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四大營 四小營,扒紅薯
華初營。
政事堂。
閆遠山、柳大川、王可升,匠作營的管事虞萬智,以及隨劉升一起從河邊營過來的郭三海、楊名赫,皆列坐堂中。
劉升又讓人在右首位添了把凳子,讓李長文也坐下。
隨即介紹道:「這是小李村的李長文李夫子,已加入我們義軍。」
大概因為類似場景經歷的少,閆遠山幾人都有點拘謹,只是各自向李長文拱了拱手,並沒有說什麼。
李長文也拱手回禮。
隨即劉升道:「事情多,時間緊,我就不說場面話了,直接進入會議主題。
首先一個,我去攻打確山縣城前,曾讓兩大營地加緊建設一個附屬新營地,都建得如何了?大川,你先說。」
柳大川道:「華初營的附屬營地建在北邊三里多的地方,那裡在旱季時都有一處小湖。
之前最旱時,水也有齊腰深,面積也有一百多畝。
如果在雨季到來前將其加大加深,修建成水庫。
既可以在雨季蓄水防洪,又能在旱季作為農田灌溉及百姓生活的用水。
不過之前俺們急著伐木,建造宿營地,人手不足,所以目前水庫還沒有開挖。
按首領所說,雨季十月份就會到來,所以等遷過去的百姓初步安頓了,俺們便必須第一時間搶修溝渠和水庫。」
柳大川說到這裡停下。
劉升聽得點頭,道:「水庫是該優先修建,不過百姓住所也不能忽視。今日我去那裡看過,似乎還沒修建臨時木屋?」
柳大川略有點緊張,道:「回首領,時間太緊,俺們只能先伐木,清理場地。
不過有木材在,新遷來的百姓自己建造木屋也不會廢多少時間。」
劉升點頭,看向郭三海,問:「河邊營呢,附屬營地準備的怎樣?」
郭三海道:「俺們是在上游三里處開闢的營地,因為不敢離河邊太近,營地基本都在林子裡。
過去這些天大部分時間都伐木去了,然後就是挖了一些溝渠,臨時木屋也是沒能建。」
劉升聽得微微皺眉,道:「看來你們對建造新營地不夠積極啊。」
這時楊名赫壯著膽子出聲道:「首領,為新移民建造臨時木屋之事,一則時間確實太緊,二則百姓們確實缺乏足夠動力。
雖然有工分政策,但兩大營地活計眾多,各方面都缺人,做別的也可以掙工分,百姓更願意建造日後他們的家園。」
聽了這番話,劉升沉吟下,才道:「你說的確有幾分道理,但說到底,還是伱們沒想出更好的策略。」
隨即,劉升便沒追究下去了。
他臨行前,只是讓開闢附屬營地,因為他心裡也沒譜,所以並沒有留下量化任務。
能做到什麼程度,全看兩大營地百姓的積極性及管理人員的水平。
十天的功夫,能把兩個附屬營地基本開闢出來,已經不錯了。
畢竟兩大營地的管理層都是草台班子,水平就那樣,他作為首領不能求全責備。
另外,這件事也給劉升提了個醒。
隨著遷到北美這邊的百姓越來多,墾屯成果逐漸呈現,集體勞作、吃大鍋飯的半軍管模式已經開始顯露弊端。
最早今年年底,最遲到明年麥收後,他就該考慮改變華部的管理政策了。
隨即,劉升又跟幾人討論了關於安置新移民的各方面具體事務。
比如,如何將新移民分別安排到四大營地。
討論後決定,將華初營從兩千多人增加到六千餘人,將河邊營從三千多人增加到六千多人。
至於兩個附屬營地,一個取名華左營、一個取名河西營,各安置五千多人。
兩個新營地的墾屯總管分別是王可升、楊名赫。
至於空出來的四個文書總管職位,劉升會挑選四個算術好、有責任心又細心的教師就任。
這件事討論到後面,為了避免之前遷入的移民與新移民之間形成隔閡,劉升力排眾議,決定將華初營、河邊營的老移民各安排一千多人到新營地去。
作為補償,會給每個青壯增加正常干一個月活的工分。
這樣一來,既能促進新老移民儘快磨合、團結,還能讓老移民帶領新移民幹活,提升新移民前期的勞動效率。
然後就是匠作營的安排。
劉升這次從確山縣城搜集了近200戶工匠,算上其家屬,將近有1200人。
匠作營原有100戶工匠,算上其家屬,將近有六百人。
後來劉升又分配了300名年齡較大(35歲以上)獨身青壯幫匠作營幹活兒。
所以匠作營之前有將近900人。
此番新搜集的工匠中,除了鐵匠、篾匠、油漆匠、紙匠這四類工匠(算上家屬有一百多人)外,其餘工匠及其家屬都被填入匠作營。
並且又給分配了500名年齡較大的獨身青壯。
這樣一來,匠作營人數將增加到2500多人。
此外,因為如今華部有不少俘虜,所以劉升正式設立俘虜營。
並且一口氣設了三個,分別是俘兵營、男俘營、女俘營。
顧名思義,俘兵營中是之前俘虜的明軍及鄉勇,除去重傷不治的,如今有1498人。
男俘營、女俘營則是攻破那些劣紳惡霸家宅後,得到的俘虜。
人數都不算多,男俘營目前大概有五百多人,女俘營大概有兩百多人。
三個俘虜營並不在一起。
俘兵營將安排在華左營西邊,男俘營將安排在河邊營西邊,女俘營則安排在華初營南部邊緣。
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某個俘虜營出了變故,殃及另兩個俘虜營···
除了新移民的安置工作,四大營、四小營的人員分配,劉升還向幾人了解了下過去十天各個坊、場、窯的工作成果。
如今,北美這邊有木工坊三座、磚窯五座、陶窯兩座、瓷窯一座。
此外還有硝田一百畝,制皮廠一座、紙坊一座、製衣廠兩座。
所謂的製衣廠,其實就是一些裁縫,帶著一群幫工的婦女,在一座大棚子裡按管事要求裁布製衣。
廠里唯一稱得上是工業設備的,便是劉升穿越前囤的兩台腳踏式縫紉機。
正好一個廠一台,交給各廠中最靈巧的裁縫使用。
劉升知道,他囤的後世工具、設備太少,難以在短時間內顯著提升華部生產力。
所以大部分工具、設備他都沒拿出來,準備等以後有了一定工業製造能力了,儘量仿製這些後世的工具、設備。
如此,才能真正發揮這些後世工具、設備的價值。
···
政事堂這場會議開完,已經下午四點多。
柳大川等人離開後。
劉升便笑問:「聽過剛才這場會議,李夫子可有什麼指教?」
李長文道:「義軍到底才起步,人才匱乏。不過,這幾位總管雖大多起於草莽,做事卻都幹練得很。」
劉升有心考較,又問:「移民安置之事呢?」
李長文沉吟了會兒,道:「這般將百姓集中驅使,有弊有利。近期來看,能集中人手做大事、做快事;長遠來看,怕是會出現不少弊端。」
「哈哈哈,」劉升頗為開心地笑起來,「我們義軍就缺李夫子這樣眼光獨到,能總覽內政的人吶。
便請李夫子暫且屈任政事堂參贊,協助我處理華部民政事務,如何?」
李長文當即起身,再次向劉升長揖,肅聲道:「李長文領命。」
劉升當即下來,將李長文扶起,笑著道:「李夫子不必如此拘禮···趁著離太陽下山還有段時間,不如我們去看看兩大營開墾的田地。」
「屬下也正有此意。」
走出政事堂,劉升聽見營地邊緣處有些熱鬧,便帶著李長文過去看。
卻是毛誠國和幾十名探險隊員帶著一些獵物回來,其中赫然有一頭黑熊。
「原來是獵到了黑熊,難怪民眾如此歡呼。」
之前為了帶兵抵禦官兵以及攻打縣城,劉升從漁獵團抽掉了500人,在北美這邊只留下兩個捕魚隊(共100人)。
所以,陸地狩獵的事便由探險隊包了。
也不知毛誠國等人去了哪裡,今日竟獵獲頗豐。
李長文看了不禁笑著贊道:「這裡確實是個福地,不僅土地肥沃,野物也頗豐啊。」
「那是。」
接著,劉升便帶著李長文來到了田間地頭。
兩大營地種植最多的是大豆。
這種作物生長周期只需三個月左右,華初營最早種植是在五月份,如今都已經收穫了。
但更多是在六、七月份種植的,如今正好成熟,大隊長、隊長們正帶著百姓在收穫。
一般都是連根撅起,拍乾淨根系的泥土綑紮,挑回去放到曬場上,像打稻穀一樣,把豆子打出來。
個人慢慢剝豆子也可以,但太慢了。
除得到豆子,豆枝、豆殼還可當柴燒。
李長文是真正躬耕隴畝的讀書人,見大豆收穫不錯,便跟田裡的農夫一樣,滿臉笑容。
等看到一百多畝紅薯地時,李長文卻迷糊了。
「首領,這裡中的是何物?」
「紅薯,在大明那邊也稱作甘薯。」
「紅薯?甘薯?」
李長文顯然沒聽過——徐光啟雖然寫了《甘薯疏》,可知道的人並不多。
劉升沒多說,而是對跟著過來何貴友道:「何叔,這些紅薯應該離收穫不遠了,挖點出來讓我們瞧瞧。」
「好咧!」
何貴友答應著,聲音聽著就高興、有勁兒,再也不想之前那樣憂慮,八成是對紅薯產量已有所了解。
只見他拿著出鋤頭,小心地挖開了一隴地頭,將一從藤底下的紅薯都小心地扒了出來,赫然有五六個,大的已超過成人拳頭,小的也有鴨蛋那麼大。
抖了抖土,他咧嘴直笑。
「東家,這一畝地怕是能收八九百斤紅薯呢!」
李長文則看直了眼,回過神來不由激動地問:「聽首領之前所說,這紅薯結實如此多、如此大,竟還未完全成熟?」
劉升笑道:「我此前也沒種過,但見過,眼前這樣子估摸再長個十天左右就差不多了。」
這時何貴友又道:「先前東家說這紅薯一畝能收千斤,俺還不信,現在卻是徹底信了!」
「一畝收穫千斤?!」
李長文幾乎激動得顫抖,隨即他就想到一個重要問題。
當即問:「種一畝紅薯需多少種子?可是要上等肥田才能種出來?」
他想的是,如果一畝地的種子都需要好幾百斤,那能收穫千斤便沒那麼令人驚喜了。
如果對生長的田地太挑,則不利於大規模推廣種植,給人的喜悅至少會減半。
何貴友見劉升笑而不語,就答道:「不需多少種子,俺們按東家教的,先育苗,再遷插。幾畝種薯育出的苗,就種了這上百畝地!
俺們這雖是在好地里種,但東家說,在山坡地、貧瘠旱地里也能種,收穫肯定要少,但不會少太多。」
「真的?!」
「東家當面,俺哪能騙你?」
雖然知道劉升、何貴友不可能說謊,可李長文仍感覺不可置信。
需要的種子少,還能再山坡地、貧瘠旱地里種,收穫卻遠超稻麥,甚至能畝產千斤。
這種作物的存在,簡直不可思議!
好不容易讓情緒平復下來,李長文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一時竟有些忐忑、緊張起來。
「首領,這紅薯不會很難吃吧?」
第二更。
【均訂過500了,謝謝讀者老爺們的支持,請繼續追訂!晚上應該能把均訂過500的加更寫出來。大概十點左右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