所以領軍退回南陽。
紂王覺得自己談笑間漢國十餘萬兵馬就退去了,認爲人王之威還在,命令西方的界牌關、穿雲關、潼關死守,卡死周國的東進之路,之後他是故態復萌,又恢復到了飲酒作樂的模式,只不過這次多了一個能歌善舞,容貌冠絕三界的洛神
重新疏通河道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九泉因爲血河大陣而引起的躁動被妲己拿起落日弓,連射九箭而平息下來。
很有巫族特色的鎮壓手法。
鄧嬋玉在一旁協助,用了少量的息壤,就讓一切恢復了正常。
九泉任務解決,之後就是找康回屍骸的任務。
鄧嬋玉手中有一枚玉盤,其中封存著康回的一滴血液,這滴血液能夠讓她找到剩餘那半截屍骸的所在。
她們對血河大陣不熟悉,就把九尾狐狸精放出來當嚮導。
「見過上仙,拜見大王!」
這個上仙的稱謂鄧嬋玉覺得很有仙氣,可隨後一個大王整體畫風瞬間就跑到了山賊土匪那邊去了,偏偏妲己就喜歡這個稱呼,她還不好說什麼,大王就大王吧!
九尾狐狸精適應能力極強,在得知這個自己曾經想要奪舍的目標是地府閻王后,那叫一個乖巧,也就是鄧嬋玉拿著招妖幡,否則肯定是「見過大王,拜見上仙」的路數了。
她憑藉著這段時間的記憶,一點點講述周圍的環境:「翻過前面這座山,往北三百里,應該就到象部族了,象部族人口衆多,實力最強,男人們嗯,比較善戰。
我聽說象部族東方是旱魃的國度,那裡杳無人煙,即使是象部族最強的勇士也不敢涉足那一區域,在部族的西方則是一條大河,叫什麼賤妾實在是不知道,只聽說有一些鳥人什麼的在盤踞,北方」
九尾狐狸精把自己知道的信息都講述一遍,鄧嬋玉不置可否:「辛苦了,且先回去吧。」
「賤妾告退。」
收起招妖幡,她們研究了一下路線,其實也沒啥可研究的,康回的血液指向西方,那麼就只能去找那所謂的「鳥人」。
鄧嬋玉騎著公牛,妲己坐在犀牛背上,雷鳥就被放在天空偵查,妲己可以利用它的眼睛看到極遠處的場景,不至於迷失方向。
看了一會,妲己揉揉眼睛,一方面是眼睛有點酸,黃泉對於仙人的法力侵蝕有點嚴重,她這個小小的真仙可沒有鄧嬋玉金仙的抵抗力,一方面就是單純的困了,這要是在峨眉山,直接就休息去了。
她直白地說道:「本王又困又餓,鄧二,傳膳吧。」
鄧嬋玉直撇嘴:「還傳膳呢,你想吃什麼啊?」
妲己舔舔嘴脣,壓低聲音:「吃柰」
鄧嬋玉就覺得頭大無比,以後統一天下,這些亂七八糟的稱呼一定要改過來。
她變魔術一樣拿出一個蘋果,對著妲己晃了一下,妲己立刻點頭。
這東西就是諸夏之地的「柰」,一個似乎很容易引起歧義的名字,傳說中大禹吃過這東西,覺得好吃,就起了一個「紫柰」的名字。
人家上古先賢的本意是好的,但在鄧嬋玉這邊聽起來就覺得特別彆扭!她又取出她的小黑本,快速記了兩筆,回頭統一天下就給這個「柰」改名字
「唰唰唰」兩下削掉蘋果皮,鄧嬋玉手指一劃,蘋果分成兩半,其中一半往妲己嘴裡塞。
妲己張著嘴,瞪大眼睛:「不行,太大了,放不下。」
鄧嬋玉:「」
做正經工作的時候不要說這麼有歧義的話啊!
她們沿著山脈往西走,穿過一道水幕後,眼前景象陡然一變,身旁的山脈瞬間就被血水染紅,黃泉那邊是陰冷,而這裡則是燥熱。
「看來已經深入血河大陣範圍了按照卜算來推測,西南方應該有生靈存在,咱們避開那裡,往西北方走。」
鄧嬋玉拿出自己寫的易經原本翻看,這本書現在也算是功德靈寶,儘管威力不強,但在卜算方面也可以提供不小的輔助功效,再加上她還可以調動量天尺的部分威能,血河大陣再怎麼虛實變化,也能找到一定的規律。
妲己放出雷鳥偵查,很快就傳回消息:「西北方和西南方都分布著一些古怪村落,這裡的人不知道算不算人,他們背後有翅膀,長著鳥嘴,似乎似乎並不會飛?」
妲己現在也不是當初養花養小動物的弱女子了,見識不少,當即說道:「之前那隻狐狸精說的鳥人,指的就是這裡吧?傳說中堯帝長子丹朱建立的讙頭國?」
提到「丹朱」這個名字,遠處村落內像是炸鍋了一般,諸多長著翅膀的怪人邁開大步,爭先恐後的向著她們衝來。
這些傢伙明明有翅膀,卻無法飛翔,明明有嘴,但因爲是鳥嘴的緣故,始終無法發出巨大的聲音,一堆怪人伴隨著刺耳的蜂鳴聲,迎面撞上鄧嬋玉的三昧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