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再三斟酌

  第464章 再三斟酌

  沮鵠還未渡過黃河,急於復仇的孫乾就飛馬走太原、雁門、代郡過居庸入幽州,帶去了黑熊的私信。

  這是一封私信,不是什麼公文。

  如果劉備執意要出兵,就請以鎮北將軍的身份正式寫請戰公文,到時候再做議論。

  若是這一戰打敗,導致幽州六郡發生動搖,那麼也就別怪大司馬幕府代行朝廷職責,將鎮北將軍印給收回去。

  幽州六郡,劉備能輕易收服、聚攏,因為他出身幽州,手裡還拿著大司馬幕府分發的鎮北將軍印。

  這顆印在王邑手中堪稱和平之印,可在黑熊手裡,染血最少十萬級。

  匈奴、鮮卑的屍山血海重鑄了這顆印的威懾力,拿著這顆印,劉備固然能占很大的便宜,但也要受到束縛。

  如果失去了鎮北將軍印,這對劉備會產生劇烈的打擊。

  現在幽州六郡,黑熊很給他面子,舉薦了劉備麾下四個人擔任郡守;另外鮮于輔自領一郡,涿郡給袁氏面子,掛在袁氏那裡。

  實際上,目前六郡下轄的各縣依舊錯綜複雜。

  有追隨鮮于輔、田豫轉投劉備的,也有直接投劉備的,依舊有效忠合法幽州刺史袁熙的。

  從始到終,黑熊就沒有舉用任何人去擔任幽州刺史,關中的尚書行台沒有發布過相關的詔書。

  袁熙的幽州刺史職位,是關中、河北盟友關係破裂的保障、象徵物。

  劉備看完這封私信,對孫乾說:「大司馬在信中明言,他會阻止曹操侵擾河北。若是我軍執意與袁氏聯軍討曹,他也不會反對。只是戰敗,會追究我的敗軍之責。」

  孫乾緊張,又愧疚,抬頭看一眼劉備,又低下頭:「主公,事已至此,不妨靜待良機。」

  「不,公佑不可氣餒。」

  劉備也有自己的堅持:「這一戰難以避免。但要等遼東方面回復,等憲和回來,就能知曉遼東心意。」

  孫乾釋然,愧疚感更強,就問:「主公,遼東公孫氏可願歸順大司馬麾下?」

  「還不知結果,只是有流言說公孫度病重,數月未見出行。」

  劉備也是無奈,現在河北的一些人攜帶家資、鄉黨、部曲來幽州六郡躲避曹操可能發動戰爭。

  就連遼東方面也有人陸續向六郡遷徙、返回,有的是去遼東避亂的,得悉西州太平,有的是要回鄉,有的是要往關中、并州遷徙。

  尤其是并州,討平諸胡後,并州對外的吸引力大增。

  劉備轉而詢問:「大司馬對公孫氏是何看法?」

  「說是征討諸夷宣揚國家威風,有庇護一隅之功德,欲以萬戶侯相待。」

  孫乾如實回答,關中給公孫度的待遇不算什麼秘密,但很多人覺得公孫度不會接受。

  遼東地勢奇特,因遼水泛濫形成的千里沼澤,想要征討遼東,每年就那麼幾個月適合行軍、運輸補給。

  而公孫度就任以來威福自用,遼東諸胡、諸夷基本上被公孫度拿捏,過慣了這種實際遼東王的生活,豈會為萬戶侯而屈膝?

  畢竟,遼東終究遙遠,對關中的強盛缺乏直觀的了解。

  哪怕是東部鮮卑,現在依舊認為是魁頭、騫曼兄弟相爭內戰,才讓路過的那位漢軍大司馬撿了個大便宜。

  至於繼位的鮮卑新王步度根,在東部鮮卑看來就是軟骨頭,沒什麼好在意的。

  東部鮮卑自有其部族驕傲在,是不會輕易相信大鮮卑部族會輕易落敗。

  貼近并州的東部鮮卑都是這樣的看法,也就可以想像並理解公孫氏的想法和看法。

  畢竟公孫氏沒有與中原各方勢力交戰過,對彼此戰力差距缺乏了解。

  中原各方相互打過,知道對方是個什麼底色。

  相互對比,自然知道關中強橫,已不可力敵。

  劉備其實也看不上萬戶侯,他聽了孫乾的話,只是搖搖頭:「萬戶侯何等尊榮,以此重位相待,只會讓遼東生出輕視、自重之心。縱然公孫度年老患病,也會生出討價還價的心思。當示之以威,才可懾服彼輩。寬容相待,只會助長凶性。大司馬少年多謀,如今看來是失算了。」

  孫乾也是緩緩點頭,遺憾不已。

  如果能快速懾服遼東,那麼現在曹操圍攻東萊的營州刺史柳毅,就相當於與大司馬開戰,於情於理也要出兵解救柳毅。

  只要交戰、打起來,就不是輕易能停戰的。

  就現在的青州,曹操稍有潰敗的跡象,那麼就有瞬間瓦解的兇險。

  真讓曹操經營青州兩三年,所有人過一段好日子,那曹操內部凝聚力將高漲到難以估量的地步。

  現在河北人就是兩頭怕,怕曹操如流寇那樣裹挾青州民壯傾巢而出,就算擊敗曹操,河北也要殘破。

  同時也怕曹操沉心經營數年時間,雙方體系存在本質不同,拼不過站穩後的曹操。

  所以才想著拉攏周圍的人,組成聯軍討伐曹操。

  最好能直接戳破曹操的虎皮,最次也要拖延曹操爆發的時間,可能拖呢拖呢,新的變數就出現了。

  隨即劉備又開始詳細詢問孫乾會面時的經過,聽著孫乾詳細講述,並用桌上的碗碟比劃、示意席間各人。

  頓時劉備就理解了,向孫乾解釋說:「公佑,不是大司馬不肯出兵,而是張文遠不肯破誓,這是成全了張文遠的守誓之名。大司馬說是缺乏良將,席間張文遠賦閒,如此當世良將不肯請令,這的確怪不得大司馬,他是屬意張文遠統兵東出。」

  孫乾想了想,想到張遼當時的表態,不由長嘆:「臣之死仇,豈可令信譽之士毀諾?」

  張遼從曹操那裡出走,也算光明磊落,沒有裹挾配屬的兵馬,只是率領本部。

  曹操沒有派兵追擊,張遼也立誓此生不與曹操交戰。

  張遼不肯破誓,確實找不到其他能獨當一面的賦閒將領。

  被留在南陽的徐晃也算良將,有橫野將軍的美名,是出了名擅長千里奔襲、出沒敵後。

  可張遼都不肯破誓去打曹操,徐晃哪怕原本不在乎,如今也要顧忌世人的評價。

  所以張遼、徐晃,今後都無法用在東面戰場。

  孫乾想通這些後,又是長久一嘆,對劉備說:「大司馬還再三囑咐臣,使臣告誡主公,說是聯軍討曹,須要防範袁氏背盟襲取六郡。」

  劉備眯眼:「應該是大司馬多慮了,袁氏自顧不暇,豈會攻我事小,斷盟事大。」

  想了想,又安撫孫乾說:「袁尚行舉英武,也非此類人物。」

  孫乾還是鄭重拱手:「此大司馬再三囑咐,臣也要再三規勸,還請主公提防。臣之死仇若是敗壞主公基業、仕途,臣萬死難贖。」

  劉備這才鄭重點頭:「我會慎重考慮,且要等憲和歸來,看看遼東心意。若是公孫度病重難以出兵,出兵之事我自會小心斟酌。」

  現在的幽州六郡,可不是他能獨斷專行的。

  犯的錯誤大一些,田豫也要考慮鄉黨、州人的看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