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撒錢之旅(二)

  第82章 撒錢之旅(二)

  里昂16、17、18三個世紀以來都是歐洲的絲綢之都。💜♢ 6➈𝕊ᕼǗא.𝔠Øм 🍭✌

  但棉紡織業興起後,里昂的絲織工業開始沒落了。

  因為靠近義大利的緣故,這裡的印染行業十分發達。

  石錦堂帶著艾麗斯來到這裡後發現這裡有很多的絲綢工坊都處於垂死掙扎階段。

  是以他沒費多少錢就盤下幾家工坊,然後把這幾家工坊的女工集合起來,統一培訓踩縫紉機。

  沒錯,他打算在里昂開設製衣工廠生產服裝。

  這兩年他遍觀歐美各地的服裝行業,發現此時的人們還沒有進入集約化成衣時代。

  人們的衣服大多都是手工縫製,各國裁縫店遍地開花。

  穿著方面,這個時代的穿著還處於舊時代的末期。

  男人們仍穿著及膝外套,類似於長款的燕尾服,老派又沉悶。

  後世常見的西服雖然已有雛形,但是還沒有大規模普及。

  而女裝仍舊是以莊重挺拔的裙裝為主,她們每天都要穿勒腰擠胸的緊身衣。

  同時還要穿-帶著沉重裙撐的紗裙,這樣的穿著讓女性壓抑又痛苦。

  以至於到了20世紀初,巴黎的服裝設計師保羅波烈喊出:我設計的衣服裡面沒有緊身衣,引起了法國女人的瘋搶。

  石錦堂打算在19世紀的末期開創新的穿衣風尚。

  另外製衣廠模式,在這個時間段還屬於新鮮概念。

  所以單一款型,均碼銷售也是新鮮事物。

  若是能夠製造出爆款,那就是海量的利潤。

  這些對於石錦堂來說不是難事,隨便選擇幾款就能輕易達成目的。

  在里昂這裡的製衣廠前期主打三個款型。

  男式短款西服套裝,女性霍布裙,以及男性夾克衫。

  關於製造成衣,石錦堂又想起了兩個發明專利,拉鏈和電熨斗。

  這個時間段還沒有拉鏈以及類似的發明問世,他屬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電熨斗最快也得明年才會有人嘗試製作,而他直接全包了。

  新的製衣工廠使用流水線式操作,分工協作,方便提效降費。

  同時大批量採用縫紉機作業,產品走批發路線。

  同時也要招募服裝設計師,專司女性服裝,主打簡潔明快的女性服裝。

  至於女性現代內衣,要等製衣廠規模起來了以後再進行,現階段實在顧不過來。

  由艾麗斯出任製衣廠的老闆,她是女性又有財會的專業技能。

  石錦堂給她提供製衣款型後,她照樣生產就可以了。

  她在這個工廠中要做的就是控制成本,這時代根本沒有工人權益之說,工人普遍都是12、14小時工作制。

  是以盡最大限度壓榨勞動力也沒人會說什麼,等賺夠了錢就直接甩手扔掉也不心疼。

  至於他在西南非洲推行的中山裝和列寧服,等鯨灣港工廠的產能上來了,也可以到歐洲來推廣。

  反正這個時代一切都是新鮮的,說不定還能引發新的風潮也說不定。

  工廠的建設十分迅速,訂購一批勝家的縫紉機就可以開工生產。

  前期工廠只有100多個女工,她們對於新型服裝的生產還有點手生,但是隨著流水線工序的越發熟練。

  生產的效率急速提升。

  短短一個月就生產了出了3000多套麻布短西裝。

  因為是試生產,只是簡單的熨燙後就上市了。

  這些麻布衣服因為價格低廉,送去各家裁縫店推銷,裁縫店主們很樂意銷售這樣進價低廉的成衣。

  首批貨銷售一空,石錦堂和艾麗斯都很高興,當即決定加大生產規模。

  電熨斗,這東西原理很簡單,斷電功能也很容易設計。

  找個懂電學的大學生,都能製造出來。

  唯一缺陷就是這東西剛發明出來,質量很不穩定,後續還需要再深入研究。

  如此一來,石錦堂光是製衣廠以及兩項新發明就足夠成立三家公司了。

  這三家公司,製衣廠能很快實現盈利。而拉鏈廠直接給製衣廠做配套。

  而電熨斗公司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攻關。

  石錦堂直接從巴黎的大學校園裡,高薪聘請了幾十個物理學的大學生和手工作坊的學徒。

  讓他們一起完善電熨斗,後續再讓他們研發其他的家用電器。

  比如電冰箱,電水壺、電飯煲之類。

  這三家公司,石錦堂前期投入了差不多20萬法郎。

  此舉推動了法國的就業率提升,拯救了里昂的紡織工業,又帶動了gdp增長。

  做了好事的石錦堂沒有停留,帶著特魯多和幾個護衛,掉頭直奔德國的斯圖加特市。

  鑑於德國法國處於競爭狀態,雙方並沒有連通的鐵路線路。

  是以石錦堂一行,硬是乘坐了將近十天的陸路交通,才到達了斯圖加特。

  斯圖加特位於德意志帝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中部內卡河谷地,靠近黑森林。

  其不僅是該州的州首府,也是州級行政區及斯圖加特地區首府和該州的第一大城市。

  其地交通便利,又靠近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區,是以工業機械製造業十分發達。

  加之教育發達,人口稠密,十分適合發展高新尖的製造業。

  穆勒和賓得兄弟的自行車廠位於城市的邊緣,黑森林旁邊。

  這片本應該被叫做工業園區的區域內,遍布各類手工作坊和機械製造工坊。

  暫時不文一名的卡爾本茨創建的本茨鐵器鑄造和機械工廠也在這附近,日後保時捷品牌也將在這裡創立。

  通過這裡的產業布局來看,德國人很早就明了區位因素,以及配套設施集中在一起的產業集群優勢。

  石錦堂帶著新式自行車的設計圖走進穆勒兄弟的自行車場時。

  發現這座工廠雖然不大,但工廠內幾乎沒有閒人,大家都在一絲不苟的認真工作。

  看到這家工廠的廠風如此務實勤勉,讓石錦堂十分感慨,怪不得德國人屢敗屢戰,怎麼也打不倒。

  等了好久,終於有人出來,詢問他們了,請問您找誰?

  石錦堂看了一眼眼前的中年人,他笑著伸出手道:「你好,我是亨利石,新式自行車專利的持有者,想要同你們工廠的管理者商談一下。」

  那個中年人笑了笑,也伸出手。

  「我就是穆勒塞巴斯蒂安,塞巴斯蒂安自行車廠的管理者之一。」

  石錦堂呵呵一笑,「那就好辦了,我們來談談新的合作吧。」

  求追讀,追讀,追讀,謝謝!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