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李夫子勸婚,籌備海鹽廠

  第104章 李夫子勸婚,籌備海鹽廠

  小李村。

  李長文親自鎖上院門,緊了緊肩上的包袱,對女兒笑著道:「別看了,以後有的是機會回來。」

  李靈菲看著生活了十幾年的小院,還是依依不捨。

  「爹,俺們真要去投靠義軍嗎?」

  李靈菲過完年便十五歲,自五歲開蒙後,便隨李長文讀書。

  除了一些明代女子讀書的必讀物,如《女誡》、《內訓》、《女論語》、《女孝經》等,她將李長文的其他藏書也讀了個遍。

  這些書中又以四書五經及相關精義為主。

  所以,李靈菲雖年少,卻因為沒怎麼出門行走,反而頗受儒學思想影響。

  心裡總覺得投靠所謂義軍不太好。

  若非此事是李長文決定的,且那日官兵禍害小李村也讓她見識到大明官方的黑暗,恐怕她都不會對劉升等用「義軍」這個稱呼。

  李長文示意家中一對老僕牽著騾子走在前面。

  這才回答道:「靈菲,你心裡對為父的選擇有疑慮,是因為見識太少。等你見多了外面的事,就知道為父為何加入義軍了。

  另外,義軍營地是個新奇的地方,相信你去了之後會喜歡上那裡的。」

  李長文這番話,成功勾起了李靈菲對「義軍營地」的好奇心,對小院的不舍也少了些。

  這一去,李長文也不知要在北美那邊待多久。

  雖然小李村挺近,可他肯定不能總麻煩劉升送他進出。

  所以,此番回去將田地都佃給村民耕種,他則帶著女兒和一對老僕、一頭騾子,準備搬到華初營去住。

  他知曉劉升下午的行程,便先到大水瓶寨與劉升匯合,順便也拜訪下義軍中的二把手,紅娘子。

  「李長文拜見首領,見過紅指揮。」

  在寨城內的原百戶官衙中,李長文見到了劉升、紅娘子,很正式地見禮。

  紅娘子雖已不是義軍首領,可見義軍得到讀書人主動投效,仍很高興。

  此時甚至有點不知所措。

  「李先生不必跟俺客氣,快請坐。」

  劉升也笑著道:「李先生坐吧,我們聊一聊——紅娘子可是對伱今早出的計策讚不絕口呢。」

  接著,三人就在這廳中圍繞著義軍各方面的事暢聊起來。

  李靈菲站在李長文身後,一會兒看看劉升,一會兒看看紅娘子,只覺得世界觀受到很大的衝擊。

  她雖然聽聞過一些奇女子的故事,卻是頭回真正見到紅娘子這般人。

  從小被人販子拐賣,卻被雜技班主所救,收養授藝,進而成了繩技藝人。

  然後便風雲際會,造反殺官成了義軍女首領,帶領數百上千人沖州過縣,殺富濟貧!

  想想就不可思議。

  劉升這位義軍首領,也與她想像中不太一樣。

  高大雄武就不說了,其談吐見識竟然能讓爹爹都敬佩不已,當真是稀罕。

  這樣的人造反,怪不得能打得官軍丟盔棄甲,一敗塗地。

  ···

  李長文來到大水瓶寨後,與劉升、紅娘子聊了近半個時辰,然後又一起遊覽了大水瓶寨。

  自從義軍把控大水瓶寨後,李長文便沒來過。

  之前他總聽村里百姓說寨中變得多好,原本還有些不太信,今日一見,才發現村民所言絲毫沒有誇大。

  首先,寨城街面比以前不知乾淨了多少,道路也都經過修整。

  田地間的溝渠也都修葺完善,只待一場豪雨,便能讓寨內外煥發勃勃生機。

  最主要的是寨中百姓精氣神,明顯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

  望之,便給人一種生活有奔頭的感覺。

  遊覽到最後,他問了問,才知道各種政令雖是劉升擬定,可卻是紅娘子落實的。

  心裡不由對紅娘子這個原義軍女首領評價更高一層。

  待回往劉家寨的山路上,李長文卻不禁靠近劉升,悄悄說了這樣一番話。

  「紅娘子卻是奇女子,恐怕便是未遇到首領,她也能做出一番大事來。」

  劉升笑道:「先生真是好眼光啊,都能當算命先生了。」

  「首領說笑了。」李長文先謙虛了句,隨即話語一轉道:「可她畢竟是義軍原首領,太過能幹,並非好事。

  俺聽首領之前說,擴軍之後,有兩位營主官、一位副官,都是紅娘子的結義兄弟?」

  「沒錯。」劉升點頭,「便是北美幾大營地的後勤總管閆遠山,也曾是紅娘子心腹。」

  「首領可真是心大啊。」李長文先是有點陰陽地感嘆一句,隨即道:「紅娘子畢竟是女子,首領可曾想過,有朝一日,她嫁給他人,會對義軍內部造成怎樣的影響?」

  劉升看了李長文一眼,微笑著道,「大概影響不太好。」

  「首領既然知道,就該早做打算。」

  「先生認為我該如何打算呢?」

  李長文停下腳步,看著劉升道:「既然首領也尚未娶妻,何不就娶了紅娘子?

  如此義軍內部便成鐵板一塊,再無分裂之憂——至少前期是如此。」

  「哈哈哈,」劉升暢笑起來,「先生還說不配當算命先生,我心裡做好的打算,竟都讓你說出來了。」

  李長文微微驚訝。

  隨即又恍然,覺得以劉升的聰明才智和決斷力,想到娶紅娘子以完全穩固義軍內部很正常。

  然後他便道:「首領既有此打算,便請早早行動,免得出變故。」

  劉升道:「我這不是一直在忙嗎,等等吧,等到過年左右,上下都清閒了些,便請先生幫我去下聘禮,如何?」

  「此乃屬下之榮幸!」

  ···

  將徵募鄉勇協助運糧的事交給紅娘子,劉升便沒多管了。

  只不過,紅娘子每晚仍會通過對講機,將事情進度跟他匯報一番。

  總體來講,各村寨還是比較配合的。

  畢竟之前被義軍掃過一次,不久前義軍又擊敗了三千餘官軍,對鄉紳地主乃至普通百姓都產生了很大的震懾。

  另外,義軍畢竟是徵募,是給糧食做報酬的,雖然只有一斗,卻比官府強征鄉勇好多了。

  若遇到官府強征,不僅沒報酬,還要自備口糧。若是死了,連個撫恤都沒有,別提多悽慘。

  如此情況下,紅娘子在請示劉升後,乾脆一口氣徵募了一千名鄉勇,又租用了不少兩輪車、獨輪車、騾馬。

  再加上劉升派給她的一千名難民青壯及眾多驢騾、車輛,一次便能運送一萬石糧食。

  都不輸於劉升上次從確山帶回兩萬多人時的運輸力了。

  劉升已經決定,秋收結束後,先取汝陽及汝水上游幾縣。

  到時確山便會是義軍的前進基地,戰後則成腹地。

  所以,確山那邊的糧食只需運回四萬石即可,餘下兩萬多石便留著當做將來的軍糧。

  如此一來,運糧大隊跑四個來回,用大半個月的時間,便能完成運糧任務。

  劉升這邊,卻是在選拔、編練新兵的同時,著手建立鹽廠···

  十月初一。

  楊萬永帶著一家五口,隨義軍遷入這個被稱作北美的地方已經四天了。

  他本是西平縣富農,有田地幾十畝。

  幾年前在開封府跑商,曾被捲入過流寇隊伍,過了一個多月的驚險流寇生活,才僥倖脫身,逃回家鄉。

  見識過戰亂的恐怖,他更想好好日子。誰知天災加人禍,讓他不得不離鄉逃難。

  老爹老娘六十幾了,故土難離,也不願拖累兒孫,便選擇待在家中等死。

  他帶著髮妻和三個兒子上路,原本準備了些盤纏,計劃中至少可以走到信陽的——只要出了河南,進了湖廣,說不定就有活路。

  誰知離開西平縣沒多久,就遭遇一夥饑民組成的匪寇。

  一家人雖拼命逃了出來,乾糧、盤纏卻幾乎丟盡。

  只能一路乞討去汝陽,希望可以在府城得到救濟。

  好不容易到了汝陽,卻發現汝陽城外饑民數萬,官府根本賑濟不了。

  楊萬永便趁著家裡人還能走,繼續南下。

  到了確山縣城附近,髮妻和小兒子身體幾乎都要到極限。髮妻更是餓出病來,無法再趕路。

  於是,只能靠著確山縣衙三日一次的粥湯賑濟,再找些草根、樹皮、蟲蟻熬煮,勉強活命。

  眼見髮妻就要先一步餓死,義軍攻占了縣城,讓楊萬永看到了活命的希望。

  之後的事雖跟他想的有不小出入,可最終結果卻更好。

  這伙來自天目山的義軍與楊萬永城呆過的流寇隊伍很不一樣。

  他們沒有放饑民進城,沒有讓城池化作血與火的地獄。

  反而真正控制了確山縣城。

  之後又以極好的辦法賑濟饑民,並且允諾帶他們去山中開荒,不讓他們餓死。

  楊萬永和其他饑民一樣,在一連幾日的高效賑濟中,對義軍產生了足夠的信任。

  所以,當義軍帶著他們進入了天目山,說只要通過一個山洞就能抵達一處土地肥沃的福地時,很多人都選擇相信。

  楊萬永雖有所懷疑,卻依舊選擇相信這支義軍,相信那位辦事極有章法的劉首領。

  之後的經歷比戲文還不可思議,卻也證明他們對義軍的信任是正確的。

  甚至可以說,他們都是有福之人,才能遇到義軍,才能來到這處福地。

  出於這種認識,過去幾日,楊萬永作為管帶五十戶難民的隊長,不僅將自家窩棚搭得堅固結實,還讓隊裡其他幾十戶難民也都搭好了窩棚。

  今早起來,楊萬永原本以為是要集合了隊伍,去伐木或者墾田的。

  誰知五個小隊的青壯一到齊,大隊長就宣布了一個聽起來不太妙的消息——

  「首領要從俺們華左、河西兩大營徵募五百戶人家,到海邊去製鹽,哪家若願意去,便來主動報名!

  若是主動報名的不到五百戶,上面就要把名額均攤到每個大隊、小隊裡!」

  聽到這裡,原本還算安靜的隊伍頓時嗡嗡地議論起來——

  「製鹽?那不就成了傳聞中的灶戶?」

  「啥是灶戶?」

  「就是大明那邊專門給朝廷煮鹽的人家——俺們家鄉之前就逃過來一個灶戶,說是過得可慘了,一年到頭都在收集柴火煮鹽,結果還是全家餓死。」

  「鹽恁貴,煮鹽的灶戶還能全家餓死?」

  「那誰知道呢?」

  「···」

  受大明那邊的情況影響,很多人聽說製鹽人就是灶戶,都緊張害怕起來。

  他們雖然質量大多是貧農,可到底也是正經民戶,只要年景好,日子也是能過下去的,可比灶戶強多了。

  如今遷徙到這福地來,如何又願意淪為灶戶?

  楊萬永也皺起眉頭,露出擔憂之色,暗想:莫非那劉首領故意騙他們來這裡,就是為了逼他們當灶戶?

  灶戶他也見過,日子確實過得苦,好些人二十幾歲,手腳便都爛掉了。

  眼見人群議論聲越來也大,甚至騷動起來,大隊長才意識到他剛才一番話引起了很大誤會。

  忙高喊道:「安靜!安靜!大伙兒別誤會了,給義軍製鹽,待遇可跟大明那邊的灶戶、鹽戶不一樣!」

  人群雖然安靜了些,卻沒完全靜下來。

  楊萬永眼見大隊長又氣又急,卻一時壓不住吵鬧聲,便高聲問:「大隊長跟俺們說說,給義軍製鹽的待遇,如何就與大明的灶戶不一樣了?」

  他聲音很大,在大隊裡也有些威望,頓時讓人群更安靜了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