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國運在崋!開府建衙!
宋獻策向劉升靠近了些,神神秘秘地道:「首領可知讖緯之言?」
果然啊。
劉升對宋獻策的話毫不意外,便道:「自然知道,讖緯之言盛行於秦漢,此後歷代皆有出現。
最早有記載的,如秦朝有天外隕石降落,上書『始皇帝死而地分』,兆示秦朝二世而亡的結局。
近的嗎,便是元朝末年,黃河挖出獨眼石人一座,隨後便有『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民謠傳出,開啟了紅巾軍起義。」
宋獻策聽得滿臉詫異,顯然沒想到劉升對讖言了解這麼多。
但他很快反應過來,贊道:「首領真是見識廣博——鄙人要進獻的奇策正是一句讖緯民謠。」
「哦?說來聽聽。」劉升略露好奇之色。
他自然是不信讖緯之言的,但確實好奇宋獻策會編出個什麼。
他記得歷史上宋獻策給李自成的好像是「十八子,主神器」。
意思就是「姓李的要得天下」。
十分簡單。
聊了兩句,知道劉升見識廣博,宋獻策其實對他的讖緯之策已沒什麼信心。
但都走到這一步了,他必須得試試。
於是一咬牙道:「卯金刀,主神器。」
「哈哈···」
劉升是真忍不住,不得不笑出來。
他還以為宋獻策能給出什麼新鮮的讖言呢,沒想到弄個跟李自成極度相似的。
見劉升發笑,宋獻策很尷尬。
一旁安駿則臉色難看,心道:俺怎麼就鬼迷心竅,把這個江湖騙子給送來了?待會兒肯定會被首領狠狠批評。
劉升注意到宋獻策的臉色,便帶著笑意道:「這讖言就是『姓劉的得天下』的意思,可對?」
宋獻策尷尬賠笑,「是。」
劉升搖頭道,「這天下劉姓之人何其多也,便是現存的農民軍首領中,恐怕都超過了五指之數。如此,這讖言又怎能讓百姓知道要得天下的是我呢?」
宋獻策強行解釋道:「首領有所不知,這讖言就不能說得太明白,不然傳出去不僅無益於義軍,反而會讓義軍被朝廷針對啊。」
劉升還是搖頭,「這個讖言太簡陋了,宋先生還是換一個好點的,能聯繫到我全名的吧。」
其實劉升對讖言並不在乎,這麼說純粹是逗一逗宋獻策。
宋獻策則是一開始就想編個能關聯劉升全名的,奈何他只能打聽到義軍首領姓劉,根本打聽不到名字。
眼下臨時編造,他如何能編出令人滿意的民謠來?
他想了想,覺得一時間根本想不出好的。
又覺得不能這樣隨便更改讖言,會讓劉升覺得讖言不值錢。
於是開始打別的主意。
很快他便想到一件事。
「首領,貴軍可是一直對外宣稱為『華部義軍』?」
「不錯。」
「那這『華部』具體是何意?」
劉升聽了不禁看了宋獻策一眼,道:「我神州大地之人對海外都自稱華夏苗裔,所以我才取名華部,有囊括漢蠻各族統為華族、華人之意。」
宋獻策沒想到劉升竟有如此宏大的志向,不禁呆了一呆。
隨即就激動起來——若能現在就追隨這位,將來他宋獻策說不能真能成為開國元勛,乃至名垂青史啊!
察覺到劉升對讖言其實並不在意後,宋獻策便決定拿出點真本事。
他想了想,進一步試探道:「首領將來可是想以『華』字立國?」
「不錯。」
劉升點頭——都造反了,這沒什麼好隱瞞的。
宋獻策想了想,便道:「首領,其實『華』字還有一土字頭的異體字,曰『崋』(四聲)。
其意與『華』字一樣,卻比之草字頭的『華』更符合國運五行更替之道。」
國運五行更替之說劉升也有所了解。
遠的,如秦在北方,尚黑,為水徳;楚在南方,尚紅,為火德。
楚人亡秦,劉邦則又勝項羽,便以水徳滅火,繼承秦之水徳。
後來漢武帝曾要改為土德,王莽新朝也要認土德。等到東漢建立,為了與西漢區別,便認木德。
再說劉升所知的最後三個王朝。
蒙元原附屬於金,被認為同屬金德,滅了木德的宋。
明起自南方,以火德克金滅元。歷史上清則認水徳,克火德滅明。
五行學說理論起來似乎頭頭是道,其實爛七八糟,統治者也沒幾個真正相信的,大都是借其宣傳自身正統性罷了。
劉升考慮到如今民智未開,五行國運之說確有一點宣傳作用,且他連讖言都聽了,便不介意再聽宋獻策講講這個。
只見宋獻策扳著手指道:「大明為火德,這是確定無疑的,火克木而生土,所以土德恰能承接大明。
另外,俺還聽說關外建奴黃台吉已建國稱帝,偽國號『清』,明顯是水徳。
華字木德,是承水徳而生,在水徳之後,不詳;土德卻能直接克水徳,孰優孰劣,顯而易見。
因此,鄙人認為土字頭的崋比華(二聲),更適合義軍未來之國號。」
劉升聽完笑起來,「宋先生說的確有一定道理。」
他確實覺得「崋」字更好——放後世網絡上還能規避河蟹大神呢。
通過這件事,劉升覺得宋獻策或許沒有大才,但確有幾分急智,見識也有些。
且此人在歷史上確曾為李自成出過幾個有用的計策,勉強算個參謀型人才。
再加上他手下極度缺人,便準備將這位收下。
於是道:「我將開府建衙,自任大元帥。正好下屬軍務堂還缺一位參贊,宋先生可願任此職。」
宋獻策聽了大喜過望,忙深揖道:「拜見大帥!」
「哈哈哈!」
劉升開心地笑起來——這還是頭回有人叫他大帥呢,別說,感覺還不錯。
···
十一月三十日。
劉升正式開府建衙,自任「豫楚興華大元帥」。
開府之日,為了方便對之前幾次戰役中立功的將士進行獎賞、提拔,也為了進一步規範軍隊,劉升拿出了軍銜制度。
幾乎是照搬後世成熟的軍銜體系。
士卒級別依次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
中層軍官依次為: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
將軍級別依次為:少將、中將、上將、大將。
元帥則分星,一星最低——為了避免無可提拔的局面,星數不設上限。
畢竟劉升將來可是要爭霸全球的,手下將領有的是立功機會。
開府建衙的當天下午,劉升在汝陽城北大營中,給在汝陽的親衛軍、常備軍將領當場授銜,不在場的則唱名授銜。
目前軍銜最高的為紅娘子與楊和慶,皆授大校軍銜。
剩下兩位團指揮彭有義、文宥,皆授上校軍銜。
各副團長、團軍政員視各自功勞,授少校或中校軍銜。
各營指揮視功勞,授上尉或大尉軍銜。
各營副、軍政員視功勞,授中尉或上尉軍銜。
各哨長、哨副、哨軍政員,視功勞授少尉或中尉軍銜。
伍長、什長、隊長、隊副,視功勞授下士至上士軍銜。
一批立功突出的普通兵卒,也被授予下士或中士軍銜。
凡參與過一次攻城戰的,只要沒違反軍紀,皆為上等兵。
沒參與過實戰,剛加入常備軍、親衛軍的,則為列兵。
此外,親衛軍兵卒最低也是下士軍銜,將官軍銜則比常備軍同職務者普遍高出一階。
因此這次授銜中,親衛軍四位營指揮李牛、赫連岳、沈萬登、馬金水皆被授予少校軍銜。
各營營副、軍政員則視功勞授予了上尉或大尉軍銜。
掏出這套軍銜制度後,劉升便順理成章地讓義軍按軍銜發放軍餉。
在行政方面,暫時擬定了政事堂、軍務堂、督察處、秘書處四大機構。
其中政事堂、軍務堂都是華部之前就有的機構。
督察處則是督察所、督察局乃至將來督察廳的總部。
秘書處算是輔助劉升處理軍政事務的私人幕僚團體。
後世人一聽秘書,就想起了「有事秘書干,沒事咋咋」的女秘書,又或是沒什麼存在感的官府男秘書,卻不知秘書是個很正經且古老的職業。
早在漢朝便有同名機構和職位,如秘書監、秘書令、秘書丞。當然,那時的秘書跟後世秘書之意相差還是很大的。
但既然是已有的名目,劉升拿來用就不會顯得突兀。
另外,暫定在政事堂下設立三處、十二司。
三處分別是:常務處、傳訊處、勤務處。
十二司則是:財政司、稅務司、人事司、民政司、尚禮司、審刑司、工事司、教育司、衛生司、交通司、兵役司、移民司。
對於將兵役歸入民政範圍,劉升是向李長文等人諮詢並慎重考慮後決定的。
徵兵說到底得看當地戶數、人口——如果交給軍方,就很難顧及地方實際情況,容易形成窮兵黷武的局面。
在通訊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前,想做到從中央到地方徹底的軍政分離,很難。
強行學習後世,反而會弄得政體半身不遂。
···
葛文優帶著十幾人的隨從,偽裝成一個小商隊,從汝陽北門進了城。
周王雖然名聲好些,不那麼吝嗇,但只是相對其他藩王而言。
依劉升提出的十萬石糧食保崇王一家一年性命,想要將崇王一家贖回來,花費的錢糧恐怕要以數十萬來計。
哪怕是借,周王也沒那麼容易答應,畢竟崇王與他的親戚關係已經很遠了。
因此,李仙風秘密去了周王府幾次,才磨得老周王勉強答應。
說勉強,是因為老周王說過,如果對方獅子大開口,要得太多,他便不會幫這個忙。
所以,葛文優此行任務十分之重。
為了多了解劉升的底細,他準備借著商隊的掩護,先進城與張堅接洽,再正式拜訪那「劉賊」。
進城後走了不過一百多步,葛文優便見很多人圍在一處。
一位隨從眺望了下,道:「似乎是貼了什麼告示。」
告示?
葛文優心中一動,隨即吩咐,「商隊慢慢往前走,你們幾個跟我過去看看。」
「是。」
進城前,葛文優已經通過外面的難民營、軍營,以及城門守衛的表現,看出劉賊絕非尋常反賊、巨寇。
既得知其貼了告示,當然要了解一下。
再幾個隨從的幫助下,葛文優很快就通過人群,來到了較為靠裡面的地方,看到了告示上的內容。
『開府建衙?自任豫楚興華大元帥?!』
看了告示的題目和開頭,葛文優臉色就變了。
因為這份告示赫然是向百姓宣布,劉升開府建衙之事的。
如果再加上一份《討明檄文》,昭告天下,那就是正兒八經的造反!
第一更。
改「華」為「崋」這部分內容真的很有必要——作者君著實讓河蟹大神嚇怕了,一切穩妥點好。主打一個不沾邊,求生欲強。
【部分讀者可能不知道,小撲街文章內容管得比大神更嚴,所以有些真的不好寫,有些詞也是不能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