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督察院,議災害

  徐婉大約略有點小心機,早就通過月事時間推知自身懷孕,此時只是喜悅,並無意外。

  劉升就有點小意外了。

  雖說往前推四十多天,他確實在徐婉哪兒留宿過幾次,但考慮到徐婉年齡,基本都在最後關頭留了一手。

  只有一晚,比較盡興,重開了一局,便沒留手。

  不成想竟一發而中?

  若如此,也只能說是命運的安排了。

  劉升看徐婉俏臉在煙火光芒下喜悅得一片嫣紅,忽然想起李靈菲。

  果然,這小妮子正黯然神傷呢。

  過了年,這小妮子又大一歲,經過他一年多的開發,身子越發成熟。

  南京醫學院、南京醫院對婦科之研究也卓有成果。

  比如說接生方面,有了他所傳授的產鉗等工具,以及加強了消毒意識等。(這裡說下,產鉗並不是非要用,看情況,能不用儘量不用。)

  因此劉升考慮,或許以後不用在李靈菲身上有所保留···

  到了正月底,安嬪鄭海珠也懷了身孕。

  這下對劉升來說,倒真是雙喜臨門了。

  不久,劉升便下令,升麗嬪為麗妃,安嬪為安妃,讓二女好好養胎。

  雖然後宮喜事頻傳,但劉升在注意力卻並沒有在後宮,而是在國事上。

  正月還未過去,湖北又出現乾旱跡象,一些府縣已大半月未見雨水。

  因為去年這些地方只是乾冷,降雪不多,因此隨著天氣轉暖,乾旱範圍有擴大趨勢。

  劉升當即嚴令政務院及湖北相關府縣做好防旱、防蝗措施。

  如今大崋有十四省,出現災害的自然不止湖北。如果將某些小的自然災害算上,甚至可以說隔段時間就有地方受災。

  不過一般小的災害地方就可以處理好,無需他太過注意。

  需要劉升及大崋朝廷注意的是一些大災。

  文華殿。

  劉升召集軍機大臣及相關各部門的尚書、侍郎等官員開會,討論預防災害以及預備救災之事。

  「根據地方反映上來的消息,如無意外,今年荊州、荊門(原承天府)以及施州(施州衛)等土司,乃至貴州東部等區域,都很有可能發生旱災。

  臣以為,當下令督促這些地方多修溝渠、水井、水庫等水利設施,為應對旱災做好準備。」

  這話是李長文說的。

  李邦華隨即道,「只下令恐怕還不夠,最好是派欽差到地方巡察、督促。」

  殿內一時安靜下來,因為這涉及到新的職位,或者說讓哪個朝中哪個部門官員去當欽差的問題。

  劉升略一沉吟,道:「便讓督察院特事司選派三名御史,組建三個特事組,分赴荊州等地,督促防旱、抗旱之事吧。」

  「是。」范景文應道。

  范景文是江西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今年已五十八了。

  歷史上,崇禎十七年范景文才入閣沒多久,難以挽救危局,順軍破北京城後,他便投井殉國了。

  事實上,范景文的宦途與李邦華差不多,幾起幾落——中間為父母守孝丁憂幾年,崇禎十一年又因為給黃道周說情,觸怒崇禎,削籍為民,崇禎十五年夏季才召復原職。

  在這一時空,因崋部等反明勢力阻隔,大明朝廷起復范景文的旨意沒傳到江西,北京城就被順軍攻破了。

  因此,在江西李邦華等在野前明官員相繼投效大崋後,范景文也跟著投效大崋。

  劉升看范景文履歷,發現他在明廷履任過很多職位,如地方推官、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太常寺少卿、河南巡撫、兵部侍郎、兵部尚書。

  雖然多是做實事的職位,但劉升綜合考慮之後,還是委任其為督察院左都御史。

  說起來,大崋督察院雖然與大明的「都察院」有區別。

  但下面某些官職名稱卻一樣。

  最上面設左右都御使,統管督察院事務。

  還設有幾名副都御使分管事務。

  下設總務、督政、廉政、法察、特事五司。

  總務司負責該部門的人事、後勤、雜務等。

  各省督察使也受總務司管轄。

  督政司負責督查朝廷、地方的各種政務施行,如進度、效果等等,且涵蓋民政、財政、交通、巡警、衛生等多個方面。

  廉政司,顧名思義,專門打擊貪腐的。

  法察司,也可顧名思義,專門糾察官吏不法之事的,且主要監督審刑部。

  特事司,一般負責朝廷(劉升)指定之事,組建特事組,特事特辦。

  所以,大崋督察院雖然還有都御使、御史等官職,但卻不能像前明那樣,隨意參議中樞政務了。

  他們只能監察政務的施行,監察官員是否懶政、貪腐,以及監察其他一些具體事務。

  也因此,督察院的主官在大崋朝廷中樞聲音小了很多。

  軍務院會議肯定沒督察院的事。

  政務院這邊的會議,范景文等也只有得到劉升的傳召才能參加。

  可以說成了劉升用來監察百官及各方面政務的一柄劍。

  當然,這柄劍才打造好,目前尚不鋒利。

  待磨礪幾年,等到劉升用心梳理內政時,它才會露出鋒鋩···

  「今年除了湖北有旱災,北直隸、南直隸、浙江、江西、廣東等地也可能發生較大的水災,同樣需令地方官加緊水利設施的修建。

  應對洪水的措施也要做好——即便真的爆發災難,也要盡力減少百姓傷亡及財產損失。」

  說完旱災之事,劉升又說起水災。

  提起明末,很多人印象深刻的都是「崇禎大旱」。

  即,大概發生在1637年至1643年之間的一場特大旱災。

  這場大旱災,最初起於西北的陝甘地區,之後又涉及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廣以及後世的江蘇地區。

  連年乾旱,持續五年以上!

  若細究的話,會發現這乾旱仿佛會移動。

  最初是陝甘旱災最嚴重,然後陝甘減輕,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旱災格外嚴重。

  等這些地方都減輕了,湖廣、江蘇地區的旱災又嚴重了。

  說到底,都是小冰期引起的氣候反常。

  北旱南澇都加重。

  所以,同一時期,大明江南、浙江、江西乃至兩廣地區,還經常發生水災、風災。

  在這一時空,氣候並沒有因為劉升的穿越產生明顯變化。

  據劉升了解,從去年重旱區域便南移向大崋的湖北、湖南、淮南地區。

  反觀陝甘,倒是幾乎不怎麼幹旱了。

  山西、河北也是如此。

  所以劉升推測,北方尤其是河北,今年可能發生水災。

  因為河北地區不僅是大平原,還河道縱橫,在幾千年前本就是水澤地區,發生水災屬於正常現象。

  即便在後世,河北也是時有水災的。

  知道這些,劉升當然要讓朝官、地方官提前做好預防、應對措施。

  最後,他又道:「河北除了要做好預防、應對水災的措施,還需嚴防鼠疫等疫病的爆發。

  山東、河南、淮南也是——當令這些地方的衛生局提高警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