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故宮本名紫禁城的典故之後,隨後王宇恆開始了正是講解整體的故宮布局。
京都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京都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簡單來說,就是皇帝辦公和居住的地方。
明朝的皇帝說是富有九州之地,但是難出宮闈之牆,不像清朝的皇帝可以幾下江南耗費錢銀無數。
曾經在明朝指著皇帝鼻子罵的文人,在清朝的愚昧統治之下,閹割了熱血,成為了捧臭腳,歌功頌德的唯唯諾諾。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京都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窺見中華建築文化的總綱性質。
什麼許寒所謂的帝王之氣之類的設計,在故宮面前,都是屬於小兒科。
真正具有九五之尊的帝王之氣,世界上唯一建築就是故宮。
那麼,一個皇帝居所的地方是如何成為了眾人遊覽的博物館呢?
這一切還要從1924年的一場政變說起。
1924年,東北張作霖奉系勢力南下山海關,與當時把握北京政府中心的直系曹錕、吳佩孚展開了第二次戰爭,史稱「第二次直奉戰爭」。
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入主中原,奪取最高政權,達到稱王稱霸的目的。
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原先屬於直系陣營的馮玉祥突然在戰爭中率兵返回北京發動了「政變」,馮玉祥不但扣留了時任民國大總統曹錕,還將溥儀等晚清遺老遺少統統趕出了紫禁城。
1924年11月初,馮玉祥令臨時執政府內閣會議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將其中允許溥儀居住在紫禁城一條進行修改。
當天,國民軍將紫禁城護城河守衛繳械,並下令溥儀等皇室成員立即搬離紫禁城。
下午四時,溥儀帶領其後宮妃嬪與諸多太監等宮廷人員搬出紫禁城並乘坐汽車趕往醇親王府。
而紫禁城至此作為皇宮的使命宣告終結,屬於其個人的悲哀,卻是民眾的福音來了。
電影《末代皇帝》內有溥儀退位後居住在紫禁城的大量戲份,是屬於實拍,最後獲得了很多大獎,這些實拍的鏡頭和末代皇帝的悲劇人生結合展現是分不開的。
隨後,臨時執政府下令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開始清點留存在紫禁城的大量文物。
接著,政府下令對紫禁城要開放宮禁,日後作為公立圖書館、公立博物館之用,至此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有了法律依據。
清室善後委員會很快跟著成立,並聘請李石曾為委員會委員長。
在歷經一年多的努力後,委員會將紫禁城內文物清點完畢,共1170000件文物,為我國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物。
而關於整理故宮文物等大量工作又多虧了當時善後委員會的委員長李石曾。
在清點完文物之後,李石曾考慮只有把故宮的建設事業逐漸引向公共事業建設軌道上,才能使得故宮得以最大程度的保護,也使其因對民眾開放而煥發出新的光彩,於是建立故宮博物院一事也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
如果沒有李石曾先生的全身心投入,那麼故宮由皇宮到博物院的過程也不會如此的順利進行下去。
李石曾照片由於委員會成員多為國民黨人,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將紫禁城改造為博物院來證明革命的合法性以及清除溥儀等清皇室在民國時期的影響。
說到底,這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國民政府的合法性,削弱皇室的影響力,一切都是因為政治目的,讓皇家沒有了幻想。
1925年故宮對外完全開放,自此故宮完成了由封閉到開放,由帝王之寢宮變為公眾之博物院的過程。
當年的10月10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開院典禮開始,李石曾手書的「故宮博物院」匾額也被掛在了神武門上方。
這場典禮十分宏大,自執政段祺瑞到軍、警、教、等各行各界都有代表參加,而臨近北京的各省督辦也被邀請參加典禮,整個場面十分壯觀,自此紫禁城完成了由封閉的皇宮向開放的博物院的轉變。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
一邊走一邊說,很快到了太和殿附近,王宇恆就地指著附近的建築訴說著這一切。
許寒也忍不住拿出手機進行了拍照,和女生不一樣,自己喜歡拍攝不同角度光影下的建築風貌,而不是非要把人物拍進去。
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
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
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
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
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
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這些裝飾的顏色和材質,以及形狀和尺度,許寒看得嘆為觀止,真不愧為六百年的帝王之居,過去了這麼多年,在如今依舊是這麼光鮮亮麗,在昨夜雨後陽光照射下,發出了耀眼光芒。
悠悠歲月的時間,並沒有降低任何觀感度,反而是愈發顯得與眾不同,這既是封建王朝帝王之所存留展現,更加是曾經那個年代設計師群體集體的智慧。
隱隱約約之間,許寒覺得自己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所做的建築項目真的能夠存在幾百年,存下去,擁有無數的眾人目光。
這條路,許寒覺得自己還需要多加沉澱自己,感悟這些優秀的建築,獲取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和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