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反客為主
南鄉郡,伊籍穿孝衣出城五十里,在岸邊迎接緩緩北上的劉琦船隊。
船隊旗幡縞素,劉琦也下船來岸上與伊籍會面。
出乎伊籍的預料,此刻的劉琦沒有多少失落、憤恨情緒,反倒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慶幸。
帷幕之中,伊籍端茶小飲,說道:「周公瑾雖料敵於先,可未免過於無情。以仆之見,將軍可駐留於南鄉,老主公不妨安葬在太和山中。」
武當山是本地人的稱呼,外地修道慕名而來的人將這裡稱之為太和山。
太和者,龍虎相交也。
龍山就是東西走向的秦嶺南山,虎山就是南北走向的巴山、荊山。
當然,也可以稱這裡為龍虎山。
劉琦也是雙手捧著茶碗暖手,臉上沒有什麼多餘情緒變化:「這恐怕不好,隨行男女五千餘人,徒增南鄉負擔,也會讓先生被周公瑾敵視。」
「怕他作甚?我是老主公、大司馬表任的南鄉郡守,莫非還敢舉兵來攻?」
伊籍瞪眼說著,此刻他與劉琦目光碰撞,劉琦疑惑不定:「先生,周瑜可能是淮南死間?其舊主孫權也在南陽,大司馬如此安置,令我著實迷惑。」
「大司馬放孫權到南陽,可能是覺得此人與黃祖、淮南有死仇,又與江東將校相熟,有策反、招降江東將校的可能。」
伊籍說著感慨一聲:「就恐此人乘勢而起,死灰復燃。」
劉琦緩緩站了起來,更是難以置信:「先生是說?」
「只是懷疑。」
伊籍言語間也站了起來,跟著劉琦一起來到篝火邊上:「若是戰況變化詭異,江東將校能棄孫氏迎淮南王,自然也能棄淮南王而投大司馬。若是此刻,孫權、周瑜上承大司馬之制令,下攬江東將校之兵眾,居中矯令,收合奸邪之徒,迫害忠義之士。則旦夕之間,荊揚二州生變矣。」
劉琦感覺伊籍說的有道理,但也不是很確信。
因為劉琦不認為自己的謀略、眼界有多高,也不覺得伊籍有多麼高深的韜略。
想了想,劉琦就問:「是否向大司馬示警?」
「不可聲張。」
伊籍眉宇沉肅:「我南鄉自會暗暗備戰,為大司馬守好邸閣、武庫。荊州若是生變,大司馬神兵突降,彼烏合之眾,旦夕可破。可若是大司馬有備,彼偽作忠誠,來日危害更大。」
烤火之際,伊籍放低聲音:「此事影響深遠,公子不宜介入。」
見劉琦點頭,伊籍又用正常聲音說:「老主公終究有保境安民之功,荊襄百姓不乏感懷恩德者。仆以為就遷葬太和山,擇風水上佳之地安葬,未來也不乏士民灑掃。再者以大司馬之崇道,未來太和山必然是一方勝地。」
劉琦點著頭,低聲應下,涉及喪事,他不想多說什麼。
對於被驅逐一事,他自然不高興,這明顯違背了大司馬與他之間的承諾。
按著當時的默契,他應該是最後一個歸順的諸侯,只要服從調遣,不必遵守那麼多的限制。
但終究沒有簽訂什麼字據,周瑜明顯又是乘著大司馬遠在益州軍令不暢,才擅自發動的行動。
這種行為,說是政變、軍變也不為過。
可沒人會為他追究,畢竟周瑜的理由是很正當的,劉琦父子兩個終究沒有稱王,是漢臣,就該去職、守孝。
劉琦被伊籍收留,暫時落腳南鄉,並在太和山為劉表尋地下葬的事情很快傳到了周瑜的耳朵里。
此刻周瑜再次來到襄陽城,劉琦走時封閉府庫,反而向傅巽移交了版籍帳冊。
以至於此刻南郡物資調動權盡數落在傅巽手上,就連南郡的郡兵,各種募兵,劉氏部曲也是認傅巽手裡的鎮南將軍印、伏波將軍印和南郡守印。
這三方印信過於重要,劉琦勉強信任鎮南幕府老人傅巽,都移交給了傅巽。
說到底,傅巽是關中人。
壞人周瑜當,好處傅巽拿。
三方印信入手,傅巽又是鎮南幕府老人,在荊襄、南郡有深厚人脈,很快就重組了南郡郡府,並自行代理郡守。
劉琦去職前,也好人做到底,向關中尚書行台上表表奏、推舉傅巽接任郡守職務。
可是在伊籍眼中,傅巽擋不住周瑜。
不管是周瑜還是孫堅、孫策又或者是其他江東將校,在伊籍眼中都是匪氣很重的存在,很難跟你守規矩。
這幫人的存在,仿佛就是為了打破各種規矩。
原蔡瑁府邸被傅巽改為臨時郡守府,城中的鎮南幕府、劉琦使用的郡守府,都已被封存。
傅巽也清楚擅自奪南郡會引發上面的怒氣,周瑜不清楚內情,他作為鎮南幕府老人,難道還看不出大司馬與劉琦之間的瓜葛?
可收益實在是太大,南郡四十多萬人口,不計算郡兵,目前鎮南幕府、伏波幕府控制著水陸四萬大軍!
算上郡兵,這就是五萬大軍!
南陽被劉備治理、恢復的不錯,周瑜接任後目前依舊是萬餘郡兵的規模。
接下來與江東軍、荊南的戰爭,南郡這水陸四萬大軍才是主力。
南郡、南陽合起來的兩萬多郡兵,最多也就乾乾後勤、運輸糧食、守衛糧道的事情。
至於伊籍的南鄉郡,八個縣也就湊出兩千郡兵,根本沒被傅巽當回事。
荊襄形勢大變,周瑜也是沒想到被傅巽擺了一道。
可劉琦是合法卸任,臨走前當眾把三方印信委託給了傅巽,周瑜總不可能搶。
除非事情過於棘手,讓傅巽沒有信心解決,主動讓出三方印信,周瑜才能相對合法的接管兵權。
可傅巽是那種有大局觀的人?
北方士人,特別是那種有大局觀,有犧牲精神的士人……基本上死了個七七八八。
早早跑到荊州避亂的傅巽,怎麼可能有這樣寶貴的胸懷?
估計寧肯打成碎渣,也不會輕易讓周瑜來操作。
帶著自嘲情緒,周瑜被引入城南臨時郡守府。
傅巽不敢激怒周瑜,主動出門來迎周瑜,更是不敢坐在上首主位。
而是與周瑜平等對坐,一左一右。
等僕從退下後,傅巽才取出幾份謄錄後的紙張書信遞給周瑜:「此江東密報,原件已呈送關中。若無意外,淮南會以陸議為上將軍,不知都督可知此人?」
周瑜點著頭,翻閱這些謄抄件,立刻就通過措辭習慣分析出了背後的主人。
不由嘴角抽了抽:「陸議陸伯言,看來江東大姓與劉淮南終究是走到了一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