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巡撫作妖,成都民亂

  第361章 巡撫作妖,成都民亂

  在三國時期,有同一家族分別出仕魏蜀吳的例子,甚至有親兄弟分別出仕不同國家的。比如諸葛亮仕蜀漢,其兄長諸葛瑾卻仕孫吳。

  但那是在遙遠的三國時期。

  在如今這個時代,若讓四川其他官員知道他的長子仕崋,恐怕不僅他這重慶知府的位子難以坐下去,甚至有可能被認為有叛明投崋之疑,給抓起來!

  那為何他的長子會有如此「不孝」之行徑呢?

  是因為,長子認為他應該棄明投崋,也在用準備仕崋的行為逼他做出降崋的選擇。

  事實上,這封家書的後半部分,長子都在直言勸他降崋。

  其一是告訴他大明已如大廈將傾,難以挽救,而大崋的出現則是順天應民,必將替代大明,建立新朝,令天下恢復太平之景。

  其二,大崋皇帝已委任赫連岳為征西將軍、委任沈萬登為平西將軍,今秋便將發十數萬精兵,攻入蜀中,奪取川貴!

  以四川如今的大明官府和明軍狀況,若要抵抗崋軍,無異於螳臂當車,以卵擊石,只會牽累無數無辜百姓受難於戰火,而難以改變四川為大崋所有的結果。

  既如此,他這個重慶知府無論是從個人安危及前程考慮,還是為重慶府百姓考慮,都應該棄明投崋!

  講實話,王行儉都沒想到印象中在他面前有點怯弱寡言的長子會在家書中有如此大膽之言。

  若非家書為長子親筆所寫,一些言語口氣也類似,他都要認為這家書是假的了。

  他是崇禎十年進士,在巴縣當了一任知縣,因政績突出,而重慶知府又剛好出缺,他稍微派人活動了番,就當上了重慶知府。

  在此期間,他只帶了一名妾室和十來個家僕隨行服侍,因兵禍連結,他已四五年沒回家。

  大約是這幾年他那長子經歷太多,迅速長大,才變得與他印象中有些不一樣了吧?

  想到這裡,王行儉竟比以往更加思念起遠在家鄉的妻子等親人來。

  就在王行儉看著家書思鄉心切時,外面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和喊聲。

  「東翁可在?在下有要事稟報!」

  王行儉趕緊將這封家書收藏好,這才從書房走出去。

  他如今身邊有兩名師爺,一個是準備出任巴縣知縣時請一相熟的紹興友人,即著名的紹興師爺,錢糧刑名皆會。

  另一位卻是當上重慶知府後,邀請一位在重慶結識的友人擔任。

  這位友人也姓王,名叫王則,卻是成都人。其雖為秀才,卻是成都大戶人家出身,因此在成都頗有些人脈。

  王行儉邀請王則擔任師爺,便是看中其人脈、能力,希望王則能幫他打點好成都那邊,並及時傳回一些重要消息。

  因為王行儉明白,為官,有時候消息靈通、人脈關係比政績還重要。

  王則前些日子去成都辦事,如今忽然回來,還說有要事稟報,很可能是成都那邊出了什麼變故。

  王行儉心中做出如此判斷時,已經來到堂中,讓家僕將王則請了進來。

  王則進來後都顧不得行禮問候,便著急地道:「東翁,成都出大事了!」

  王行儉微微皺眉,道:「稚規(王則字)莫急,坐下來喝杯茶,平心靜氣後再說。」

  「唉,鬧出這麼大的禍事,我如何還能平心靜氣?」

  「到底出了什麼事?」王行儉索性追問。

  王則道:「自前任巡撫邵捷春因楊嗣昌之彈劾被逮捕入京後,不是由那廖大亨任巡撫嘛。

  因此前朝廷催逼四川錢糧,廖大亨便東挪西借,籌措一批先送出川,直接將四川巡撫衙門下各錢糧公庫搜颳得一乾二淨,結果公中連官吏、衙役的薪俸都難以發出來。

  再加上如今四川面臨崋軍重兵壓境,急需錢糧募兵抵禦,廖大亨便一再加重稅賦。

  其他地方情況如何暫且不知,但成都府卻是有不少大戶帶頭抗稅。

  廖大亨見夏稅難以收上來,竟允諾成都府那些負責收稅的小吏、衙役,不僅他們的薪俸皆從這夏稅中來,甚至可以在其中抽成,以作獎勵!」

  「什麼?!」王行儉聽得大為驚詫,「廖大亨怎可如此?豈不知胥吏貪婪,人心慾壑難填,此令一下,那些胥吏怕是會逼得百姓家破人亡!」

  「看看看,東翁見識都要比那廖大亨高!依我看,當初這廖大亨能巴結上楊嗣昌,成其黨羽,擔任監軍,必是送了重禮!」

  作為一個屢試不中,又對大明官場昏暗深有了解的師爺,王則忍不住再次對廖大亨在四川官場的崛起吐槽。

  王行儉道:「楊嗣昌都病死了,如今四川與京師也斷了聯繫,你說這些又有何用。」

  「唉,」王則嘆了口氣,「東翁,如今四川危如累卵,在下心中氣悶,這些話不吐不快啊。」

  「還是說正事吧。」王行儉有點無奈的提醒。

  他這個師爺在打聽消息方面確有能力,但缺點也明顯,那就是跟熟人話特別多,說事還容易偏題。

  果然,王則一拍腦門道:「看我這腦袋——正如東翁所料,廖大亨昏招一出,先是彭縣因官吏逼稅太急鬧出人命,引發民亂。

  隨後民亂迅速擴散,府城周邊十六縣,如今僅剩府城附郭華陽、成都兩縣沒亂,剩餘十四縣皆起了民亂。(成都大府,不止十六縣。)

  甚至有亂民舉起『崋』字大旗造反,自稱偽崋將軍,攻破縣衙,控制了縣城!」

  聽王則說到這裡,王行儉人都傻了。

  眼見崋軍大兵壓境,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攻入川中,成都府作為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等眾多四川省級官衙所在,為四川之腹心,竟然在此時出現大規模民亂!

  這不就像,兩人相鬥,一人本就年老體虛,不是另一青壯對手,卻在臨陣之際突發心疾差不多嗎?

  如此情況,四川哪有半點可能守得住?!

  再思及廖大亨此人當上四川巡撫的過程,以及上任後的所做作為,王行儉忽然覺得長子在第三封家書中所言對極。

  這大明真就徹底沒救了!

  該亡!

  那崋軍既有建立新朝的氣象,大明早亡,或許對百姓來說反倒是好事!

  想到這裡,王行儉眼底閃過一抹堅定神色,卻是已決心帶著整個重慶棄明投崋。

  不過此乃天大之事,必須從長計議,謹慎為之。

  回過神,他看向王則,問:「如今成都那邊情況如何?廖大亨等人有何應對之策?」

  王則道:「廖大亨此人昔日擔任監軍時,便見其無能,如今面對這麼大的民亂,又能有何妙策?不過是派軍鎮壓平亂罷了。

  也虧得成都府城聚集了不少兵馬,各縣亂民或只是抗稅,或是倉促起事,未來得及形成大患。

  府城那邊花些時間,應該可以將各縣民亂鎮壓下去吧。

  只不過經此一亂,成都府不知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乃至死於兵禍。」

  王行儉聽完眉頭微微一抖。

  成都府有重兵鎮守,民亂倉促而起,若無外力,確實難以成事。

  不過,從成都有亂民知大崋建立之事,又舉「崋」字大旗借勢,便可知崋軍諜探多半也滲透到了成都府。

  念及此處,王行儉微微眯眼道:「稚規想得簡單了,崋軍本就要攻打四川,若知此事,怕是必有動作。」

  「崋軍如何能知此事···」王則先這麼說了一半,便猛然醒悟。

  成都周邊的百姓都知道大崋建立之事了,甚至舉「崋」字大旗造反。

  成都方面又沒有能力封鎖民亂消息。

  如今他都帶著民亂的消息來到了重慶,說不定已有崋軍探子將此消息送去荊州那大崋征西將軍赫連岳處了!

  第二更。

  崇禎年間四川巡撫換得也很勤快,基本一年一換。

  邵捷春之前不說,之後廖大亨一年,陳士奇又一年,然後便是龍文光、馬乾···

  歷史上,廖大亨嚴逼稅賦,引發成都民亂是真實事件,他也因此罷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