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衣冠東渡

  第673章 衣冠東渡

  遼東,旅順。

  原有的港津升級為縣,關羽親自駐守這裡。

  時值五月,海風平靜之際。

  袁曹二家使者匯聚旅順,商議遷徙之事。

  遼東漫長的冬季,已讓大多數劉備部屬感到不適應。

  就征討三韓一事,已開始在基層積聚力量,推動這場戰爭。

  三韓地界,入冬後怎麼也比遼東舒適、宜人一些。

  漫長冬季實在是太過於折磨,如何攻略三韓之地,也不是劉備一方能單獨決定的。

  袁尚、曹操都有水師,都會介入進來。

  一場沒有結論的會議之後,關羽出城遊獵。

  海風徐徐,驅馬跟隨在關羽身邊的秦朗、關平相互追捉,漸漸遠去。

  關羽則驅馬到山樑之上,之前撒出去二十幾名騎從已經開始驅趕獵物向他聚來。

  「君侯,有兩頭鹿!」

  身邊小吏郭睦指著山溝深處奔出的一對小鹿輕呼,關羽只是張弓,瞄著漸漸靠近的鹿。

  即將經過時,他一箭射出,沒入一頭鹿的腹部。

  緊接著圍獵隊伍紛紛發箭,另一頭鹿沒跑多遠,也中箭瘸腿。

  很快,這兩頭鹿就被抬到關羽面前,隨行衛士取刀解鹿。

  「君侯,東萊王基、南陽許慈隨王修而來,止有三騎。」

  另一名騎士上前回報,關羽目光才從一盆鹿血上挪開,對郭睦說:「尋背風向陽處,設帷幕,烹茶水。」

  「喏!」

  郭睦應下,當即招呼一批休息的騎士,去找合適的地點。

  王修是代表關中常駐遼東的代表,掛著大司馬幕府從事身份。

  遼東最為活躍的區域就是新建立的旅順縣,就連這個名字,也是大司馬定下的,寓意美好。

  王修也能算是常住旅順,依靠家門、師門人脈,背靠關中,他的影響力持續增長。

  東萊王基,是鄭玄晚年時收入門牆的學生,被曹軍所擄後,很快就從基層被提拔起來。

  畢竟曹操想跟王修對話,最好啟用鄭玄門人。

  南陽許慈也只是當年來北海遊學過,能算是鄭玄門人。

  這只是在孫乾勸說下出仕劉備,算是孫乾、劉琰這兩個同門師兄的替補,也留在旅順,以方便跟王修打交道。

  而當年若無意外的話,許慈會跟隨王修北上關中,半路上是被孫乾所劫。

  現在關中那邊,鄭學門人出仕位列高位的還有郗慮、國淵、崔琰等人。

  曹操這裡鄭學門人也開始崛起,除了東萊王基之外,還有樂安神童任瑕。

  而袁尚這裡,鄭學門人凋敝,或跟著王修而走,或跟著崔琰而走。

  鄭學門人分布關中、遼東、齊地三處,彼此相互成就,多從事對外交涉之類。

  對於這些隨時可以變換立場,談判時討價還價錙銖必較,又無法真正代表背後君主的人……關羽並不怎麼喜歡。

  稍後,簡單的一層防風帷幕之中,關羽端坐主位。

  許慈則坐在右首第一的位置上,左首第一是王修,其次是王基。

  烹茶之後,關羽看王修與王基:「叔治先生,今我主玄德公帶甲五萬,東夷僕從亦不下八萬。待秋收之後,自可用兵三韓,何必引外人相助?」

  王修側身拱手:「此非某之主張,乃大司馬決議。」

  說著王修從袖中取出一封書信,雙手舉著:「還請君侯過目。」

  關羽扭頭去看郭睦,郭睦起身接過信,遞給關羽。

  關羽拆開漆封,不想是黑熊親筆信,當即雙手捧信仔細閱讀後,才說:「既然大司馬已有授意,此事非我能斷。待我上報玄德公,再行計較。」

  見他收好書信,王修就說:「瀛洲四島,非曹氏所能獨占。今冀州多編訓水師,操於勃海。若不能分得一島,亦會影響大司馬方略。還望雲長公明鑑。」

  河北使者又不在這裡,關羽就問:「南島最狹,與之可好?」

  王修扭頭看王基:「北島苦寒,大司馬自取,要流放罪囚。餘下三島,玄德公已有朝鮮,再得西島也在情理之中。中島最大,可屯千萬吏民,足以供曹氏繁衍。」

  王基幼年時就被王修看好,彼此交情不是簡單的同門同窗。

  此刻王基就說:「征討三韓乃是大事,理應合三家之力,分南島給袁氏,仆無異議。若是齊王不允,自會另遣使者與雲長公、大司馬交涉。」

  關羽盯著王基:「這還要看我主玄德公如何決斷。」

  按著之前,劉備一方是想對半分得,他們拿西島、南島與半個中島,餘下的才是曹操的。

  可雙方始終爭論不休,沒有決定下來。

  畢竟這個分配方案對曹操很不友好,遷徙途中的幾處周轉基地,基本上等於白給劉備。

  本以為征討三韓之前能談判完畢,沒想到袁尚、關中也介入進來。

  瀛洲四島,各自占據一塊,誰也別爭了。

  對此關羽也不甚在意,以他對黑熊了解,等解決了河北,肯定會想辦法拿走遼東三郡。

  能留給他們的,也就三韓地區與瀛洲西島……這些地方,他真看不上。

  就連劉備、張飛這些人都看不上,大概率是以子孫經營這些地方,而他們返回朝中任職,如周公舊事。

  巴掌大的地方,不值得他們耗費光陰。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守著這麼點東西,還不如在朝中領受官職,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自王修出示黑熊的親筆信後,決定權已經不在現場,而在劉備。

  劉備就兩個選擇,同意還是反對。

  反對的話,會遭遇難以想像的風險,就如當年引發幽冀之戰一樣。

  真惹怒關中,袁曹二家本就有水師,會跨海參戰,讓遼東疲於應對。

  隨即雙方不再討論這件事情,而是討論關中今年才開始的小學。

  這是個很震撼的政策,對傳統士人來說,甚至比骷髏巢還要震撼,不亞於蒸汽機、熱氣球。

  一次派出一萬五千名青華衛士分布三百餘縣,開設三千所小學。

  遼東方面已經拿到了小學教材的手抄本,就連上面印刷的配圖也以臨摹的方式一併抄錄。

  教學內容里的知識量不是密集,比士人蒙學課程要輕。

  但架不住講學範圍廣泛,以青華衛士的培訓速度,以及小學自身的擴張速度,今後每年能增加一百個縣。

  不到十年時間,小學、中學系統就能大批量培養出『小學教員』,幾年沉澱後,更是能大範圍啟蒙。

  這種啟蒙萬民的事情你是無法指責的,軍事上更是無法對抗、阻撓。

  能做的就是儘快加入其中,分潤功德。

  尤其是鄭學,盧學勢微,蔡學又被針對性打擊後,鄭學有了後來居上的勢頭。

  所以王修、王基都很關心遼東這裡的學政,希望劉備也能加速建設小學。

  可以使用關中的教材,教師最好本地選拔。

  遼東基本上都是流亡、寄居士人,聚集一批人後,集中培養教導,就能在秋季開學。

  而這個培訓過程,就是鄭學的目標。

  他們若是不主動,那麼極有可能被盧學掌握。

  對於這些事情,關羽不是很在乎。

  如果沒有其他意外,明年關平、張苞、秦朗、曹林這些孩子就會送到關中留學。

  出海當番王、番子之類的事情,劉備一伙人真沒這個興趣。

  他們又不是袁曹兩家,他們與臧霸一樣,都是有退路的。

  看看這些年,雖然大司馬反覆折騰官吏,可真正處死的,其實也就一個路粹。

  哪怕是去年考功問罪的官吏,也不忍心流放,改成了韓城罪吏,給了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最為可貴的是,大司馬那裡極少搞什麼隱誅。

  只是偶爾抓住藉口後,會大做文章,株連一批人去當苦力。

  冬季益州謀刺案,聽說主謀士人也沒殺,只是和所有同鄉一起,近乎四千人,懲罰他們去種樹積德。

  同時抄家,家屬流放河西四郡。

  種五年樹木後,這些士人就得去河西四郡與家人團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