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來的是女仙,趙公明也隨之放下戒備。
女仙沒事,男仙絕對不能來三仙島!
趙公明在這方面防備極嚴,他來三仙島,連自己的弟子陳九公和姚少司都不帶著,別的男仙更別提。
多年前聞仲來借金蛟剪,那就是在島外遠遠呼喚,實際並沒有登島。
他們這裡歌舞昇平的模樣讓鄧嬋玉準備了一肚子的話直接卡殼,不是說要用乾坤尺證道嗎?你們兄妹就是這麼證的嗎?燃燈道人你死得好冤啊!
小青鸞手裡拿著一個花環,傻乎乎的來回亂跑,原本準備送給她,眼見她眼神不對勁,連忙又縮了回去。
鄧嬋玉眼神中的疑惑沒有遮掩,趙公明、瓊霄、碧霄毫無所覺,雲霄則是有點尷尬。
說起來,這位知性女仙的性格是很像女媧的。
天資高、悟性強,隨便練兩下就頂別的仙人練好幾天的,根本不存在什麼瓶頸,在人前都是一副端莊穩重的女神模樣,在人後就
雲霄也宅得厲害,她就像很多裡的主角一樣,明明實力巨強,但知名度很低,周圍的路人老覺得她沒什麼了不起的,動不動就跳出來挑釁,這方面的代表仙人就是闡教十二金仙
鄧嬋玉乾笑兩聲,雲霄也陪著笑,暗自計算時間,自從上次一起打燃燈,過去了多久?這一算,真是嚇一跳,我們竟然荒廢了這麼多的時間?原本只是打算宅七天就幫助趙公明思考證道之事的,現在一年都快過去了
鄧嬋玉真不是來卷他們的,她看向趙公明:「趙道兄,貧道準備寫一本普通人都能看懂的易經所以想借乾坤尺一觀。」
乾坤尺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功能就是永遠指向乾坤兩個位置,有了這些數據,她寫書的基礎就有了。
她不是借走,而是現場看一眼,這種要求要是都拒絕,那就太傷情面了。
趙公明還是很豪爽的,取出乾坤尺:「哈哈,道友儘管去看就是。」
鄧嬋玉一邊觀察乾坤尺,一邊奮筆疾書,記錄了一大堆數據,碧霄只是抻著脖子看了兩眼就覺得沒意思,給凡人寫書?這意義何在啊?
她們幾個接著奏樂接著舞。
雲霄就陪著鄧嬋玉,看她快速記錄,之後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出來,從凡人視角來看天地,看陰陽五行八卦之間的變化,確實是一個全新體驗,就連她這個準聖都覺得頗有收穫。
鄧嬋玉記錄得很詳細,乾卦在什麼時期,對應著會產生什麼影響,連帶著會有多少變化,一一記下來。
雲霄若有所思:「賢妹寫得這個有點像」
她很少去人間,一時間沒找到對應的詞語。
鄧嬋玉猜到她的想法,回答道:「有點像黃曆,對吧?」
「對,正是黃曆。」
鄧嬋玉沒說什麼,只是笑笑,黃曆,看這個「黃」字就知道是誰發明的了。
她花費一個時辰記錄好數據,那邊幾個大大小小的姑娘似乎不知疲倦,還在玩鬧,她把乾坤尺直接還給雲霄,說道:「多謝姐姐。」
她遲疑了一下:「小妹其實還有一事,不知當問不當問。」
「但問無妨。」
「之前見過趙道兄的定海珠,似乎只有二十四枚,這個好像不符合周天之數,是不是應該還有十二枚定海珠存世?」
雲霄很溫柔地笑笑:「賢妹言之有理,我兄妹也懷疑過定海珠的數量,家兄當初更是在洪荒各處搜索,還拜託諸位三山五嶽的道友幫忙尋找,最後都是一無所獲,那十二枚定海珠如果不是在開天闢地中遺失,就是還未出世。」
說這話她也有點心虛,依稀記得,當時碧霄好像跟著趙公明去東海深處尋找那另外十二枚定海珠,後來瓊霄也去了,她沒去,她覺得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沒必要過度追求所謂的圓滿,萬事留一線,纔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至於是不是懶得出門,她自己也說不清楚。
對於鄧嬋玉有意向去尋找另外十二枚定海珠的事,雲霄表現得一如既往的大氣,隨便找,誰找到就是誰的。
我家大哥這個腦子,開闢二十四枚定海珠都困難,你還要他開闢三十六枚定海珠?
雲霄對自家大哥和兩個妹妹有極爲清晰的認知,兩個妹妹終其一生,能夠達到大羅金仙就是上天賜福。
趙公明的上限要高一點,能把二十四枚定海珠玩明白,苦練數百元會,斬出一屍,就非常了不起了!
千萬別給他上難度,這要是把三十六枚定海珠給他,估計這輩子也就是個大羅巔峰,突破?突破個錘子!
圓滿和不圓滿是兩個概念,不是單純的數字相加問題。
趙公明的悟性、福緣和資質其實都不如燃燈,開闢二十四諸天就是他的極限。
哪怕再多一枚,他的資質都頂不住。
雲霄非常真誠地說道:「妹妹儘管去找,其實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截教中有意去找那十二枚定海珠的仙人也有不少,家兄就數次當衆表態,誰找到就是誰的緣法,我們兄妹沒有任何意見。」
趙公明其實也沒聽清她們具體在嘀咕什麼,此時只是一個勁點頭,我妹妹的話就是我的意思,別管說什麼,肯定對!
鄧嬋玉把三霄的心胸寬廣誇讚一番,說實話,她也不知道這十二枚定海珠在什麼位置,她也不準備用定海珠證道。
看燃燈開闢的二十四諸天就知道,開闢出來的世界潛力有限,頂多就是二十四個大千世界,這種世界對龐大的洪荒來說,多一個少一個其實沒多大區別。
燃燈苦心孤詣,最後只能當一個過去佛,說明他的潛力真的不大。
二十四諸天都是這個程度,十二諸天的價值肯定更低。
鄧嬋玉是準備拿來開闢大千世界,布置十二生肖,然後交給洪荒世界,賺取功德的。
量天尺之前說過一次,哪怕她寫出易經,獲得的功德也不夠量天尺禍禍,她就想到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現在已經有了,提出此概念,並領走功德的還是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