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罪魁禍首,五馬分屍!

  第335章 罪魁禍首,五馬分屍!

  劉升聽了高名衡的話不禁冷笑,「好一個『不知下面人辦事時哪裡出了差錯』,一下子便將你們這些開封百姓的父母官責任給摘得一乾二淨。

  難道你們不應該是在決定啟用『決堤』之計時,便想到有可能令黃河大決堤,引發洪水嗎?」

  高名衡確實沒修煉到完全不要臉皮的程度。

  聽劉升這話,他沉默了。

  劉升一看高名衡這表情,便知道被他說中了。

  而根據他從訊風衛等方面獲得的情報,黃河決堤,洪水灌城,這些大明官員、權貴很快就弄到船隻出城,有的甚至早有準備。

  若非對黃河決堤有所提防,怎會準備得如此充足。

  這些人肯定不想讓黃河大決堤,爆發洪水。但是,他們也肯定對「決堤」之計的危險有所了解。

  說到底,就是為了守城、消滅部分闖軍,而枉顧開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就是典型的封建官僚思想:只要開封城守住了,周王也保住了,不論百姓死多少,在大明朝廷那裡,他們都是有功的。

  歷史上的事情也證明了這點。

  爆發了比這一時空更猛烈的洪水,使開封東南六七百里地皆遭水災,殃及數百萬生民,開封等諸多城池也沒了,可就因為保住了周王,高名衡、黃澍等官員事後竟都升了官,履歷中甚至有「守土滅敵有功」的褒獎!

  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這些人竟然也不怕因洪水死難的幾十萬開封百姓化作冤魂來索他們性命!

  當然,據說歷史上明軍、闖軍先後使用決堤之計。明軍是想引水灌注護城河,順帶沖走部分闖軍;闖軍則是想用水浸倒城牆,協助攻城。

  雖說雙方在歷史上實操沒出問題,決堤完又堵上了缺口,卻留下了巨大隱患,這才使得秋汛時黃河大決堤。

  若讓劉升來評論,便是這兩方都又蠢又壞!

  沒哪一方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裡的。

  這一時空雖然爆發的洪水較小,又有崋軍北上搜救百姓,使得因此次黃河決堤而死難的百姓大大減少,但估計仍有數萬乃至十幾萬百姓遇難。

  所以,劉升沒想輕易放過開封這些官員。

  他目光銳利地盯著高名衡,道:「堂堂大明巡撫,竟敢做不敢說嗎?」

  「罷了,」高名衡一嘆,「閣下既要追究黃河決堤之責,我便將事情都說清楚了。

  當日推官黃澍提出此計,我等曾爆發過激烈爭論。左布政使梁炳、管河同知桑開第、知縣王燮堅決不同意此事,認為太過弄險。

  黃河大堤近些年本就失修,若決堤之處沒選擇好,便很可能造成潰堤,引發洪水。

  然幾日後闖軍送來孫傳庭大敗消息,城中眾人知開封已是孤城無援,唯有自救,我等這才通過了決堤之計。」

  劉升倒也沒想把開封的大明官員一股腦都殺了,但主要決策者肯定是要治罪,給開封百姓一個交代。

  他問:「那定『決堤』之計的究竟有哪些人?」

  高名衡又略微沉默了下。

  大約是知道他不招供,也會有其他人招供,隨後便頗為光棍地道:「老夫、左布政使梁炳、右布政使蔡懋德、分守道蘇壯、知府吳士講、管河同知桑開第、推官黃澍、知縣王燮。

  另外,還有總兵虎大威、副將陳永福、參將高謙···」

  聽高名衡說了一堆人名,劉升跟開封府訊風衛匯報的情況對照了下,發現幾乎全部屬實。

  但有兩人高名衡未提。

  一是河南巡按凌,二是周王朱恭枵。

  凌早在洪水爆發前,便在守城之戰中戰死了。

  但朱恭枵可沒死。

  他於是直問:「周王朱恭枵呢?可別說他沒參加議事。」

  高名衡稍稍沉默,道:「周王不過是受我等脅迫罷了,參與那場會議也只是旁聽。」

  劉升並不會只聽高名衡一人的話。

  讓人將高名衡帶到另外一處關押後,劉升又陸續「提審」其他開封府官員、權貴,終究是把事情弄清楚了。

  事情跟高名衡說的基本相同。

  所有開封官員中,梁炳、王燮在兩次議事中都堅決反對此事,桑開第第一次反對,第二次勉強同意了。

  至於周王朱恭枵,雖不說明言支持此議,卻也是默認的。

  最後,劉升讓人將這些開封的文官武將都帶到王帳中,目光冷冷地掃視著他們。

  也不知是劉升如今威勢太重,還是這些人多少有那麼點愧疚之心,在劉升的注視下紛紛低下了頭。便連虎大威這樣的猛將,以及周王朱恭枵,都不例外。

  「此番黃河決堤,百萬百姓受災,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泥沙中,孤既兵進開封府,便要給開封百姓一個交代。

  決堤之事原委孤已調查清楚,想必諸位心中也清楚,這裡就不多說了。

  罪魁禍首,乃開封府推官黃澍——來人,將此人綁了,帶往北方各難民營游營,百姓皆可唾罵之!

  若七日後此人未死,再將其五馬分屍,首級懸掛於開封北城頭,其他屍身分葬開封城四方,以祭死難百姓!」

  黃澍雖然從劉升提審眾人開始,便意識到他不會有好果子吃,可聽到劉升對他的判決,仍懼怕得一下子癱軟倒下。

  待兩名侍衛上前綁他,他才劇烈掙紮起來。

  他是崇禎十年進士,才三十來歲,還年輕的很,還有很多福沒想,很多銀子沒花,哪裡捨得死?更別說先被數十萬災民唾罵,再五馬分屍而死。

  於是趴在地上嚎啕求饒。

  「大王!我願降崋!我胸有奇謀韜略可助大王三年一統天下!只求大王饒我一命,饒我一命啊!」

  見黃澍露出如此醜態,便是將要接受判處的其他大明文官武將,也不禁露出鄙夷之色。

  事到如今,他們又何嘗不恨黃澍?

  若非黃澍想出「決堤」毒計,如何會引發洪水?他們有何至於落到如此境地?

  開封城被圍,他們即便是降闖,也不至於有此屈辱遭遇。

  劉升聞言,則毫不掩飾他對黃澍的厭惡,冷聲道:「你這等人降崋,只會敗壞孤與崋部的名聲。孤便是收一條狗,也不會收伱。

  何況,今日若不將你嚴懲,如何能對受災百姓交代?又如何能警告後來人,休要再用這等毒計牽連數十萬無辜百姓?!」

  說完,劉升揮手,示意侍衛趕緊將黃澍拖出去。

  黃澍此人,歷史上所做令人唾罵之事可不止「獻計決堤,引發洪水」這一件。

  開封城遭洪水淹沒後,他以「固守獻計之功」被擢升為江西監察御使,後又成為河南巡按御史。

  當時崇禎賜給周王朱恭枵三千兩銀子當生活費,直接被這貨私吞兩千七!

  後來他轉任湖廣巡按,成了左良玉的監軍,在弘光元年清軍南下之際,慫恿左家父子東下攻打弘光朝廷。

  因為左良玉半路病死,他又誘導左夢庚率領數十萬大軍降清。

  再接著,他為立功,假裝未降清,利用與同鄉(徽州)名士金聲的友誼,引導清軍活捉了金聲,致使徽州抗清義軍遭到嚴重打擊。

  後來這人又因垂涎福建鄭家的積蓄,便派兵攻陷了中左所(廈門)···總之,這就是個卑鄙無恥、自私貪婪,又有點小聰明的大漢奸。

  這種人劉升遇到了不殺,難道留著過夜?

  待黃澍的嚎啕求饒聲遠去,營中安靜下來,一眾開封大明文武官員卻都緊張起來,便連最先表現比較坦然的高名衡都不例外。

  雖然劉升有所解釋。

  可他們還是感覺劉升對黃澍的處決太兇殘了。

  並非是五馬分屍,而是游營七日,任災民唾罵——他們此前都是高高在上之人,若也遭此處罰,誰受得了?

  劉升再次掃視眾人,「梁炳、王燮。」

  聽劉升點名,兩人都站了出來。

  相比其他人,他們倒是沒那麼緊張,卻同樣忐忑。

  卻聽劉升道:「你二人在開封為官,本身並無惡名,甚至有些利於百姓的政策。此番又堅決反對實行決堤之計,按理應無罪。

  但你們也算是開封百姓的父母官,對此事同樣有一定責任,便罰你們在開封府做三月苦役。可認罰?」

  梁炳已經七十歲了,此番經歷洪水、被俘,身體狀況已明顯不如前,但仍拱手道:「我等確是對不起開封百姓,願領罪。」

  王燮就年輕多了,三十來歲,也跟著拱手道:「願領罪。」

  劉升微微點頭,高聲道:「將這兩位帶下去換身衣服,再找為大夫看看梁老先生身體是否有什麼不適。」

  雖然劉升是反王,可梁炳聽到這話,仍忍不住生出感激之心,向劉升再次作揖,這才離開王帳。

  到了帳外,他才恍然醒悟,他之所以會有此感受,主要是因為贊同劉升對老百姓的態度。

  帳內。

  劉升繼續宣布對其他人的判處。

  「桑開第判處苦役一年!」

  「高名衡、蘇壯、吳士講、虎大威,判處苦役五年!」

  「朱恭枵、陳永福、高謙等判處苦役三年!」

  「做苦役地點皆限制在開封府,非孤特令,不得調往他處!」

  聽劉升說完,高名衡先暗鬆了口氣,隨即又滿臉苦澀。

  雖然劉升沒讓他們游營遭災民唾罵,可卻限定他們在開封服苦役,若被災民得知身份,恐怕仍有不少苦頭吃,甚至可能不比游營遭唾罵強多少。

  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