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南京變(三)

  第315章 南京變(三)

  原大明南京戶部左侍郎倪思輝乃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如今已六七十歲,垂垂老矣。

  倪思輝降崋,主要是為了保全親族——他是徽州祁門人。

  因年紀大了,即便已失節仕崋,他也不願太過冒頭,於是跟在張慎言後面道:「張公所言甚是,大王只需嚴令禁止商人虛抬糧價,懲治一二無良商家即可。」

  劉升對倪思輝也感到失望,再看其鬚髮花白、站到殿內都要打瞌睡的樣子,決定回頭放這人回鄉養老算了。

  他又看向原南京戶部右侍郎張有譽。

  此人是常州府江陰人,降崋雖然也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宗族,可態度卻比倪思輝要積極。

  最重要的是這人還算「年輕」,天啟二年進士,今年才53歲。

  另外張有譽履歷也不錯,先後歷任知縣、戶部主事、蕪湖稅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南京戶部右侍郎等職務。

  政績不錯,有廉潔之名,而且好幾個官職都有「督糧」之責。

  此前大明南京戶部督辦江南稅賦、漕糧等事,也是此人負責主要事務。

  劉升隱約記得,似乎歷史上弘光朝廷的戶部尚書就是張有譽。

  其既非東林黨,也非閹黨,能被雙方認可,擔任戶部尚書之職,在督辦錢糧事務方面肯定是有些本事的。

  見劉升望來,張有譽出聲道:「張公所言固然是一方面,但還需提防奸商以虧損為由,不再向南京運送糧食。

  如今南京百萬人之口糧皆依賴諸多糧商,實是授人以柄。所以,若想從根子上解決糧食危機,還需崋部掌控足夠的糧食。」

  劉升道:「如今我崋部已掌控湖廣,四川也有糧商順江而下。但是此前四川、湖廣糧食運往東南也多依賴糧商,彼輩恐怕與南京糧商也有所勾結。

  即便我崋部要掌控四川、湖廣之糧食,也需要一定時間。若南京糧商在這段時間鬧出大亂,便只能靠東南糧食支持。

  敢問靜涵(張有譽號)先生,江南地區存糧可夠南京堅持一個月?」

  劉升並不忌諱以武力獲得糧食。

  他怕的是動了武,還搜剿不到足夠的糧食。

  所以他得知道江南(南直隸江南地區)的糧食底細。

  「應該可以。」張有譽先給了肯定答案,隨即解釋道,「太湖周邊的蘇淞常嘉湖五府,在唐末便以魚米之鄉著稱。

  等到了南宋時,更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及至大明弘治年以前,太湖周邊都是大明排名前三的糧食產區。

  弘治年間開始,江南百姓多種桑養蠶,種糧田地及百姓皆有所減少。

  再加上四川、湖廣經歷一百多年的開墾,糧食產量後來居上,大明糧食這才多依賴四川、湖廣。

  但這並非說如今太湖周邊就不產糧食了,實則江南糧食產量只在湖廣、四川之下。

  因此,江南存糧縱然無法滿足江南眾多人口全年所需,至少能支撐數月。」

  聽張有譽這麼一解釋,劉升終於是了解江南的糧食底細。

  受後世網絡小說影響,他知道明中後期四川、湖廣的糧食主要賣往京師以及江南地區,由此認為江南糧食產量少。

  如今才醒悟,進了思維誤區。

  江南本魚米之鄉,就算手工業發達了,種桑養蠶的百姓多了,可能多多少?

  說到底,江南以種田為主的百姓仍是大多數!

  另外,江南種植水平也是明中後期全國頂尖的,是最最講究精耕細作的地方。

  江南缺糧的根本問題在於人口太多了!

  僅南京城就有上百萬人口,揚州城也有五十萬至八十萬人口,常州、蘇州、松江、嘉興、湖州五府估計哪個人口都在百萬以上,甚至好幾百萬!

  這一點從這幾府府城附郭縣配置就能看出一二。

  蘇州、嘉興、湖州三府府治都是兩縣附郭——說明這三個府城人口太多了,必須要分成兩個縣,才好治理。

  往南去,杭州城、紹興城也是如此。

  所以江南糧食絕對不少,只是不夠眾多人口的全年所需,才需要從四川、湖廣乃至海外買糧補充。

  如此推測,江南地區的地主屯糧肯定不會少。

  畢竟大明這些年天災、戰亂連綿,糧食才是硬通貨,地主們只要不傻,每年糧食收穫後肯定會屯一部分糧食。

  既然江南地區本身糧食足夠支撐數個月,劉升心裡就有底了。

  他準備先拿南京大明勛貴開刀。

  這些人個個田產眾多、身家豐厚、富得流油,而且屬於特殊群體,面對崋軍幾乎沒有反抗能力,正適合「宰了」應對困難。

  至於江南地區的士紳地主,群體龐大,影響力也大,不能操之過急,先讓崋軍按部就班地抄繳少數劣紳惡霸的家產即可。

  想到這裡,劉升對張有譽一笑,道:「靜涵先生即熟知江南錢糧事務,便請先就任我崋軍戶部右侍郎,署理江南錢糧事務,如何?」

  張有譽當即躬身作揖,「臣領旨謝恩!」

  倪思輝依舊昏昏欲睡。

  張慎言冷哼了聲,卻也沒多說什麼——這南京城中仕崋的不知凡幾,他便是罵一兩人又有何用?何況這些日子,他早就罵夠了。

  待章曠、張有譽等人離開奉天殿不過半小時,便有侍衛來報,侯家父子以及梁以樟等人到了南京。

  劉升沒急著召見,而是讓幾人先歇息,下午再見···

  午休之後。

  梁以樟精神奕奕地隨侯家父子一起前往紫禁城覲見興崋王。

  幾人就近走西華門。

  到門外是恰好碰到大隊親衛軍出動。

  侯方域年輕不夠沉穩,忍不住問:「這些親衛軍怎麼感覺殺氣騰騰的,要去做什麼?」

  侯恂目不斜視地前行,低喝道:「別四處張望,別多管閒事!」

  幾人到了奉天殿後,行天揖之禮參拜劉升。

  「參見大王!」

  「平身。」

  「謝大王!」

  禮畢。

  劉升先對侯恂道:「侯先生此行辛苦了。」

  侯恂道:「多賴大王指點,微臣才能完成使命,雖略有驚險,卻稱不上辛苦。」

  劉升微微一笑,「孤向來賞罰分明,侯先生自投效我崋部後,兩次出使皆立下大功,繼續在軍務院擔任參贊倒有些不合適了。

  我崋部也需設立鴻廬寺,便由侯先生任鴻廬寺卿一職,如何?」

  侯恂一聽,頓時臉色垮了。

  後面的梁以樟也露出意外之色。

  蓋因在大明,鴻廬寺卿雖為部門主官,卻只是正四品,相當於清閒職位。

  侯恂此前擔任的軍務參贊一職雖不知品級,卻能常伴劉升左右,參贊軍機,有那麼點類似大明閣臣。

  侯恂立功沒升賞,反而給了正四品的清閒職位,如何讓人不奇怪?

  劉升注意到侯恂神色變化,知道引起了誤會,便笑著解釋道:「我崋部不同大明,重視外交,所以鴻廬寺地位也將大大提升。

  別的不說,這鴻廬寺卿品級將比照大明六部尚書,為正二品。侯先生神色不愉,莫非對此職不滿意?」

  侯恂一聽,這才知道他誤會了,當即作揖高聲道:「臣領旨謝恩!」

  劉升又看向侯方域,「侯方域亦有功勞,孤給你兩個選擇,一是到南京警備軍擔任團參謀,二是到鴻廬寺為文官。你要選哪個?」

  侯方域原本自認為有些軍略,或許能武定乾坤,可經歷了茅山、歸德兩次勸降事件,每次都要辛苦趕路,去了還冒生命危險,早就讓他怕了,意識到自己不適合軍旅。

  於是道:「微臣想到鴻廬寺任職。」

  「那便先擔任鴻廬寺主司賓署丞吧。」

  侯方域記得大明司賓署署丞只是個正九品的末流小官,雖不知在崋部該官職提到了幾品,但想來高不到哪兒去,心裡有些不快。

  可他是萬萬不敢在劉升面前表露出來的,也不想去當什麼警備軍團參謀,於是作揖應道:「微臣領命。」

  劉升又道:「南京應該也有鴻廬寺吧?侯先生接下來便要收攏南京鴻廬寺有用之才——尤其是那些熟知各國情況、懂得各國語言文字的官員、吏員。」

  侯恂聽出劉升確實重視鴻廬寺,當即大聲應道:「臣遵旨!」

  大明對海外各國邦交,有相當部分都在南京進行。

  所以南京鴻廬寺人才絕對不少,只不過這些人才,昔日在大明可能只是末流小官乃至吏員,不受重視。

  另外,這些小官、吏員大多數都是南方人,甚至就是南京人。

  劉升相信,只要這些人知道他對鴻廬寺的重視,再加上待遇、官職品級的提升,絕大多數都會毫不猶豫地為崋部效力。

  囑咐完鴻廬寺的事,劉升便讓侯恂、侯方域退下,這才看向梁以樟。

  第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