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倡議放腳,姜襄降順

  第378章 倡議放腳,姜襄降順

  麥永勝與陳子壯、何紹文等廣州士紳在南園的這次茶會時間並不長,前後不過半個時辰。

  主要便是陳子壯等人詢問一些崋軍對廣州半軍管期間的政策——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麥永勝一開始那句「依照大明舊規處置」便讓廣州士紳安心了不少。

  至少,他們是不用擔心半軍管期間崋軍損害到他們太多利益。

  至於將來大崋派來的官員怎麼治理廣州,那便是另一回事。到時他們若有不滿,再找大崋官員談就是。

  回到總督行轅後。

  沈猶龍忍不住問:「不知麥軍政可知朝廷對我有何安排?」

  這個朝廷自然指的是大崋朝廷,而非大明朝廷。

  麥永勝搖了搖頭,「我作為軍政員,只是目前代管廣東政務,如何知道朝中安排?

  不過沈公無需著急,按照慣例,對於沈公這樣主動降崋又立下大功的官員,我大崋都會儘快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任用。

  相信廣東易幟歸降的消息傳回去,很快就會有任免旨意下達,沈公還請耐心等一段時間。」

  隨後,他又對陳子龍、夏允彝道:「在朝中旨意下達前,兩位也可留在廣州,協助我處理政務。

  雖然廣州順利易幟,並未發生什麼戰鬥,但需要我們做的事卻也不少,正需仰賴兩位的治理之才。」

  陳子龍、夏允彝也有意參與崋軍對廣州等地的半軍管化治理,期望以此儘快了解大崋的各種政策、規矩。

  於是,兩人相互看了眼便一起拱手道:「恭敬不如從命!」

  ···

  南京。

  時間進入十月,天氣已明顯變冷,南京城內外,有條件的百姓都已換上了較厚的衣裳。

  紫禁城中,劉升卻正在御花園一塊空地上「練功」,其實是鍛鍊。

  劉升在軍中多年,本就有日常鍛鍊保持體能的習慣。自登基稱帝,當上大崋開國皇帝後,日夜操勞,他便更加重視對身體的養護與鍛鍊了。

  打完一套軍體拳,劉升便「收功」。

  旁邊陪著的麗嬪徐婉見了,便親自擰乾一條溫熱的毛巾,遞過來。

  徐婉今年才十五歲,但姿態妍麗,身材窈窕,又有一股子大家閨秀的氣質,言語形態看著倒是成熟穩重得很。

  劉升簡單地擦了下臉和脖子上的汗(他稍後還要洗澡換衣裳的),便將毛巾放入了宮女端著的水盆中,看了眼徐婉的腳,問:「你這腳恢復得如何了?如今可能跑步?」

  原來,徐婉與李香雲、李靈菲一般,都有裹腳。

  但三人都是剛裹,而且並非後來清朝民間那種將腳緊裹至畸形的做法,只是稍微裹了裹,不讓腳長得太大。

  李香雲早在與母親一起逃難時,就沒裹腳了。

  至於李靈菲,裹腳情況最輕,後來認識了劉升,在其建議下也沒再裹腳。

  徐婉在三人中算是裹腳最規矩的一個——說是十二歲開始裹腳,雖未至雙腳畸形,但幾年下來,雙腳生長確實緩慢了些,再加上家中規矩不提倡她做劇烈的運動,因此她幾乎不能奔跑,最多能小跑。

  劉升將其納入宮中後,雖然覺得那嫩白的小腳丫挺好看,但還是讓她放棄裹腳,並開始鍛鍊跑步。

  最初徐婉雖礙於劉升「命令」不得不從,卻顯得有點不樂意。

  劉升便告訴他,小腳不利於強健身體,而女子身體若不夠健康,將來便會影響到孩子。

  一聽這話,徐婉立馬樂意了,並且開始嘗試每日晨跑。

  此時聽劉升詢問,她婉婉一笑道:「臣妾雙腳本就無礙,如今已能堅持晨跑半小時了。」

  「確實進步不小,但還需繼續努力。」劉升微笑點頭,隨即又道:「你們跟皇后有機會召見命婦聚會時,也該向他們傳遞裹腳不利於女子健康以及生養孩子的觀念。

  尤其是至使雙腳畸形的裹腳法,更是對女子的一種摧殘,應該嚴厲禁止。」

  徐婉先點點頭,隨即又不禁問:「陛下為何不下一道旨意禁止裹腳呢?」

  「裹腳這種事,本來就很難管束,總不能讓人在街上扒女子的腳看不是?所以現在下旨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還是等將來天下統一了,再明下律令吧。」

  說話間,劉升就準備回他所居住的乾清宮去沐浴、換衣,卻見宦官王安匆匆趕來,行禮道:「陛下,北邊傳來緊急電報!」

  北邊?

  難不成是明順之間的戰爭又有大變化了?

  劉升心中如此想,便披上了外套,帶著王安等人匆匆前往天心殿。

  在宦官、女官等內臣的使用上,劉升是頗為謹慎的。比如說天心殿的奏疏、文件等,若無他允許,這些人都不准碰,更不能帶出天心殿。

  來到天心殿,劉升便見白鈺在殿內等候,手裡還拿著電報。

  劉升當即接過來閱覽。

  果如他所料,明順兩軍戰事出現了重要變化。

  歷史上,李自成是崇禎十六年十月在西安稱帝,隨後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攻略全陝。等到次年二月初二,才率軍渡過黃河,由西向東打。

  僅一個多月的時間,順軍便攻占了幾乎整個山西。

  當時最慘烈的一戰,便屬於周遇吉率領勇衛軍等所守衛的寧武關了(此關在太原府與大同府交界處)。另外,周遇吉所領這一部分軍隊,也是崇禎真正能依靠的最後一支軍隊。

  雖然當時寧武關之戰極其慘烈,周遇吉所領勇衛軍幾乎盡數戰死,夫婦二人亦殉難;但順軍也傷亡慘重——據說前後死傷了七萬多人!

  所以,在順軍拿下的寧武關後,後面的大同府總兵姜襄、宣府總兵王承胤皆降,被崇禎從山海關急調到居庸關的唐通及監軍杜勛也跟著投了降,再之後便是大學士李建泰也降了順。

  總之,寧武關後順軍幾乎沒有遇到一支阻擋他們的軍隊,所過之處城池幾乎也都開門獻城,百姓甚至歡欣鼓舞迎接順軍,讓順軍輕輕鬆鬆就到了北京城下。

  在這個時空,因為大崋的出現,大順與大明在當下的實力都比歷史上縮水很多,所以在山西前後交戰了一兩個月。

  崇禎或者說京師朝臣,對戰事期望也沒之前那麼高了,並沒有將周遇吉這僅剩的一支可靠精兵調去寧武關,而是放在了真定府,以抵禦順軍的南路軍。

  因為在順軍放棄開封府後,除部分兵馬留守河南府,大部分兵力都掉入了陝西及河北(黃河以北)。

  再加上順軍占據了山東大部分地區,如今順軍的南路軍要比歷史上崇禎十七年的順軍南路還強大一些。

  反倒是李自成親自率領的主力,西路軍,因為只占據了陝西大部分地區,不向歷史上那樣占據了河南、湖北,實力要弱不少。

  所以,山西的姜襄等明軍依仗地利、城池,與其糾纏了一兩個月。

  此前順軍已占據了除大同府外的幾乎整個山西,最後數十萬大軍攻入大同府,兵圍大同城。

  這封由山西訊風衛傳送至汝陽,再由汝陽電訊組轉發來的電報,說的便是姜襄面對順軍圍城,選擇投降大順之事。

  看完,劉升不禁一嘆道:「若明廷在京師周邊的布防沒有太大變化,想必順軍很快就會兵臨京師了。」

  說完,劉升讓秘書處的人找出北直隸訊風衛所搜集的大明文武官員情報,查看一番,便見宣府總兵依舊是王承胤。

  見此,劉升不禁搖了搖頭,覺得大明在順軍兵臨城下後,未必能比歷史上表現好。

  想到這裡,劉升不禁放下情報文件,將目光投降了北方···

  第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