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能人投效!團升為旅!
劉升看完彭有義送來的捷報,又找出與東路軍有關的文函、檔案查看——他並非過目不忘,有些細碎的信息看過後一時未必能記起。
按照他當初的指派,由第一團、第六團組成的東路軍,主要負責攻占新蔡及陽埠等軍事要地。
因為東路軍還肩負著配合汝陽共同防禦北方明軍的責任,所以在攻下新蔡後,主要以編練民勇和剿匪為主。
這個「匪」,不僅包括賊匪、流寇,同樣包括哪些不肯歸順崋部的村寨莊堡。
在陽埠之後,東路軍又攻占了龍口、瓦店這兩個大集鎮。
這兩個集鎮都地處水陸交通要點,在淮汝平原上勉強算得上軍事要地。
被東路軍拿下後,遂平、汝陽、孟家莊、陽埠、龍口、瓦店恰好可以連成一條汝寧北部防禦線。
雖然這條線除了城池,並無地利可依(汝水河流太小算不上地利),但起碼不至於讓明軍南下時長驅直入。
另外,從大局勢的變化來看,明軍什麼時候來汝寧,又是否有兵力來剿崋部,還是個問題。
彭有義不喜歡練兵,便將編練民勇的事交給胡東流,他負責剿匪和巡視北部防線。
此時義軍賑濟難民的消息已經遠遠傳播開,便連江北(南直隸長江以北部分,主要是後世安徽)都有不少難民跑來求活命。
不過因是開春,新的一年開始,到底帶來了些許希望。
所以總體來講,各縣城池附近的難民比去年秋冬季節少了不少。
為了儘快增加民勇人數,胡東流得知楊和慶從投降的匪寇及鄉勇中招兵,便有樣學樣。
從二月中下旬,到三月中下旬,胡東流在新蔡編練了10個民勇營,總計6000民勇!
既練又養,一個月的功夫,這些民勇勉強有了些戰鬥力,彭、胡二人這才計劃著下一步軍事行動。
如果崋部下一步整體戰略是向外大肆擴張,那麼兩人大概率會向北或向東攻打。
但兩人都知道,劉升接下來計劃先穩一波,搞搞內政。
所以,東路軍便沿汝水南下,先拿下了軍事要地固城倉——此地在後世名為固城(非固始),實際是一座由重要倉儲、物資集散地發展而來的小城池。
再之後便是昨日攻占的朱皋鎮了。
朱皋地處汝河匯入淮河的交匯點,又臨近汝寧府與江北潁州交界,地理位置之重要可想而知。
根據彭有義的戰報,明軍在此是駐守了一千多營兵的,又有鄉兵一千餘,比好些縣城駐兵都多。
並且朱皋鎮實際也是個城池。
可惜面對東路軍數千常備軍、數千民勇,都無需用內應,朱皋鎮擺在半個小時內被攻破了。
彭有義用兵依舊比較剛,所以這一戰崋部義軍死傷兩三百人。大多數是民勇,而非常備軍。
了解完東路軍的情況後,劉升又調來資料,查看了義軍在汝寧、遂平的兵力布置。
發現這兩地也新編了不少民勇。
再考慮到接下來崋部將要面對的形勢,以及初步搞好內政後擴張地盤的需要,劉升覺得,是時候再次給義軍升級了···
三月初八,息縣。
楊和慶正在軍營中處理軍務。
如今他手下除了第三團,還監管著二十個民勇營!
其中只有四個民勇是從汝陽帶出來的,剩下十六個都是在攻下真陽、信陽州、羅山之後編練的。
目前又在息縣編練民勇。
他原本計劃只編練兩營,結果發現,竟然有不少青壯主動找來投軍!
義軍都能從投降的賊寇、鄉勇中選拔民勇,總不能不要主動投軍的青壯吧?
只不過,隨著麾下民勇營越來越多,楊和慶已經有種指揮不暢的感覺。
這倒沒什麼,大不了打仗時他少帶幾個民勇營,將多餘部隊分派去鎮守各處要地就是了。
楊和慶最怕的是對這些民勇營管理不到位,出現違反軍紀、敗壞義軍名聲之事。
這種事要鬧大了,說不定他在劉升那裡都要吃掛落。
至於說連下四城的戰績,並沒有讓他怎麼驕傲——都是依靠優勢兵力破敵,還有的是模仿劉升攻城派遣內應,並沒有經歷什麼難打的仗,真沒什麼好驕傲的。
二十幾個營的軍務並不少,即便其中大多數只需要楊和慶瀏覽、簽名、蓋章,他仍是用了一個多小時,才將這些軍務處理完。
他正待出去巡營,看看民勇訓練得怎樣,順帶活動活動,便見軍政員成誦回到了營地。
見成誦臉上帶著笑,楊和慶便問:「看你這神色,莫非是那老秀才幹得不錯?」
成誦點頭,「季象乾這縣丞確實幹得不錯,至少在決獄方面很有一套。」
原來,成誦上午是去縣衙視察臨時官員的工作去了。
楊和慶、彭有義這兩路義軍攻下州縣後,都是按李長文的辦法,先從當地願投效義軍的人中委任臨時官吏。
並且委任官吏的事都由軍政員負責,團營主副將官不准插手。
另外,為了方便汝陽這邊後續安排官員接手,一州委任的最大臨時官員為州判,一縣委任的最大臨時官員為縣丞。
這樣,李長文那邊在後續考查後,若覺得臨時官員做得好,可以將之轉正,甚至提拔為州縣主官。
若是發現臨時官員做的很一般,甚至不好,則可以考慮降級使用,或是直接免除職位,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義軍攻破息縣後,縣令、主簿等基本都是自盡了事,唯有一縣學訓導帶領幾個士子和一群民眾頑抗,被義軍亂箭射死。
義軍接管縣城後,成誦照例展開公審——對象包括縣城中作惡的大戶以及貪污害人的官吏。
結果發現,息縣吏員竟大多數都是名聲惡臭、草菅人命的惡吏,少數幾個名聲不那麼壞的,又能力平平。
這就給義軍造成一種無人可用的局面。
好在義軍攻占城池後,都會順便張貼去年劉升讓人撰寫的《招賢令》,募用賢才。
只不過此前南路軍招賢令張貼後,來投效義軍多以城中地痞流氓為主——這類人義軍當然不會接收。
其次就是自負勇力的草莽,走投無路的工匠,及抱著試一試心態的普通百姓。
願意投效義軍且有功名的讀書人屈指可數,且大多都沒什麼能力,做起事來還不如義軍自己培養的軍政員。
所以,大多數時候,成誦對來投效的讀書人並不抱多大期待。
不曾想,此番破了息縣,竟有個叫季象乾的秀才來投靠。
楊和慶稱其為老秀才,並不恰當,據成誦了解,季象乾今年才三十九歲,只是已有白髮,看著略微顯老。
其人十六歲中秀才,年輕時有狂生之名,可惜後來鄉試屢不中舉,還耗盡了本就不多的家資,後來不得不淪為訟師,靠給人打官司養家。
只不過季象乾並非什麼官司都接——他只接受害人的官司。
成誦對訟棍沒什麼好印象,只因無人可用,又需要立表范,這才讓主動投效的季象乾任臨時縣丞。
沒想到季象乾僅用一天時間,就把縣衙積累的案件都處理了,還把其他方面的事也安排得井井有條,讓成誦小小震撼了一把。
然後就是高興。
這樣有才能的讀書人主動投靠義軍,他是打心眼裡高興。
兩人正談論著這件事,便聽見營帳外隱約傳來一陣馬蹄聲。
一般而言,只有信使才能跑馬入營。
不待兩人走出去,便有警衛兵領著一位信使進來。
這次來的信使竟然是驍騎營親衛。
只見其拿出了一個蠟封火漆的竹木筒,掃視著營帳中幾人,鄭重地道:「大元帥府發給南路軍的黃頭軍令,團指揮、團副、軍政員至少要有兩位在場方可交令!」
「俺就是團指揮楊和慶。」
「俺是軍政員成誦。」
這個驍騎衛其實認得兩人,聽兩人報出姓名不過是走流程。
又驗明兩人的印信,他這才將竹筒交了出去。
楊和慶當場打開看了,頓時露出喜色。
「什麼事?」成誦有點著急地問。
崋部義軍的軍令目前分為五種,以信紙頭部染成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依次是黑紅黃藍白,代表著嚴、急、重、緩、輕五種情態的軍令。
雖說軍令都必須嚴格執行,但不同顏色在遞送速度、交接手續上都有所不同。
眼前這封黃頭的,便代表的是重要軍令,所以須得有三位團級將官中的兩位在場,才能交接。
楊和慶看完,將軍令遞給成誦,笑著道:「大帥就知道俺們現在頭疼什麼,這不,傳令讓俺們組建第三旅!」
成誦先大概瀏覽了軍令,也是滿臉喜色。
南路軍如今有二十個民勇營,屬實指揮不暢。
按照這封軍令,楊和慶晉升為常備軍第三旅旅長,張遨晉升為旅副,他則晉升為旅軍政員。
奉命以原常備軍第三團骨幹,組建第三旅。
一旅僅有三個團,皆為戰鬥團(因為各團已有輜重營,無需再編個輜重團)。
同時對團級、營級編制都有所改動···
成誦還在細看軍令時,楊和慶便已經為此事開始下達一項項命令了。
他先讓警衛兵安排信使去休息。
然後又分派好幾個警衛兵,去傳令讓團副張遨及第三團各營指揮、營副、軍政員安排好手中軍務,前來開會。
第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