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首輔已老,國債有阻

  第335章 首輔已老,國債有阻

  國債,雖然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但其實一點都不新鮮。

  從古至今,朝廷或皇帝「舉債」的情況並不是沒有,但最終的結果幾乎都是失信違約,甚至本朝還發生了本世紀最大的違約事件。

  朱棣在起兵奪取皇位的過程中,由於自身的兵力過弱,便向手握重兵的寧王朱權借兵,並親口許諾寧王朱權事成後平分天下。

  半個天下,這是一筆無可估量的財富,亦不怪當時的寧王朱權會動心。

  只是朱棣攻陷南京城後,平分天下的事情壓根提都不再提,甚至寧王朱權亦是不敢吭聲,眼睜睜看著朱棣違約。

  最終,朱權還被安排離開封地,改封南昌。

  由此可見,高高在上的皇權即便失信違約,哪怕是親王亦不敢吱聲。在這個封建王朝中,一旦皇帝出現違約的行為,又有誰敢向皇帝討債呢?

  若是弱勢的皇帝或許還有一點希望,但弘治登基以來無愧暴君的稱呼,哪怕是皇親國戚都沒有留情。

  一旦弘治帝選擇失信違約,京城的所有富戶只能自認倒霉,那辛辛苦苦積攢的三百萬兩隻能是打水漂了。

  「陛下是言而有信之君,我們朝堂重臣亦不是坑蒙拐騙之流,一年一分息已是恩惠於民!咳咳……若是戶部無法完全發行國債的任務,那便是你們戶部全體官員失職!」萬安頂著年邁的身軀坐在這裡旁聽,卻是給國債的事進行定性道。

  聲音傳到閣樓之上,這裡的茶香裊裊而起。

  朱祐樘伸手端起韓幼英遞過來的茶杯,輕輕地品了一小口。

  他知道國債的調查結果是民眾對自己信用的懷疑,現在看到萬安如此庇護自己,心裡亦是感到一點欣慰。

  只是很可惜,萬安現在的身體明顯出了問題,哪怕自己想要一直重用這位老首輔,但奈何還得經由上蒼的同意。

  現在國債的問卷調查呈現不理想的反饋,雖然他並沒有違約的打算,但亦是明白這些臣民的顧忌。

  相對於那一分息的誘惑,作為借貸對象的皇帝和朝廷權勢太大了,而他們損失本金的風險係數確實不低。

  若是自己真的言而無信做第二個朱棣,這幫民眾亦是只能啞巴吃黃連。

  泥人都有三分火,何況戶部一直盡心盡力做事。

  李嗣面對萬安的指責,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卻是痛恨這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老首輔。

  戶部右侍郎吳裕知道弘治確實是言而有信的君王,當即進行表態道:「元輔大人所言極是,發行國債確實是恩惠於民之舉,只是現在民眾確實擔心朝廷違約。單是戶部一個衙門恐怕無法打消民眾的顧慮,所以需要各個衙門一起配合造勢,亦想請諸位大人獻策!」

  事情到了這一步,一昧推卸責任並沒有用處,而今之計還是要商量一個對策,拿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

  經過這麼多次的最高會議,其實很多難題的解決方法未必是由本部官員提出,反倒是集思廣益的結果。

  正是如此,他選擇先攬下一點責任,同時將所有人都拉進來。

  咦?

  工部尚書賈俊等官員原本是高坐釣魚台,卻不想這個小小的戶部侍郎將他們一起拖下水,現在這個麻煩事均攤到他們所有人的頭上。

  萬安看到吳裕主動攬責,臉色頓時緩和了不少。

  刑部尚書何喬新很討厭吳裕耍小聰明,顯得皮笑肉不笑地道:「配合?你乾脆讓我們六部官員一起認購得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道靈光突然閃過大家的腦海。

  吏部尚書李裕的反應最快,當即便表態道:「咦?這倒是一個好方法!」

  「若由我們帶頭,還真有示範的作用!」

  「不錯,何尚書這個辦法著實是一個良方!」

  「若是如此的話,我願意認購戶部發行的國債!」

  ……

  工部尚書李嗣等官員思索「何喬新的提案」後,眼睛頓時紛紛亮起,卻是知道由他們這幫重臣帶頭購買國債確實是一個好措施。

  「這……我不是這個意思啊!」

  刑部尚書何喬新看到周圍人員的反應,頓時徹底傻眼了,心裡顯得無辜地吶喊道。

  他剛剛明明是想要嘲諷戶部右侍郎吳裕的小聰明,卻是想要將他們一起拉下水,但誰知道自己竟然成了獻策者。

  王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一邊,跟這幫六部官員似乎是格格不入。

  他現在已經完全融入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角色,擁有一雙無比銳利的目光,所有準備地捕捉到了何喬新的表情變化。

  自從重返京城後,他便認真地履行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職責,故而能夠很清晰地看到現在朝堂的狀況。

  雖然現在朝廷的官員看似一團和氣,但他隱隱有一種感覺,這裡的二十人並不齊心,起碼這位刑部尚書何喬新便是一個隱患。

  以他的觀察,皇帝定然看到刑部尚書何喬新並非真正的忠臣,甚至一心想要扯後腿,卻不知因何皇帝仍舊留著何喬新。

  當然,這些事情都不歸他來管,而他主要的責任是監督百官,將檢查廳所搜集到的罪證呈交給皇帝。

  外面的風雪已經消停,這一場財政會議已經接近尾聲。

  雖然這場會議的主題是解決三百萬的缺口,但更重要是明年各項的財政預算,力爭各個衙門都將錢花費在刀刃上。

  禮部削減了部分祭祀的開支。

  兵部著手清查各個衛所的帳目。

  工部叫停了一些不重要的祭祀工程。

  ……

  六部衙門的官員都是有備而來,對自己衙門不合理的開支進行相應的清查,力爭將一些漏洞給堵上。

  至於明年朝廷的主要事項則是治理黃河、開發建州和致遠寶船出航,當然還有隻欠東風的呂宋採礦計劃。

  雖然大明王朝仍舊存在種種弊病,如今王朝內部敵視弘治帝的勢力很強,但整個王朝正在努力謀求發展。

  「臣等告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看到事情已經差不多,當即恭恭敬敬地施禮道。

  站在龍椅旁邊的郭鏞揮了揮手中的拂塵,而後傳達旨意:「萬閣老請留下,其他人可以離開了!」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羨慕地望了一眼內閣首輔,只是看到這個兢兢業業的老首輔至今帶病上崗,心裡亦沒有太多的敵意。

  拋開固有的成見,萬安確實是一個十分稱職的首輔。

  朱祐樘看到下面的臣子陸續離開,這才將手裡的茶杯輕輕放下,而後從舒服的躺椅起身,沿著樓梯走了下來。

  「咳咳……老臣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萬安已經迎來樓梯口,顯得十分激動地跪拜。

  朱祐樘遞給劉瑾一個眼色,亦是關切地詢問:「萬閣老,你這病都還沒有康愈,今日不該過來的!」

  劉瑾已經上前,作勢便要將萬安攙扶起來。

  「老臣殘軀不爭氣,愧對陛下的隆恩,還請陛下責罰!」萬安此刻已經是老淚縱橫,顯得十分愧疚地仰著頭。

  朱祐樘知道萬安確實是一位忠臣,起碼對皇帝有著一種信仰,心裡亦是暗嘆一聲:「你並不是得了不治之症,只需要配合太醫治療,定然能夠痊癒!你無須擔心你的位置,首輔的位置一直會給你留著,不過年後朕要添加一位內閣新成員,到時讓禮部尚書徐瓊入閣制衡劉吉。」

  雖然他並沒有打算將萬安換掉,只是現在內閣全部由劉吉一人負責,這不符合自己的制衡之道,所以再添新員才是明智之舉。

  禮部尚書徐瓊的才能比較平庸,但勝在對自己還算忠心,倒是最適合的內閣第三人。

  「陛下,老臣怕是熬不住,所以老臣想向陛下獻這一份治國和馭臣之策!」萬安伸手從袖中取出一份本子,顯得十分認真地道。

  郭鏞剛剛看得十分真切,萬安方才都準備跟隨大家一起離開。

  若不是陛下出言讓其留下,沒準這個本子都不會上呈。當然,這是他的一種小人猜測,現在皇帝挽留無疑打掉了一切節外生枝。

  朱祐樘看著上獻的本子並沒有欣喜,反而一本正經地望向萬安:「萬閣老,你希望知道朕的心愿。朕需要你輔助朕治國,所以你得好好地繼續活著,而不是想著離開朕!」

  「陛下,這本子先放在陛下這裡!若是老臣康愈,那麼請陛下原封交還給老臣,如此可好?」萬安心裡十分感動,當即提出一個折中方案道。

  朱祐樘不是婆婆媽媽的人,當即將本子遞給郭鏞:「將這個本子封存起來,明年開春便還給萬閣老!」

  「遵旨!」郭鏞知道這是這對君臣的約定,顯得恭恭敬敬地道。

  朱祐樘將萬安留下是有要事相商,顯得開門見山地詢問:「萬閣老,不知你對六部官員帶頭認購國債之法怎麼看呢?」

  「此法看似可行性很高,但效果恐怕要遠遜於預期了!」萬安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首輔人選,顯得一眼窺破本質道。

  由朝廷重臣帶頭認購國債,這個方法雖然很好,但這裡其實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幫重臣的認購額度究竟是多少?

  就像某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回購股份,如果管理層拿出幾億資金回購,此舉無疑對自己公司前景十分看好,自然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

  如果整個管理層僅僅拿出幾萬塊意思一下,那就沒有意思了,不僅不能刺激到股民的情緒,而且會市場當作一種看空的信號。

  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六部官員卻是很難出現大額認購。

  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官聲,還是為了自己財不外露,他們都不敢做出頭鳥,最大的可能是小小表示一下。

  畢竟現在朝廷的俸祿很低,若是拿出成千上萬兩認購,那麼這大筆銀兩究竟從何而來,很容易被人視作貪官。

  偏偏地,京城的官員雖然沒有直接貪污朝廷公款,但冰儆、炭儆和別儆拿到手軟,卻是沒有真正一乾二淨的官員。

  只是六部的重臣僅僅小小表示一下,那麼別說帶動民眾踴躍認購,很可能會使更多的民眾望而卻步了。

  朱祐樘剛剛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心裡早有定策地道:「萬閣老,朕打算讓一位臣子重金認購,卻不知誰人合適呢?」

  「若是如此的話,最合適的人選恐怕只有刑部尚書何喬新。何喬新出身名門,其父何文淵是原吏部尚書,而何喬新在士林有清名。若由其出面,一則財產有源,二則可借其聲名號召士林認購,何況這個方案還是他最先提出的!」萬安略作思索,便給出一個名字道。

  現在朝廷的重臣以普通家庭出身居多,由於他們過度親近皇帝的緣故,致使自己的官聲不佳,甚至留下了惡名。

  只是何喬新無論是出身還是地位,在士林擁有極強的號召力,所以是六部諸多重臣最為合適的一位。

  朱祐樘意識到何喬新確實是最佳的人選,亦是輕輕地點頭道:「既然如此,那便由他出馬遊說,讓何喬新出面重金認購。咱們先行樹立好一個標杆,而後再設想將三百萬兩國債賣出去!」

  雖然他並不喜歡權貴和清流,但現在的財富由這幫人掌控,而今想要籌集三百萬兩,其實主要還得依仗這個群體。

  現實便是如此的無奈,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有時候亦得向掌握社會財富的群體做出一點妥協。

  只希望這幫人能夠賣自己一個面子,乖乖認購大明建國以來的第一批國債,從而實現一種共贏的局面。

  由於離新年已經沒幾天了,而籌集資金開採呂宋金礦是刻不容緩,所以戶部亦是正式推出了弘治國債。

  每張國債的面額是十兩,一共發行了三十萬張,每張的票面利息是10%。若是明年到期,朝廷一共需要支付三百三十萬兩。

  「利息挺高,但誰敢向皇帝討債?」

  「且不說能不能採到金礦,哪怕有了錢亦未必兌付啊!」

  「不錯,多少人到怡紅樓說要贖身,結果上了床都不想認帳了!」

  ……

  面對朝廷突然推出來的國債,雖然給出的百分之十利息很誘人,但京城民眾的反應跟戶部早前所調查的那般,他們仍舊擔心自己皇帝違約。

  其實這種擔憂很是正常,現在皇帝恐怕是願意履約,但明年到期看到三百三十萬兩恐怕又是另一種態度了。

  按著原本的計劃,接下來由六部的重要官員掏出真金白銀進行認購從而打消民眾的疑惑,但事情突然出現了變數。

  原本寄以厚望的刑部尚書何喬新,不僅沒有扛起認購者的標杆大旗,反而僅僅只認購一張國債,當即給朝廷發行國債蒙上了一層陰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