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平陽雜事

  第583章 平陽雜事

  平陽縣,霜染百草。

  諸葛亮乘牛車巡視近郊,這裡自他上任之前就開始了堡壘構建。

  自秦漢以來,從未遭受如今這麼大的社會動盪。

  故而此前的村落、里社的位置,布局不是那麼的合理。

  從他上任以來,聚集人口,優先發展利於灌溉的平地;偏僻之處留下後續發展的空間,現在拿來當放牧的野地,或種植林木。

  主要種植的除了傳統桑樹外,自年初時諸葛亮就開始鼓勵吏民種植板栗樹、棗樹兩類。

  棗與板栗,是真的可以在饑荒年間救命的東西。

  這日與往常一樣,諸葛亮巡視東郊三座堡壘,這裡每個堡壘新安置了十戶遷來的幽州叛民。

  這些叛民以十戶為單位,充入各處堡壘淪為基本勞動力,進行相互監視管理。

  而十戶這個規模,在普遍五六十戶為限的堡壘內,也能有勉強的自保能力,不至於被本地人欺辱致死。

  普通堡壘能承載的人口規模就六十戶;若是周圍地勢開闊,有良田開墾,需要更多的人口,那就可以修築更大的堡壘,或者兩座堡壘並立。

  修築堡壘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原有的里社防禦,是為了減少防禦支出,增加遊蕩的小股盜匪成本,讓他們無法籍此謀生。時間長了,這些世世代代半盜半民的群體才能安分下來。

  對於這樣存在了很多年的群體,正常的剿匪手段是很難剷除的。

  堡壘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百姓,也不能單純為了修築堡壘而限制生產力。

  例如有的鄉社區域,內部團結的話,那就合力修築一座大姓堡壘,這樣還節省材料、工時。

  但有的鄉社內部也有矛盾,那就三四個,或五六個小型堡壘肩並肩修築,形成一種社區群。這種修築方式,堡壘之間的隙縫裡方便擺攤、管理,反而利於趕集、貿易。

  整個平陽城近郊、遠郊的鄉社,都是採用這種方式改建的鄉社。

  改建後的鄉社,就缺一道整體包圍幾座小堡壘的土牆,若有這道土牆,那就成了鄉邑。

  平陽一縣境內還有各種古城邑、鄉邑,這種地方不缺防護力,所以也就不在改造範圍內。

  就任這麼長時間,諸葛亮勉強完成了境內基層堡壘的改建,此外也就推廣了桑麻、棗栗的種植。

  感覺還需要兩年時間,才能讓平陽縣積累的生產潛力爆發出來。

  他如常巡視……很多問題不是他巡視就能發現的,只有他勤於巡視,才能讓這些問題不會發生。

  「縣君,幕府使者已到城內!」

  一處堡壘外,諸葛亮正檢查新移植樹苗冬日澆水的情況,就聽遠處一騎快馬而來。

  周圍人面露喜色,紛紛向諸葛亮拱手、長拜道喜。

  諸葛亮卻沉眉,但也露出笑容擺手:「諸位恐怕是要想錯了,某就任平陽以來寸功未立,今年還未考功,怎麼會是嘉事呢?」

  這下一些人又面露擔憂神情,諸葛亮則調整儀容,來見縣裡的使者就問:「究竟何事?」

  「不知,縣裡從北來了兩位幕府使騎,要見縣君。」

  使者說著取出一塊木牘,這是縣裡縣丞所書,諸葛亮拿起閱讀。

  這位縣丞出身關中,是當年平匈奴的軍吏之一,奈何四十歲出頭,也就提前諸葛亮幾個月赴任平陽。

  縣丞已經請縣尉出城狩獵野味去了,希望諸葛亮能立刻返程,不要耽誤幕府使者的行程。

  諸葛亮身邊的一個縣吏就說:「縣君不可拖延,照例來說,尋常令文應該是郡里代幕府傳達。今日是幕府使者親至,要麼是不宜讓郡里插手,要麼就是急事。」

  「有理,快備車馬。」

  諸葛亮立刻啟程,行二十餘里後抵達縣邑,換一身衣服後就來館舍見兩位幕府使者。

  說是兩位使者,實際上正使一人,另一人是護衛。

  但對平陽這種縣一級單位來說,這護衛也是大司馬的護衛,外出辦事說是使者也不為過。

  因而沒有必要的話,黑熊不會將親兵派去出差。

  基層腐化能力太強了,好不容易培養的親兵,很容易在基層主動、被動的侍奉之下精神狀態出現問題。

  館舍內,使者正編扎竹簡,聽聞諸葛亮求訪,也就拿了令文到前廳來見。

  兩人見禮後,使者出示自己的腰牌,自我介紹:「我姓陳,蒙君上賜名義元,本是親軍什長,今升任黑旗隊官前往關中赴任。受君上委託,來向諸葛縣君傳遞書信。」

  諸葛亮一聽就知道對方是第二年賜字的親兵,如今幕府那裡有四批親兵,一年一批。

  第一批賜字象徵萬物起始的『元』字,第二年是個義字,第三年是安,而今年賜下的是個『平』字。

  很多選入親兵的衛士出身普遍不高,所以入伍時登記的最初名字也不好聽,入伍時就會重新取名;選入親兵時按著當年的字,再重新編名。

  「原來是陳隊官。」

  諸葛亮拱著手,他可不想表露什麼負面情緒,陳義元哪怕是孤兒出身,如今已經是一個龐大群體中的一員。

  現在是黑旗隊官,這就是中尉軍階,相對於長安城裡那麼多混日子的士人來說,陳義元現在就是混資歷,未來也是兩千石都尉。

  不怕這些寒門、卑微出身的軍吏拼命,就怕這些人混資歷。

  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親兵系統享受獨特的賜名待遇,凝聚力遠超各處,根本不是各處能欺辱、怠慢的。

  陳義元將泥封的竹簡推給諸葛亮,才說:「縣君閱覽後,還請焚毀。」

  「是。」

  諸葛亮取出隨身所攜帶的小刀,剖開泥封,取出裡面的兩片木牘。

  本以為木牘上會寫字,結果木牘中是對摺的白紙,他拉著兩片木牘展開,足有十二三面摺紙。

  重新合攏木牘紙折,他坐在邊上低頭仔細閱讀。

  這是黑熊的親筆信,但諸葛亮感覺這應該是太史文恭執筆,除了太史文恭,沒人能寫出這麼工整的金簡書。

  很想留下這副金簡書做收藏,可也清楚字跡證據是不能留下的。

  信中黑熊誇讚了他在平陽的功績,表明了下一步的任用方向,是留在未來升格的平陽郡,還是去代郡做個都尉。

  代郡、雁門、上谷三郡緊密挨著,有各種都尉。

  去邊郡當都尉,不管是塞障都尉,還是治民、屯田都尉,都過於片面;可留在平陽縣,等析分河東、太原二郡,建立平陽郡後,郡治必然會在平陽縣。

  頭頂上壓著一個郡府,諸葛亮日子很不好過。

  郡府官吏除了郡守是外來的外,其他郡吏都是本郡徵辟而來,也就二三十人,再算上十幾個護衛、書佐,郡府也就五十人撐死。

  諸葛亮想了想,就問:「敢問陳隊官,下官是向大司馬回信,還是要勞煩隊官代勞?」

  「書信給我就好,做好漆封,我回關中要去甘泉述職,縣君的回信會交給張司馬,張司馬自會送到君上那裡。」

  陳義元耐心解釋,不忘囑咐:「諸葛縣君若無疑慮,還請焚毀此書。」

  「是。」

  諸葛亮無奈,也只能將信紙從兩片木牘上撕扯下來,放入廳堂邊上的火盆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