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常理之外

  第277章 常理之外

  華歆停留豫章兜兜轉轉之際,他的使者已經來到會稽烏傷縣。

  孫策析分烏傷縣,在東部分出一個長山縣。

  當留贊、張俊乘坐運船登上長山縣的碼頭時,護送駱統的小隊伍也來到碼頭。

  碼頭處船隻停泊,十歲的駱統一躍下牛車,回頭看護送自己的宗親、親戚,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

  四年前,母親改嫁要跟著華歆去許都時,少年早熟的他就強忍著沒有去送。

  可現在母親送來書信,華歆也派人來接他去許都讀書,這件事情對駱統來說,太過於沉重。

  這是改變他命運的事情。

  因為劉表設立官學,以及長安大學的原因,今年開春許都朝廷就開始興復太學。

  向各處隱居、躲避戰亂的大儒名士派發書信,也通告文武官吏,讓他們派遣子弟來許都太學。

  成年的士人進入太學,未成年的則有童子試,也以進入童學。

  對駱統來說,他不清楚自己母親得多麼辛苦的伺候華歆,又要說多少好話,才能讓華歆派出十幾人來接他。

  對駱統的族人和舅舅們來說,這是駱統改變命運的關鍵所在。

  烏傷縣能有什麼好東西?

  以駱統神童的才情,留在烏傷縣、會稽郡固然能成才,但也只是郡國之才。

  如果去許都,經歷大儒的教導,與公卿子弟、各地的寒門英傑們一起成長,那駱統就是公卿之器。

  孰輕孰重,兩個家族與附近的鄰居都是能看明白的。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何況,駱統一個孤兒,是真的有些想念母親了。

  正如母親離去時駱統當眾沒有說一句話,此刻他站在碼頭,看著長輩與同輩堂表兄弟們,一時也不知該說什麼。

  總覺得登船之後,再回來時,應該會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或許許多人,就此分別,將會天人永隔。

  與六歲時一樣,駱統強忍著悲傷,只是對著輩分最高的族老行叩拜大禮,站起身後又對送行的各家長輩紛紛屈身長拜。

  依舊沒有說話,臉繃得緊緊,很是嚴肅的樣子。

  一些同輩堂表兄弟忍不住傷懷,但也只是與駱統對拜。

  碼頭邊上,留獻看著這奇怪的送行場面,再看看駱統,又看看舟船。

  等駱統登船後,留獻攔住一個交好的駱氏青年:「今日這是怎麼了呢?」

  雖說現在分屬兩個縣,可之前同屬烏傷縣,又同用一個碼頭、河流與會稽郡城相連。

  附近又有山越為害,所以各家豪強之間雖然住的比較遠,但關係普遍親近。

  駱氏族人略感傷心,他也羨慕留獻能在周瑜身邊當親兵,不做隱瞞就說:「許都重開太學,阿統的母親來信,平原華子魚是議郎,參司空府軍事,很受曹司空器重。所以華子魚派人來接阿統,以後阿統要去許都太學了。」

  這下留獻也是面露羨慕:「許都太學?」

  「是,太學重開,天下快要歸一了。」

  駱氏族人說著露出笑容,心中對留獻的羨慕情緒也寡淡了三分。

  現在在江東努力出仕,又有什麼意義?

  吳郡四大姓,與江東四大姓,在天下統一時,在朝廷那裡算不得什麼。

  如果駱統加入太學裡的童學,成為最為正統的太學生。

  等到天下平定,駱統這樣的出身和履歷,熬資歷,只要活得長,也能爬到公卿的位置上去!

  到那個時候,烏傷駱氏,將會成為會稽駱氏!

  看著駱氏族人臉上的笑容,留獻想到了兄長、張俊要去的關中,再看看下注許都太學的駱氏,不由得臉上笑意也濃厚起來。

  這種變化,反而讓駱氏族人不明所以,疑惑問:「難道大兄家中也有人去許都太學?」

  「暫無此意。」

  留獻解釋說:「今後有阿統這樣的神童提攜,我等鄉黨也好在大樹下面乘涼。」

  聞言,駱氏族人呵呵笑了起來,留獻也是哈哈陪笑。

  留獻可是十分清楚,為了三千匹馬,江東會消耗、動員荊南地區的影響力,二百多萬石的湘米會運到南鄉。

  在此之前,江東從各種途徑買馬,價格高昂不說,還買不到好馬、足夠多的馬。

  怎麼說呢,有的時候,糧食只是一種資源,不能算是錢。

  江東用黃金、蜀錦各種奢侈品、珍貴生活器皿去中原換馬,這些奢侈品,是江東將軍們生活中的必需品,這才像錢。

  而江東不缺水,也不缺糧食。

  所以用糧食換奢侈品很難,用奢侈品換糧食則很簡單……甚至不需要奢侈品,用武力威懾就能弄來很多糧食。

  現在用糧食從關中換取三千匹馬,這對江東來說,真的很賺!

  三千匹馬,孫權、周瑜、徐琨就是親自跑到曹洪面前去喝酒、跳舞哄曹洪高興,曹洪也弄不來這麼多匹馬。

  這三千匹馬,對江東來說,將是一種質變。

  留獻已經決定辭官,所以不在乎什麼質變不質變,他只知道關中的宣良,不需要通過黑鎮北同意,就能敲定三千匹馬的貿易;而曹洪是曹操的堂弟,往往貿易時,每次也就拿出五六十匹馬。

  一船的奢侈品,才能換來三船的馬。

  這五六十匹馬,對江東來說有什麼意義?

  只夠維持軍中最低的斥候、騎士編制,至於擴充騎士組建騎營,根本不可能。

  拿宣良和曹洪對比一下,留獻也清楚哪一方面更占優勢。

  有了這個對比,再看看自己兄長與駱統,留獻只覺得有些可惜駱統這樣的神童。

  不由得心中有了個大膽的想法,又覺得身為鄉黨,不該把事情做絕。

  畢竟留著駱統在許都方面成長、出仕,未來或許能起到更大的用處。

  烏傷、長山的河流直通會稽。

  會稽城中,騎都尉虞翻端坐靜室,手裡握著一卷易經。

  易經各卷內容以及所有版本的註解,虞翻瞭然於胸。

  這種特殊的家學與個人成就,又經歷了孫策遇刺身亡一事後,虞翻的性格越發乖張。

  只是他的出身、才華與功勞太大了,孫策晚期有勸降華歆全取豫章的功績;孫權繼位時,虞翻又出面說退了中郎將孫暠。

  所以為了答謝虞翻,也為了拉攏江東大姓,孫權舉虞翻為茂才。

  隨後虞翻拒絕了朝廷與曹操的徵辟,孫權又以虞翻為騎都尉;但兩人之間相處的越發不愉快。

  不能說孫權沒有演技,只是有的時候,例如孫賁,就是看著孫權從小長到大的,又殺了孫輔,所以孫權的演技對孫賁無效,孫賁忍耐的原因,就是顧慮大宗與小宗的傳承。

  而虞翻這裡,把易經吃透了,如同易經解讀當世第一。

  如虞翻這樣的人,像孫策那樣以誠相待,虞翻這裡不會炸毛;可如孫權那樣,哪怕孫權很尊重虞翻,虞翻也會很難受。

  虞翻眼中是宇宙幻滅生死無常,人活著就該至情至性,率性而為。

  所以孫策對江東豪強、大姓大殺特殺的時候,虞翻不以為異,因為弱肉強食是自然之理。

  孫策想幹什麼就去幹了,哪怕待在孫策身邊,虞翻什麼都不做,也有一種純粹的快樂。

  而孫權呢,心思太重,又沒有孫策那樣的能力,就連孫策那樣俊朗的面容都沒有,這讓虞翻很不舒服。

  越是對比,越是不滿孫權。

  他毫不掩飾這種態度,但虞翻又清楚,只要孫權取得軍事威望,穩住外部和內部,一定會一腳踢開他。

  算是一種擺爛,就等著孫權來踢他走人。

  孫權未來真的一腳踢開他,那就證明從始至終,他虞翻的預測是精準的,是他遇人不淑。

  為了驗證這個猜測,他會隨心所欲,繼續保持現在的姿態。

  至於代價……一個吃透易經的人,習慣了枯榮生滅的人,還會怕什麼代價?

  這方面虞翻與孔融有些類似,將當世之人都當成了死人看待。

  對死人,有必要過於尊重?

  曹操、孫權,乃至是漢天子,他們眼中都是差不多的狀態。

  經學發展已經進入了瓶頸,桎梏難以突破。

  很多經學大儒的觀念,現世經歷與理想的衝突,讓他們已經開始變形扭曲。

  孔融是儒學異端,如虞翻這樣吃透易經的,先天就是儒學的異端。

  這樣的異端比比皆是,天下大亂後,越是異端,就越是真性情。

  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孕育、開創出新的道路。

  靜室之中,虞翻始終握著易經。

  保持冥想狀態中的他,仿佛與過去的自己,未來的自己在溝通。

  他相信過去的自己只要身處靜室進行冥想,未來的自己也在靜室中冥想,就能相互影響。

  雖然無法溝通語言文字,但會有一種共同擁有的靈性會產生互動。

  這種互動下,他只要遵循本能,率性而為。

  那遭遇一件事情,現在做出的決斷,過去自己也會做出一樣的決斷,未來自己依舊還是一樣的決斷。

  過去、現在、未來,遵循一樣的本能,做出一樣的選擇。

  這等於什麼?

  這等於自己活在過去,活在現在,也活在未來。

  哪怕形體腐朽,世界消亡,存在過的自己,從始至終都是靈性唯一。

  這種樸素的觀念下,虞翻掐斷心神中隨時浮現又消亡的念頭。

  他只想遵從本能,思索這次出使許都的使命。

  華歆出使江東,江東也要派出名士級別的使者去許都。

  這個場面不能丟,這意味著孫權是得到江東大姓、名士支持的。

  所以再不舍、再忌憚,孫權也要派出江東出身的名士去許都,這是張昭、張紘無法替代的事情。

  可是呢,比起出使許都,虞翻對關中的『黑大司馬』更感興趣。

  易經被吃透了,世間萬物的變化在他眼中都是有跡可循的,所以他反而喜歡任何打破常理的人。

  比如過去的吳侯孫策,比如現在的梁侯黑熊。

  被常理常情束縛中的人,哪怕還活著,在虞翻眼中也是個死人。

  只有打破常理,能戰勝世情的人,他眼中才是人,真正的人。

  話雖這樣說,可怎麼才能自己出使許都的時候跳到關中,還能將妻妾、子女隨身帶走?

  冥想狀態中,虞翻已經決定要幹什麼,可苦惱於家人問題。

  孫輔經歷的事情,讓虞翻對孫權的狠厲無情、狡猾奸詐有了更深的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