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古今沒有新鮮事

  第357章 古今沒有新鮮事

  劉升想了想道:「就叫做『御選科』吧,御極之御,可讓考生知道朕對這第四場考試的重視。至於考試時間,便定在九月初一吧。」

  御選科?

  錢謙益聽了心中一動,知道這第四場考試大概才是劉升真正期望的科舉改革方向,只不過如今不易大改而已。

  於是打定主意,禮部一定要將這第四場考試搞好。

  接著,劉升又跟李長文、錢謙益繼續商議關於鄉試的其他問題。

  比如說,大明鄉試各省考題是不一樣的。

  因為鄉試考題一般都是由主考官出,而主考官在萬曆年以前,只有南北直隸鄉試主考官由朝廷中樞派出,其他各省主、副考官一般都是各省提學和巡按御史。

  從萬曆年間開始,各省鄉試主考官也由朝廷派六科給事中或禮部主事負責。

  由此可見,明朝是在向全國統考慢慢發展,將各省鄉試權利漸漸收歸朝廷中樞。

  大崋如今治下有七省之地,彼此相距並不算遠,且都有水路通達,於是劉升便決定統一七省鄉試考題。

  至於以後大崋一統天下後怎麼辦——那時自然會有更通暢的官道,乃至鐵路,讓交通變得更加快捷。

  同時,提升驛傳體系的效率也在劉升計劃之中。

  甚至在將來還會用上電報,另傳訊變得極快。

  總之,國家領土廣大以至於交通、傳訊不便對於統考的影響,在將來的大崋將會大大減小。

  當然,統考還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問題,比如說考題更容易提前泄露。

  但這類問題本就難以徹底杜絕,只需做好有效防範就好了,不能因噎廢食。

  確定七省統考之事後,接下來要確定的便是各省舉人的錄取人數。

  在明朝,各省鄉試錄取名額是不一樣的,各省錄取多少,皆視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南北直隸較多,科舉發達之地相對較多,科舉不盛之地名額相對較少。

  但對考生個人而言,其實跟後世高考情況有點類似。

  比如說在科舉發達的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即便鄉試錄取的舉人名額高出其他省份,但因為考生眾多,且水平都比較高,所以具體到某個考生身上,其在這類省份更難中舉。

  相反,如廣西、雲南、貴州這樣文教不那麼興盛的身份,雖然鄉試舉人名額少,但考生也少,而且一般主考官會視當地情況出比較容易的考題。土司出身的考生(少數民族),甚至有加分項!

  這樣一來,假如一個考生水平固定,顯然是在科舉不發達的西南省份更容易中舉。

  不過大明朝廷對此自然也有對策,那便是嚴禁考生在戶籍所在地之外的省份參與鄉試。

  但這條規矩到了天啟、崇禎年間,尤其是崇禎年間,執行得便沒以前那麼嚴格了,多出了一些漏洞可鑽。

  於是,在這一時期,少數有門路的南直隸、浙江等地考生,便會到科舉競爭沒那麼激烈的省份去參考。

  考慮到這些情況,劉升道:「此番朕雖決定七省統考,但畢竟七省文教情況不同,所以舉人名額也當不同。

  即,各省鄉試題目相同,但皆單獨判卷、列榜,舉人名額也各不相同。

  七省中以南直隸科舉最為興盛,人口也眾多,此番鄉試朕預備給出101個舉人名額。三位愛卿以為如何?」

  各省鄉試單獨判卷和列榜是必須的,絕不能因為統一考題就統一排名,關於此事,在明初可是有血的教訓。

  那便是洪武年間引出會試南北榜的「舞弊」血案。

  洪武三十年二月會試後,因錄取的貢生(相當於准進士)前51名皆是南方人,故北方考生不服,認為這場考試存在舞弊之疑。

  當時已69歲的朱元璋雖在派人調查後,得知這場會試並不存在舞弊,真是當年參與會試的北方舉子中沒幾個出類拔萃的,所以湊巧讓前51名都是南方人。

  可朱元璋為了平息北方考生怒氣,收買北方士紳之心,還是將其當做舞弊案來辦,並與藍玉案扯上關係,掀起又一場血案,殺得人頭滾滾。

  事後,他又在夏季親自主持一次會試,錄取的前61名貢生皆是北方人。

  自此之後,大明會試分南北榜便成了定例。

  所以,李長文三人對各省鄉試單獨判卷、列榜皆無異議,主要考慮的是各省舉人名額問題。

  南直隸相當於一個標杆。

  劉升將南直隸此次鄉試名額定位101人,那麼其他各省便可定下了。

  錢謙益首先贊同道:「上次南直隸鄉試舉人名額也不過130人,大崋如今從南直隸分出了淮南省,陛下此番仍給出一百餘名額,南直隸生員聞訊必會感念聖恩。」

  李長文也覺得沒什麼問題。

  於是幾個人接著又通過討論,相繼定下其他省份的舉人名額。

  除南直隸外,其他省份舉人名額基本都不過百,浙江91名、江西88名、淮南63名、湖南51名、湖北53名、河南42名。

  整體來講,給各省的舉人名額要比大明天啟年以前略多。

  因為舉人、進士大明朝廷給予的優待相對較多,權利也較大,且舉人就是在大明做官的門檻,再加上士紳們也不想太多人進來分利,所以大明對進士、舉人名額一直控制得比較嚴格。

  後世有研究表明,在大明秀才中舉比例平均為3.3%,舉人中進士的比例約為5%。

  秀才中舉的難度竟比舉人中進士更大!

  劉升之所以沒有在這次鄉試進一步限制各省舉人名額,是因為在不久的將來,時機差不多時,他便準備確立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的規矩,廢除大明給予秀才、舉人、進士的各種優待。

  當然,並非說大崋就一點不給有功名之人優待了,而是不會以優免役錢、田賦等方式進行。

  因為這些優待方式,太容易讓士紳群體妨礙國家收取稅賦了。

  錢謙益不知劉升在這方面的想法,只一味奉承劉升的大方。

  李長文卻是對此有些了解的,因為最初劉升就想在汝寧、義陽兩府直接實施士紳一體當差納糧之策。

  只因他勸阻,說大崋尚未一統天下,過早實施此策容易激起天下士紳的激烈反抗,不利於儘快平定天下,劉升才改變主意,準備以後再去做。

  李長文是知道士紳兼併土、竊取地方官府權利之害的,但也因知道劉升對於士紳的看法,所以此時便沒對這看似略多的舉人名額提出異議。

  議完各省舉人名額,對於鄉試剩下的事,劉升便不過多參與了,準備交給政務院禮部去負責···

  劉升從文華殿回到奉先殿後,訊風衛副統領安小逢前來匯報。

  「陛下,王徽一家已抵達南京。」

  「哦?王徽身體如何?」

  安小逢道:「王徽畢竟已七十二歲高齡,此前經歷闖軍追剿,又一路舟車勞頓,來到南京後仍精神不振。

  臣請大夫為他看過病,只是太過勞累,偶然小恙。大夫已為其開了幾服藥調養,休息一段時日應可恢復。」

  劉升聽得微微點頭。

  既然王徽身體不舒服,他便不適合在此時召見了。

  因為王徽對機械物理研究極深,曾製作出利用虹吸原理引水的「鶴引」,其實就是壓水機的前身,這種機械劉升小時候很多地方還在用。

  另外還有風力磨坊、高壓水槍、舂米機、水利計時器、自行車等機械。

  所以,劉升準備將蒸汽機的製作交給王徽來主持。

  按理來講,劉升有蒸汽機圖紙,拿出隨便召集一班子能工巧匠,便能複製出來。

  他之所以想讓王徽負責此事,是因為王徽不僅有根據圖紙製作出蒸汽機的能力,更能較容易地明白蒸汽機所涉及的各種知識,將其化為己用,乃至教導給他人。

  也即是說,主持蒸汽機製作的工作交給王徽去做,獲得效益也要比交給尋常工匠大得多。

  最後,王徽在明白蒸汽機原理的情況下,主持製作蒸汽機,也必然更快、更好。

  這樣一來,大崋便能儘早開始修建鐵路!

  第二更。

  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