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崇禎:建奴欺我!

  第271章 崇禎:建奴欺我!

  去年七月洪承疇於松山大敗被困後,崇禎就暗使陳新甲與建奴議和。

  如今已是二月份,卻還未完成。

  之所以如此拖延,主要還是崇禎的問題。

  一則,他要求暗中和談,談判隊伍遮遮掩掩的,必然做什麼都小心翼翼,搞得慢。

  二則,崇禎怕丟臉,僅以「諭兵部陳新甲」的內部敕書(手書)作為談判國書。

  黃台吉見到這玩意兒,一是覺得大明沒有和談誠意,二是覺得大明依然是將他的「大清」當做一個小部落或內部叛亂勢力對待,覺得是對他和「大清」的蔑視和侮辱。

  於是當場回絕。

  明清和談的第一次接觸也就由此告終。

  如今大明內部形勢比歷史上還要嚴峻許多,可以說亡國在即,所以崇禎架子也比歷史上低了點。在第二回議和中,終於是召集了周延儒等閣臣,搞了個議和的正式旨意。

  議和使團派人提前送回黃台吉提出的議和條件,信使昨夜抵達京師,陳新甲今早才收到密函。

  他沒有第一時間上報,就是猜到這段時間闖賊、崋賊猖獗,屢屢攻陷城池,會惹得崇禎大怒,想要在關鍵時刻拿議和的功勞擋一下。

  如今果然用著了。

  陳新甲覺得崇禎的眼神有點可怕,下意識退了兩步,才拿出了一份信函,道:「虜酋所提條件都在這信中。」

  崇禎迫不及待地接過信函,拆開閱覽。

  越看越怒。

  黃台吉提的議和條件主要有三個。

  一是大明須得承認「大清」,並與大清約為「兄弟之國」,大明為「兄」,大清為「弟」,並且兩國正式建交。

  以及該主條件下的一系列附屬條件:如兩國有吉凶大事,應互派使者祝賀或憑弔。兩國都不得接納叛逃過去的叛將(非降將)。建立互市,維持貿易等等。

  二,大明需每年贈送「大清」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大清」則回贈人參千斤,貂皮千張,或別的物資。

  實際就是讓大明用一個看起來勉強體面的方式給「歲幣」。

  第三,明清雙方以六州河為界。

  目前大明一方,有洪承疇等三四萬明軍被圍困在錦州南邊的松山、杏山、塔山;又有祖大壽等上萬人被圍困在錦州城中。

  錦州的南邊是寧遠衛,再往南過了六州河便是廣寧衛,再往南就是山海關!

  黃台吉這一條等於是讓大明割讓寧遠衛。

  崇禎覺得這三條都太過分了!

  他一條也不能接受!

  啪!

  崇禎看完將信函直接摔到了陳新甲臉上,脹紅著臉道:「建奴本我大明邊鄙部族,反叛作亂,如何敢與我大明約為兄弟之國?需知,朝鮮亦不過我大明屬國而已!」

  陳新甲生怕崇禎一生氣,直接下令將他拉去砍了,連忙順著道:「陛下說的是,咱們頂多承認偽清為藩國。」

  崇禎又道:「讓我大明以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交易人參、貂皮,當朕是傻子嗎?況且,朝廷若真能每年的多出百萬兩白銀,何不用來剿賊?!」

  陳新甲道:「陛下勿惱,即是議和,便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虜酋要這麼多,屬實有點獅子大開口了。」

  「朕只同意正常互市!」崇禎強調道。

  「是是。」

  崇禎又道:「至於以六州河為界,更是想也別想。若議和,至多以小凌河為界!」

  這裡崇禎自以為提了個聰明的「條件」——若以小凌河為界,建奴退走,那被困錦州、松山等地的明軍之困就解了!

  說完,崇禎就要催促陳新甲速辦此事。

  卻見王承恩匆匆從走入殿內,拿著一封戰報,神情沉重地道:「萬歲爺,山海關傳來急報,數日前,錦州、松山、杏山、塔山皆陷!

  遼東巡撫邱民仰及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等戰死,洪承疇、祖大壽等被俘!」

  驟然聽到此消息,崇禎如遭雷擊,整個人僵立在原地。

  周延儒、陳新甲等都擔心地看過來,生怕崇禎一個挺不住人沒了。

  「噗!」

  崇禎身體還是不錯的,噴出一口惡血便緩了過來,隨即不禁怒呼,「建奴欺我!!」

  周圍幾人聞言都不禁低下了頭。

  因為黃台吉這波操作確實是在欺負大明。

  一方面在議和,另一方面卻派兵攻陷了錦州等地,擺明了不想把這些人和土地還給大明。

  另外,崇禎通過此事還隱約明悟到,所謂「和約」對建奴來講不過是一張隨時可以撕破的紙張,根本不能阻擋建奴對大明的進犯。

  那黃台吉為什麼還要議和呢?

  無非是為了獲取政治上的勝利——讓大明承認「大清」,乃至以割地、歲幣等方式羞辱大明。

  ···

  陳新甲從紫禁城出來,匆匆回到家,將密函隨手放在書房案上,便去換衣服。

  今日一位兵部下屬請他吃飯,商議剿賊糧餉派發之事——地點是在一處私宅。

  出門時,他想起昨日彰德府傳來的塘報也被隨手帶了回來,便叫來一位書僮,道:「我書房桌上幾份塘報,你去給送到通政司去。」

  「是,老爺。」

  這書僮也是個莽撞人,到了書房,並沒有注意議和密函與塘報的區別,竟一起都送去了通政司。

  於是,次日大明與建奴議和之事便弄得朝野皆知,輿論譁然!

  說起來,陳新甲派人暗中跟建奴議和之事,其實有不少人都聽說了,甚至有御使聞風奏事,以此攻擊陳新甲。

  但因為沒有切實證據,所以大多數人都沒說什麼。少數上奏章彈劾,也被崇禎壓了下來。

  可這一次,議和密函都由通政司傳抄給各衙門了!

  鐵證如山!

  御使言官最先有動作。

  他們就好像聞到血腥味兒的鯊魚一樣,紛紛上奏彈劾陳新甲通敵賣國,乃秦檜第二!

  接著是陳新甲的政敵或其他方面敵人,以及覬覦他權勢地位的人。

  然後很多中立官員也跟著彈劾。

  因為這種情況下,彈劾陳新甲就是表明他們不贊成議和,更不會通敵賣國,是一種政治正確。

  至於議和是否真的能挽救大明危局,沒有幾個人去管,也管不了。

  崇禎見朝中幾乎沒人支持議和,便頂不住了。

  立馬派人將陳新甲叫入宮中,暗示陳新甲認罪頂鍋。

  陳新甲知道,他只要頂鍋,肯定活不成,於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甚至開始嘗試宣揚與建奴議和的正確性,想表明他做此事是有功的。

  那麼多人都在「罵」,崇禎可沒耐心陪陳新甲磨嘰下去,憤怒下,直接下旨將陳新甲革職查辦。

  罪名並非「通敵議和」,因為大明朝廷和崇禎都不想承認有跟建奴議和這回事。

  於是,便以「賣官貪瀆、松錦戰敗、剿賊戰敗、失陷親藩」等罪名,被下了大獄···

  在大明朝廷因與建奴議和之事鬧得沸沸揚揚,又忙著給陳新甲定罪時,崋軍、闖軍都在攻城掠地。

  李自成攻占大名府後,並沒有舉兵北上直取京師。

  一則大明朝廷從宣府、密雲等地調來了邊軍,配合周遇吉等京營精銳,在彰德府、廣平府、臨清州、高唐州、武定州設立了防線。

  二則,山西及河南懷慶、衛輝、彰德三府闖軍尚未拿下,便相當於側肋暴露在山陝明軍兵鋒下,很不安全。

  所以,闖軍在二月間主要是向西打,企圖攻占衛輝、懷慶乃至山西。

  崋部卻是分兩路大軍向東進攻。

  第一路自然是由潁州出兵,旬日間攻占了鳳陽府的這四五萬大軍。

  第二路大軍卻是在武昌、黃州兩府集結,等著劉升過去再發兵。

  因為這第二路大軍此番將順江東下直取南京!

  其意義重大,非劉升親征不可!

  第二更。

  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