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大崋勳爵管理總綱》

  「朱明建國之初,朝臣歷覽前朝制度,提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但後來明廷革去子爵、男爵,只保留公侯伯三等。

  並且規定,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

  話雖如此,但外戚一般都會因為幫朱明皇室延續血脈而被封爵。

  另外,在爵位之外,朱明尚且有文武散階、文勛武勛作為補充···」

  在錢謙益的講述下,劉升對明朝的勳爵體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可以這麼說,以封建王朝來看,明朝的勳爵體系已經頗為完善了。

  但劉升要建立的可不是一個傳統封建王朝,而是一個近代化封建帝國。

  沒錯,他還是要走封建之路,至於民選那一套,現在還沒那個社會土壤,強行為之,只會令天下大亂,讓華夏錯失他所帶來的騰飛機會。

  所以,還是留待後來人去做吧。

  向錢謙益詢問過勳爵體系的事情後,劉升又相繼向其他臣子詢問,匯總各方認知、意見,最終在李長文來到南京之時,確定了未來大崋的勳爵體系。

  這一日,為李長文接風洗塵之後,劉升便與其在奉先殿(此前劉升處理政事一直都是在奉先殿,寫奉天殿的都寫錯了)對此事做最後的確認。

  李長文先看了劉升親自編寫的《大崋宗室管理條例》,看完大吃一驚,不可置信地問:「大王真要如此做?」

  劉升點頭,「當然。」

  李長文聞言,不禁神色複雜地重新翻看這本薄薄的冊子。

  根據這本《大崋宗室管理條例》,未來劉崋皇子皇孫的爵位都需要自己去爭取,即便是皇帝,也不許無故下旨冊封。

  至於宗室的功勞評定標準,跟外姓文武大臣的差不多,至少表面如此。

  惟一有所不同的是,皇子、皇孫可爵至親王。

  與皇帝關係在三代以外的宗室,身份則和外姓文武大臣完全相同,只可爵至郡王。

  而這又反應了劉升對宗室爵位另一項跟大明完全不同的設定——宗室爵位與外姓臣子用的是一套爵位體系,而非像明清那樣區分開。

  其中具體條例、規則,劉升都寫在了另一本《大崋勳爵管理總綱》裡面。

  根據這兩本冊子,將來大崋只需供養皇帝向下的三代親族,即皇帝的兄弟輩、子侄輩、孫輩,以及這些人的家眷。

  並且不是由大崋朝廷去供養,而是由劉崋皇室出錢供養。

  看到這裡,李長文終究忍不住感嘆,「大王此舉真是開封建王朝之先河,幾近無私啊。

  自此以後,即便是王朝更替,恐怕也再無哪位君主敢學朱明,以天下膏腴供養皇室一族了。」

  劉升聽了微微一笑,不說話。

  因為他不覺得在大崋之後還會有另一個封建王朝,即便有,皇帝也只會成為象徵物。

  另外,他此舉看似無私,其實是對將來皇室創造財富的能力有極大自信。

  別的不說,就現在他手裡掌握的那些科學資料和技術,隨便拿出一樣,開辦個公司,都可以夠他的子孫後代享用不盡,根本無需讓國家幫他養後代。

  不過,劉升給予宗室極少福利的同時,也給予了相當大的自由。

  凡三代以外的宗室子弟,皆可如常人一般為官為將。

  即便是皇帝三代以內的親族,在國內從政也可官至二品,從軍則可官至旅長。

  另外,若將來皇子皇孫、宗室若能在海外開疆擴土,則可以獲得實封,乃至海外建國!

  當然,想要獲得海外建國的權利絕對不容易——宗室子弟至少通過立功,獲封公爵,才可申請海外建國。

  外姓臣子則須通過立功,獲封郡王爵位(死後追封的不算),才能申請海外建國。

  李長文看到這裡,不禁略有點疑慮。

  「大王,臣雖知相較全球土地,昔日大明所占不過一隅。可若是定下這公爵、王爵可在海外建國的規矩,將來海外之國強大起來威脅大崋可怎麼辦?」

  「哈哈哈,」劉升聽了一笑,「先生多慮了,且不說海外建國多艱難,需要多少代人努力奮鬥,其國力才可能趕上大崋。

  即便將來真出現先生所言之事,那不正好可以促進大崋革新制度,奮力發展嗎?

  須知,若將來大崋為天下最強國度久了,皇帝、臣子乃至百姓,遲早會變得驕傲自大、不思進取乃至腐朽墮落。

  而這些從大崋分封出去的海外之國若能強大,正好可以一定程度規避這種情況。

  即便將來真有海外之國取代了大崋在全球的至高地位,那也是肉爛在了鍋里,總好過讓外族稱霸全球吧?」

  李長文聽了,徹底膺服,起身向劉升深揖道:「大王之胸懷、遠見,實在亘古未有,臣佩服!」

  劉升笑道,「佩服的話先生就不用再說了,還是再看看這本《大崋勳爵管理總綱》,看看有什麼需要補充和改善的吧。」

  「是。」

  關於大崋的勳爵體系,是劉升對明清兩朝的爵位體系進行參考之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後所設計的。

  朱明的爵位體系,前面錢謙益講過,實在是簡陋。

  而滿清的爵位體系,在劉升看來則太過繁瑣,裡面全是套路,甚至有玩人的嫌疑。

  其從高到低,表面上看,只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九級,加上異姓封王,也就十級。

  可實際上,從輕車都尉這一級往上,每級都給分了三等。

  於是後世清宮戲中著名的「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出現了。

  似乎生怕臣子立功太快、太多,最後賞無可賞。

  劉升對明清兩朝外姓臣子爵位體系,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所以,大崋的爵位從高到低依次是: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鄉侯、伯、子、男,共九級。

  如果在算上唯有皇子皇孫可封的親王,也就是十級而已。

  既不像朱明爵位那麼簡陋,也不像滿清爵位那麼繁瑣。

  此外,劉升還在該「總綱」中規定,大崋國內絕不冊封世襲爵位。

  只有海外建國者,才可以將爵位世襲。

  不過,一旦某人海外建國了,大崋便將不再給予爵位薪俸,並且還需認大崋為宗主國,定期向大崋朝貢。

  除此外,大崋的爵位都是按代降等,若無皇帝特旨說明,降至男爵後,其下一代將再無爵位繼承!

  不過,對於一些立下大功或特殊功勞的,皇帝也可以下旨,說明該爵位降等至男爵,將不再降等,其子孫可世襲大崋的男爵。

  但這種特旨,僅限於世襲男爵,其他爵位都必須按代降等。

  李長文看完,再次露出憂慮神色,遲疑著道:「大王,如此勳爵管理制度,會否讓功臣覺得太過苛刻?」

  「如何苛刻?」劉升道,「以國公為例,七代之後才會除爵為平民。若其七代之內有人能再為國家立功,便可進爵,如此爵位便可承襲更多代。

  難道,非要像大明一樣,爵位世襲,讓功臣子孫後輩都成為只知躺在祖宗功勞簿上享受、卻不會再立新功的酒囊飯袋嗎?」

  「額。」李長文一時苦笑,不知該再說什麼。

  劉升又道:「先生看那大明的魏國公徐達後代,朱元璋給的恩寵夠不夠多?卻把徐達的後代都養成了廢物。

  等到我們攻進這南京城,他們只能和朱明宗室一樣,像豬一般任我們處置,連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

  先生總不想自己的後代子孫,也變成那般面對敵人毫無反抗之力的廢物吧?」

  李長文失笑,「自然不想。」

  「這就對了嘛,咱們哪可能保證子孫後代永享富貴?遺澤能惠及幾代人就很不錯了。再往後面的子孫,就該讓他們自己拼搏。

  況且,相較於大明,孤給勛貴的待遇可不差,這年俸普遍比大明勛貴高出兩倍就不說了。

  若是有人能封王,還可到海外建國,打下一片土地,傳給子孫後代。這難道不比在大崋當個受人管的勛貴強多了?」

  聽到劉升這番話,李長文終於點點頭,對劉升的勳爵管理條規表示理解。

  除了爵位外,劉升還將明朝的文武散階、文勛武勛制度進行了刪改,拿來補充大崋的爵位制度。

  首先,大崋全面廢除武散階、武勛,都以軍銜替代。

  也即是說,即便將來對某為軍官進行嘉獎,或是對烈士進行追封,也只會提升其軍銜,不再搞什麼散階、武勛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而軍銜是直接和薪俸、撫恤等實惠掛鉤的。

  至於文官這邊,則綜合文散階和文勛,搞了個大崋版「十品三十九階」的文勛制度。

  主要是取用了大明大部分的文散階名稱,以及文勛制度的頂部。

  如從九品文勛,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文勛一般是用來封賞文官的,畢竟對文官來說爵位沒那麼容易獲得,若文官立下一般功勞卻又不易升官,就可以加賜文勛。

  獲得文勛後,便又有一份薪俸可領。

  而正常退休的文官,基本都會獲得文勛,以保證其退休後的生活。

  等升到昔日大明文散階的正一品後,上面還有超一品,分為三階,即:右柱國、左柱國、上柱國。

  超一品之上,還有榮譽官勛銜,那便是傳統的三公!

  並且這套勛銜所獲得的實惠,是可以跟爵位實惠重迭的。

  即某位大臣,獲封國公後,還可以加封左右上柱國,或者太子太師、少傅、太保之類的。算上官職,便能同時領取三份薪俸!(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