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選拔,半月
劉升幾人議完的結果是,先不急著去。
銅山那邊離天目山雖不太遠,可到底也有四五十里地。
華部要據有那個鐵礦,不說占據兩處山區的所有村莊、把控所有道路吧,起碼也得控制一條道路,才好運輸鐵料。
也即是說,據有這個鐵礦,華部便需要更多兵馬。
恰好過去幾日剿匪,俘虜了兩三百人,劉升便準備先送這些俘虜到北美去當苦力,進行勞動改造。然後從民勇中選拔三百人,再編練三哨常備軍出來。
紅娘子在大水瓶寨對民勇的訓練也需要時間完成,楊和慶在西走馬嶺的寨子還在建設中。
倒是文宥住進了磨盤寨,稍稍修葺就能駐兵,不需多費功夫。
因此,劉升準備半個月後再出兵銅山——有這麼長時間,華部的第一批軍政人員也能選拔出來了。
···
河邊營。
一片林地中,孫啟發正在挖土,不遠處就是燒磚的土窯。
想到這燒的磚是用來給大伙兒建房的,孫啟發乾起來就很賣力。
「孫啟發!」
聽到隊長喊,孫啟發立即跑過去,問:「隊長叫俺有啥事?」
「你小子認得字是吧?」
「小時候上過兩年私塾,認得一些字。」
隊長露出笑容,拍著孫啟發的肩膀道:「首領要招一批認得字的年輕人聽用,你小子快去華初營那邊報導吧。將來要發達了,可別忘了俺們。」
孫啟發聽了大喜,忙道:「俺肯定不忘了大伙兒!」
說完就要往華初營那邊跑。
隊長忙叫道:「你別急,好歹洗個臉再去!」
「俺知道了!」
孫啟發又往河邊跑。
等孫啟發來到華初營前的大校場,發現已經有一百多人在這兒等著了。
有的看著似乎才十六七歲,也有的看著二十好幾了,整體來講,都算是年輕人。
校場上還有一隊親軍在看著。
在校場正北方的木台上,首領劉升在一把高腳凳上大馬金刀地坐著。雖然只是平靜地看著下方,卻讓趕來的年輕人都不敢說話。
過了大約一刻多鐘,親軍呼喝著讓孫啟發等一百多人排隊。
等隊列排好,劉升起身高聲道:「伱們都是登記時說自己識字的,卻沒人自稱讀書人,想來大多只讀了幾年私塾,連考童生試的資格都沒有。
不過我這次也沒準備招讀書人,只要有一定識字基礎,又善於學習,便能得到任用。
接下來,先測試你們的識字基礎——木板和炭筆發下來後,你們先在上面寫下姓名,再寫明來自哪個大隊、哪個小隊。
最後在木板上將你們會寫的字都儘量寫出來,越多越好。」
劉升說完,親軍便讓眾人排隊領取木板、炭筆。
這些木板是華初營的木材加工廠生產的蓋房板材,每塊都有一尺寬、六尺長,都在烘乾窯進行了初步的處理。
明清時期已經有了用窯烘乾木材的技術,但還不成熟。
華初營的木材烘乾窯卻是依照劉升所給後世資料建造的,相關技術也是一整套的成熟工藝,所以這些木材已勉強能當建材使用了。
此時拿來當做寫字板,用完還能繼續當建材。
孫啟發領了木板、炭筆,便抱著回到了原來的位置,將木板放到地上,撅著屁股開始寫字。
他雖然讀了兩年私塾,可會寫的字卻不到一百個,還得搜腸刮肚。
寫到後面,不禁急得抓耳撓腮,滿頭大汗。
這麼熱的天氣下,其實所有人都在流汗,就連坐在木台上的劉升,衣裳也早已被汗水濕透。
一個小時後,劉升便讓所有人都停筆,站到一邊去。
他拿了筆記本和筆,親自下來一個個木板的查看、打分、記錄。
之後,他又讓這些年輕人從華初營跑去河邊營,再跑回來,測試他們體能——這是給選拔軍政員做的準備。
最後,他用一塊木匠製作的大黑板,以及質量很差的自製粉筆,教了這些人五十個簡體字。
對此時的人來講,簡體字其實並不突兀。
因為簡體字本就脫胎於繁體字,明人的狂草、書信、速寫筆記中,用到簡體字的並不少。
所以,孫啟發等人學習起來不僅沒覺得有障礙,反而覺得比繁體字更好學——畢竟筆畫簡單,容易記憶。
教完後,劉升才對這些人道:「第三個測試,便是看剛才教的五十個簡體字,你們明早能寫下多少個,也即是測試你們的學習能力。」
因眾人剛才都是干聽著,都沒紙筆記錄,所以此時聽了劉升的話,有些沒認真聽的,便露出了苦惱之色。
還有的人認真聽了,卻有了忘了不少,更加苦惱。
孫啟發也沒都記下來,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一邊努力回憶,一邊在手掌上默寫筆畫···
次日早飯後,劉升如言讓這些人默寫五十個簡筆字,然後再次打分。
再接著,他又用一日時間,教授這些人阿拉伯數字,以及簡單的加減乘除法——因為時間很短,完全就是填鴨式教育。
第三天早飯後,他又用昨日教的內容,測試了這些人的算數學習天賦。
最後綜合了四項測試的得分,選拔除了綜合成績最好的六十人,作為他的第一批學生。
從七月五日這天起,劉升每日都抽出兩個小時,來教授這六十人簡體字、算數,並講一些小故事、事例,向學生們灌輸他在軍事、政治方面的思想。
同時觀察這六十人,看其中哪些適合當軍政員,哪些能當學堂老師,哪些又適合當夜校老師。
至於其他時間,劉升自然還有別的事做。
比如說從民勇中選拔三百人,按照常備軍的要求進行訓練。
以及視察兩大營地建立的磚窯、陶瓷窯、木材加工廠、皮革廠、硝田、兵甲修理廠等工造廠坊,以及在新洛河邊上修建的小型船塢。
伐木、墾田的事他同樣要留心,時不時就要通過柳大川、郭三海了解下墾屯進度,及各方面具體情況。
此外,他還得隔幾天就抽空去大明這邊的劉家寨、大水瓶寨、西走馬嶺、磨盤寨看看。
雖然手下還不到一萬人,可因為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剛起步,讓人掛心,所以劉升有種忙到腳不沾地的感覺。
人忙碌起來,便感覺時間過得更快。
一轉眼半個月過去,到了崇禎十三年(1640)的七月二十。
這日,劉升用新訓練的一哨常備軍,換下駐守河邊營的一哨常備軍,然後帶三哨常備軍到劉家寨。
命令一哨新兵駐守劉家寨後,他便帶著四十名親軍、剩餘的兩哨常備軍,以及奉命從大水瓶寨趕過來的馬貴,與各帶了三十名常備軍的楊和慶、文宥在祖師頂山腳下匯合。
之後三百多人便沿著之前半月親軍探好的山路向西北方向行軍。
將士們只背了五日的乾糧,分為加了油鹽的麵餅和炒米,還配有肉乾。
此外就是金瘡藥、驅蛇的雄黃散、艾草等草藥所制的驅蚊煙球、有清涼降暑效果的山茶等雜物。
常備軍都是背著皮甲,身上只穿坎肩、短褲;親軍只有一什刀牌手帶了後世鐵皮製作的盔甲,卻是由毛驢背著。
因此算是全軍輕裝簡行。
在加上天目山林木較為稀疏,大旱又使得山中灌木、雜草也不如正常年景那麼茂盛,且山中還有山民常年行走立下的小徑,所以劉升等人行軍速度並不慢。
平均下來,一小時大概能走七八里路,跟正常人輕身步行差不多。
從祖師頂向西北走一個小時山路後,前面出現一道狹長的山中谷地。
劉升讓將士們止步歇息,他在指著山腳的一個荒廢的自然村落,對楊和慶、文宥道:「從這裡開始,這道狹長谷地有近二十里,原本有十幾個小村落。
可因為大旱和土匪襲擾,如今只剩下五個大些的村寨了。
所以,我們只需先示以軍威,再謊稱是馬金梁手下的衛所軍,就能讓這個五個村寨對我們心懷畏懼。
如此,以後我們運輸鐵料的隊伍從這條路經過時不僅安全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證,甚至還可以在這五個村寨外歇息,讓他們提供飲水乃至飯食。」
感謝【農夫之子又務農】的100起點幣打賞!
感謝【斷骨榮譽】的100起點幣打賞!
感謝【書友2023***5202】的100起點幣打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