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風卷楓岳,王臣惶惶
時值九月,朝鮮半島正瀰漫著秋意。
金剛山是半島第一高峰,順應四季變換,卻是各有美稱。
春天的奇景像純淨透明的金剛石,名為金剛山;夏季因它與蓬萊相媲美,名為蓬萊山;秋日漫山紅葉如丹,名為楓岳山;冬天奇岩怪石,瘦骨零丁,名為皆骨山。
此時金剛山是漫山紅葉,山腰有白霧繚繞,仿若是一處人間仙景,所以金剛山由蓬萊山變為楓岳山。
一匹快馬從北邊遠來,無暇欣賞此處的美景,從金剛山之側直接奔向王都。
大明收復建州的消息傳到漢城,普通的百姓倒沒有太強烈的感覺,但朝鮮的當權者頓時變得人心惶惶。
王越所統領的東征軍雖然進度緩慢,但軍隊以泰山壓頂之勢將建州女真的大本營直接搗毀,卻是證明大明軍隊的無比強大。
雖然脫羅成功逃走,但已經失去雙腿,別說號召殘部反攻大明,恐怕連自身的安危都未必有保障。
正是如此,朝鮮北面的建州已經落入大明王朝之手,強大的東征軍現在宛如一把懸掛在朝鮮國上空的利劍。
「敗了?這樣就敗了?」
「建州女真不是很強嗎?」
「雖然建州女真很強,但大明更強!」
……
得知建州女真被大明輕鬆擊敗,主和的官員一時間無法接受,但一些官員已經開始重新審視強大的大明軍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建州女真是一股很強的勢力。
且不說建州女真擅長騎射,由於他們是由遊牧民族演變而來,所以擁有很強的機動能力。
當年朝鮮響應憲宗的號召,亦是出動大軍助大明掃蕩建州女真這位鄰居,但因建州女真極強戰力和機動能力,致使他們的大軍最終無功而返。
現在大明軍隊想要清剿建州女真,憑藉他們的經驗判斷,自然跟當年的情形一樣。雖然大明軍隊會有所斬獲,但最終還是退兵返回山海關。
卻是誰能想到,此次的情況跟大家所想的截然不同。大明的東征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更是順利地搗毀了建州女真的大本營,從而收復了整個建州。
正是如此,現在的形勢朝著極不利朝鮮的方向發展,建州女真這個原本算是他們跟明朝的緩衝地帶消失了。
「現在咱們該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自然是繼續臣服大明!」
「若是大明王朝追究咱們此次不出兵,當如何是好?」
……
由於建州已經落入大明之手,而今朝鮮跟大明接壤,卻是難保大明的東征軍會不會突然進入朝鮮半島,故而大家都已經開始擔心大明軍隊南下。
自從朝鮮實施新政後,朝鮮的兵力已經削減至十萬。
哪怕僅僅只剩下十萬,這軍隊的質量堪憂。十萬的軍隊戰力幾何,從軍隊打幾個土匪都十分費勁來看,綜合實力恐怕連建州女真都不如。
事實亦是如此,從朝鮮軍隊在歷史上的表現來看,別說是要跟大明王朝相抗衡,恐怕無法抵擋得住東征軍。
在整個漢城人心惶惶之下,亦是有不少官員開始「另謀出路」。
很多朝鮮的官員已經作出最壞的打算,一旦大明軍隊進犯朝鮮,那麼他們是選擇投降還是投降呢?
所幸,朝鮮跟大明有著極深的淵源,甚至一些重臣本就是漢族血脈,故而亦是紛紛準備抱上大明的粗大腿。
一些異常聰慧的朝鮮官員另闢蹊徑,當即派遣心腹前往參治島跟東海總督徐世英取得聯繫,從而為自己準備一條後路。
消息傳來的幾天時間裡,整個朝鮮的上層顯得人心惶惶,出於對戰事的擔憂,所以紛紛找尋自己的出路。
朝鮮人獨愛松,故而一些供人觀賞的松林走進各個大宅之中,亦是走進了王宮。
今年的秋意顯得比往年更濃,即便是王宮後院最蒼翠的幾棵松樹,在松樹下面亦是落下了幾根枯針。
漢城,景福宮。
這一座明制規格的王宮顯得十分的吵鬧,以領議政尹弼商和左儀政李克培為首的黨派正在唇槍舌劍。
左議政李克培原本是堅定的主和派,早前一直堅持不出兵相助大明清剿建州女真,更是揚言大明軍隊必定無功而返。
只是現在啪啪啪被打臉,大明軍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場大勝利,更是將整個建州納入大明版圖。
現在朝鮮無疑是站錯了隊伍,由於這個錯誤的決策,卻是鑄造了一個不良的後果。
左議政李克培深知自己犯了錯,卻是安撫大家的情緒道:「明太宗已經稱咱們朝鮮是不征之國,即便弘治帝再如此殘暴,那亦不能因此便要征討咱們朝鮮!」
「不錯,咱們是不征之國!」
「因鹿筋而討征建州,本就是暴君所為!」
「咱們朝鮮崇孔道,不出兵亦是符合聖道!」
……
在場的官員聽到李克培這個話,便紛紛進行點頭附和。
大明皇帝固然十分強大,但歷代的皇帝都不敢無視祖制。現在他們不出兵固然不對,只是因這個原因便要征討他們朝鮮,亦是有違祖制。
何況,弘治此次對建州的征討本就是有違孔道,故而他們朝鮮的做法並沒有做錯。
「你們可不要忘了,早前脫羅派人過來的時候,咱們給他們一份國書!」兵曹李寔看到這幫主和派其樂融融,忍不住潑冷水道。
雖然這幫人口口聲聲是為了大義,恐怕他們自己都已經信以為真,但本質是一群貪生怕死又唯利是圖的鼠輩。
在跟建州女真的交涉過程中,僅僅是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便跟建州女真簽訂國書。
若大明無功而返還好,但現在大明已經一舉收復建州,一旦那份國書落在大明皇帝的手裡,又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呢?
這……
在場的官員似乎才想起這件往事,不由面面相覷起來。
左議政李克培面沉似水,卻是帶著幾分僥倖地道:「且不說國書恐怕不知所蹤,未必能落到大明的手裡。建州女真一直是善鄰,今主動要歸附朝鮮,我們朝鮮沒有拒人千里之外的道理,相信大明不會如此斤斤計較。」
「對,他們一直自詡是禮儀之邦,又怎麼可能如此斤斤計較?」
「若是因這個事情便征討咱們朝鮮,那大明便愧為宗主之國!」
「我相信大明定有容人之量,不可能糾著這個事情來怪責我們!」
……
禮曹金昖等官員卻是有著自己的邏輯判斷,當即便紛紛附和地道。
李寔看著這幫人如此厚顏無恥的邏輯,臉上露出自嘲的笑容,自己果然是叫醒不了一幫故意裝睡的人。
若是國書沒有落入大明皇帝的手裡還好,一旦國書被大明皇帝得到,那麼那位大明皇帝必定不會善罷甘休。
且不說那位皇帝壓根不可能被祖制所束縛,而今朝鮮這般忤逆大明皇帝的意志,定然會遭到那位皇帝的「整治」。
領議政尹弼商並沒有搭理這幫小丑,卻是向上面的國王李娎進言:「大王,此事恐生戰端,不可不慎也。臣以為可向大明皇帝主動說明緣由,相信大明皇帝必定理解大王苦衷,屆時便無戰事之憂也!」
「不可!天下誰人不知弘治帝殘暴,今主動向大明承認事實,便給其興兵之由,此舉分明是要朝鮮遭受兵禍!為今之計,可派一支精英小伍潛入建州,從脫羅那裡拿回國書。」左儀政李克培跟尹弼商並不對付,便站出來強烈反對。
朝鮮國王李娎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亦是擔心主動承認招來兵禍,當即便決定道:「此事如李卿所言!」
兵曹李寔看到國王李娎再度選擇相信自己的老師,卻是無奈地嘆息一聲,知道朝鮮正在給自己埋雷。
九月底,金剛山漫山的紅葉顯得紅紅火火。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大明皇帝派遣使臣前來王都頒旨。
李娎雖然是朝鮮半島的主宰者,但面對大明皇帝的聖旨,亦是恭恭敬敬地跪迎:「臣朝鮮國王李娎敬請聖安!」
「聖躬安!」
頒旨的人是新任遼東巡按張遂,當即便開始羅列朝鮮國王李娎的種種不當之舉。
末了,聖旨的最後內容是:「朕知朝鮮國王跟大明有修萬年同好之心,然朝鮮國王種種之舉已讓人不得不生疑,以至朝中有重臣勸朕興刀兵。今為息兩國之嫌,共築萬年之好,故請朝鮮國王即刻前來京城跟朕一敘,向朕當面道明緣由,以化君臣之嫌,欽此!」
這道聖旨看似很客氣,但亦是透著赤裸裸的威脅。朝中重臣勸大明皇帝興刀兵,這恐怕是大明皇帝杜撰,但誰敢排除大明皇帝不會這樣做呢?
且不說大明擁軍幾百萬,而今東征軍還在建州逗留。
只要一聲令下,東征軍南下,朝鮮方面又拿什麼來抵抗呢?
雖然大明每年給朝鮮一百五十副的弓箭採購額,但遠遠滿足不了十萬將士的需求,而這支早已經腐化的軍隊恐怕能對陣大明軍隊的勇氣都沒有。
何況,大明最近已經將弓箭升級了,他們對雪楓刀是求而不得。而今大明的武器處於絕對的優勢,一旦對他們朝鮮興兵,簡直是一場降維打擊。
時隔小半個月,景福宮正殿重新吵鬧起來。
「我們的情報獲悉,大明方面已經取得國書!」兵曹李寔怨恨地望了一眼左議政李克培,卻是直接戳穿所有幻想道。
左議政李克培等官員知道闖下了大禍,只是並沒有準備將這個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而是選擇了沉默。
朝鮮國王李娎看到事態的發展,卻是知道自己做了錯誤的選擇。
從登基至今,他一直想要做史書上的賢臣,故而很多事情都依仗自己的老師李克培,但沒有想到自己落得如此下場。
朝鮮國王李娎深吸一口氣,便認真地詢問:「諸位愛卿,今大明皇帝的聖旨已經下達,你們說本王當如何回應大明皇帝?」
這……
在場的官員面對這個問題,不由得面面相覷。
雖然朝鮮一直都是以藩國自居,王位亦是需要大明皇帝冊封。只是朝鮮國王親自前往大明都城。卻是等同於將自己的性命送到大明皇帝手裡,這無疑是一次冒險。
作為朝鮮半島的實際掌舵人,何時做過如此危險的事情,卻是將自己高貴的性命交由其他人來掌握。
偏偏地,弘治帝還是一位有名的暴君,誰都不敢保證弘治帝會不會擺下鴻門宴。
若是朝鮮此次拒絕前往,且不說早前的國書已經給大明出兵的藉口,而今更是讓大明出兵的理由更加充分。
哪怕大明不出兵征討,單是大明王朝宣布跟朝鮮王室斷絕關係,那麼朝鮮王室的地位在國內亦會變得岌岌可危。
要知道,朝鮮王室現在的掌控力並不強,偏偏他們又是武將奪位,卻是難保在軍中將領趁機起事。
其實朝鮮國內有不少士族十分親明,為了恢復兩國的友誼,這幫人很可能會支持武將推翻李氏王朝。
「大王,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臣懇請大王拒絕!」
「一旦大明興兵南下,你是要親自領兵對抗大明軍隊嗎?」
「即便身死又何妨,反正為臣者,豈有讓大王涉險之理?」
「大王,今大明皇帝沒有直接興兵,便是給咱們機會,臣懇請大王前往京城!」
「大王,此次不可一錯再錯!今國書之事錯在我方,唯有大王前往京城方能阻止刀兵!」
「大王,世人都知道弘治是暴君,然今大王若忤逆其意志,其勢必興兵南下,屆時誰能擋?」
……
面對這一個難題,在場的朝臣各抒己見,雖然以左議政李克培為首的官員仍舊反對,但主張前往的官員占據了上風。
事到如今,他們若是違抗大明皇帝的意志,整個國家必定毀滅。卻是只能推動朝鮮國王李娎前往,那麼他們朝鮮才有一線生機,而他們才能保住現在的富貴。
朝鮮國王李娎顯得有所不甘地詢問:「當真沒有既可以阻止戰端,又無須本王前往京城的良策嗎?」
面對這個問題,包括左議政李克培在內的官員都默默地搖頭,卻是知曉要麼給大明送人頭,要麼只能乖乖前往大明帝都。
至於朝鮮國王李娎,要麼做一個亡國之君,要麼認清現實乖乖跑到大明帝都認大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