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北八樓之後,大多數人就會選擇原路返回或者是坐纜車下山。
可是許寒等人看了看時間還是挺早的,還是可以到其他的景點進行參觀和拍照。
如果說山巒之上的長城就是蜿蜒在山頂的巨龍,那麼這些些小的景點,就是四肢龍爪所在的地方。
最近的一個地方所在就是好漢坡所在的好漢石,正是那句十分著名的話:
「不到長城非好漢」!
八達嶺原為隘口,後建關城。
明隆慶至萬曆十年在各口修建障塞,並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來逐漸增建為長城,並修築敵樓、墩台。
起自川草花頂,經石佛寺口、青龍橋東口、青龍橋西口、王瓜峪口、八達嶺口、化木樑口、於家衝口、黑豆谷口至石峽峪,全長約12千米。
八達嶺長城、關城、城牆、要塞及關溝中部的居庸關構成明代京都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軍事工程從來都是作為保家衛國的工程,不是用來作為侵略用途,由此可見民族內核並不是野獸派,而是文明派。
這是一種積極向上拼搏奮鬥的民族精神體現,更加有偉人的詩詞留存:
清平樂·六盤山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如今,「不到長城非好漢」更多情況下指的是一種民族精神,一種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
萬里長城是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俗稱「不到長城非好漢」,願天下有志者競游長城。
好漢坡是一段陡坡,頂峰海拔868米,上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石碑,取自***詩句。
在此,幾乎看到了幾乎整個的山巒,真是有一種登高望遠的感覺。
算是一種網紅有生之年必須要來的地方。
拿著手中的景區旅遊圖,順勢看了看一些具體的位置,並不是非要走路過去,也有可以用來代步的工具,騎自行車去。
這樣大大增加了大家的行動速度,只是女生們都是走累了,畢竟這不是逛街,順勢就做了纜車下去。
而男生團則是走向了其他的景點遊覽,隨心所欲,索性就不看旅遊景點圖,隨心所欲了。
望京台,位於八達嶺關城東門外,「居庸外鎮」關門前大道南側。
為一塊高1米、長15米的天然花崗石,上刻「望京石」三個字,這裡真的可以眺望京都。
根岔道城,據考古報告,明嘉靖年岔道城開始修築,歷經三十餘年終於建成。
整個城呈不規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
整個城東西510米,南北寬185米,為船形。
全城總占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牆高8.5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築成。
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牆設垛口、望孔、射口,南城牆有烽火台2座。
城牆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築,晚期又在原城牆外用條石和磚砌築。
古炮,陳展於八達嶺關城內登城入口處的馬道旁,共有五尊鐵炮,為當時的先進武器之一。
多少遊牧民族的鐵騎再次鎩羽而歸,保護了多少次的我華夏民族。
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
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年製造。
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餘里的張堡地方運來的。
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製品。
「古代以機發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
後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強盛。
因為文底蘊所在,哪怕是經歷了清末的屈辱,但是有了強健的精神氣質,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時間裡面再次躍升為世界前三的超級大國。
這就是底蘊所在,只要醒過來,就能夠站在世界的巔峰所在。
八達嶺長城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
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
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牆台,也有上、下兩層的敵台,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
台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
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台突出牆外,收牆於台內。
已修復南四樓、北四樓及北五樓等16座敵樓。
墩台又稱烽火台。
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
墩台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櫃,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階,以繩梯上下;每台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駐軍防守,與城堡組成一個縱深防禦網。
明成化規定舉烽辦法,即敵人來百人以上一烽一炮。
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又稱牆台。
指稍高出長城牆頂,四周砌有堞牆、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築。
此是古代士兵們的巡邏放哨之處,以及發生戰爭時進行據守防禦的地方。
戰台大炮原名「捷勝飛空滅虜安邊發熉神炮」,修築於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築,有一、二、三層之分,規模大小不一。
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略物資,作用大於敵樓。
當遇戰爭爆發之時,在敵台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
一個戰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藥300斤。
此外,在戰台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
這種「製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台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並可與長城上的城台、敵台(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禦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戰術作用。
這些細節看下來,才知道長城是一個自成系統的建築體系,從存儲、躲避、攻擊等各種角度為了守護,將自己做到了最好。
一個個景點的元素在許寒的腦海之中,一一閃過。
好漢石、望京台、岔道城、古炮、城牆、墩台、城台、戰台每一個位置都是有著自己的作用,一旦發生了戰事,就會啟動自己的作用。
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聯、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嚴密防禦體系。
仿佛就是一座電腦
看看時間不早了,當即決定這就直接回去了,途中又看到了一座寺廟。
名叫望京寺,內有石岩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
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牆下部用10餘層花崗岩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
牆寬20餘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台,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築宇牆垛口。
城台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牆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
西城牆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牆,兩牆均建於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
城牆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
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京都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京都、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
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築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歷史回憶,是歷史名地。
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
八達嶺接待中外遊人超一億三千萬次,先後有尼克森、里根、柴契爾、戈巴契夫、伊莉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
現如今很多的長城段落都消散不見了,淹沒了在歷史時間長河之中,但是這八達嶺的確是長城最具有代表的地方。
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見證,也象徵著中國人民的團結奮鬥,自強不息,貴公重義的民族精神。
從一座建築工程最後直接成為了精神圖騰,靠的就是各種元素的組合,調整到最佳的比例和結構角度,達到了最完美的形態。
可以說華夏民族能夠長存,也是因為這些保護我們的建築有所關係,算是構成了我們精神內核之一的元素。
這不就是融合構度麼!
許寒豁然想到了綠品源事件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從設計的思維出發,從各種元素組合成一個解決多個問題的方案,做到真正的永不倒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