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王炸兄弟,血流四月
吹牛吧!
高魁等人當即面面相覷,心裡不由產生懷疑。
要知道,陳壽被分配到偏遠的湖廣安陸京山縣,戶部亦不過補貼一百張布票,他們五個人加起來才堪堪二百五十張。
且不說張遂此次是被排擠,而遼東跟京城不過數百里之地,戶部又怎麼可能給他足足五百張布票呢?
不信!
徐鴻雖然一直很相信張遂的人品,但聽到張遂給出如此荒謬的答案,腦海的第一個念頭雖然不是對方吹牛,但心裡卻是不相信。
畢竟這貨都將那條草魚紅燒了,既然是被朝廷外放遼東擔任監察御史,那麼戶部給的票補只會低而不會高。
足足五百張布票不說數量過於驚人,而且他們的票補亦不可能出現這麼大的差距,所以這一定不是事情的真相。
徐鴻覺得張遂故意找藉口推辭自己的心意,仍是堅定地將二十張布票推過去:「我們兄弟就別客套了,以後我若是落難了,還指望你呢!」
高魁等人默默地點頭,一致認為張遂其實是撒謊,而今張遂是他們六人中最需要關愛和接濟的那一個。
「我真沒騙你們,五百張布票都在這裡,你們現在總歸是信了吧?」張遂看到大家完全不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索性將懷中的布票全部拿了出來道。
燈光下,一大迭厚厚的布票像是不值錢般擺出來,同樣迭放在桌面上的二十張布票此時顯得那般的微不足道。
剛巧送花生米過來的張掌柜看到如此厚的一大迭布票,整個人頓時一個激靈,不由暗暗地咽了咽吐沫。
雖然他的眼睛當即閃過一抹貪婪,只是給他一百個膽子,亦是不敢對堂堂的朝廷命官謀財害命。
啊?
怎麼會?
竟然是真的?
海寬等人看到厚厚的一大迭布票後,雖然事情令人難以置信,但事實已經擺在了面前,張遂的票補真的是擁有足足五百張。
原以為張遂是他們六人中最需要關愛和接濟的那一個,但足足五百張布票直接粉碎了這一個結論,事情跟他們所猜想的完全不一樣。
一時間,大家的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張遂在將厚厚的布票放在桌面後,卻是突然微微一愣,旋即急忙將夾帶著拿出來的一封密折收了回去。
咦?
徐鴻和高魁的眼睛很尖,僅僅掃了一眼後,不由得面面相覷起來。
兩人的臉上都寫滿震驚之色,甚至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在剛剛,他們兩人分明看到那本密拆封面的稱呼是「張卿」,天底下能用這個稱呼的人還能有誰?
一念至此,兩人的酒醒了七八分,這個信息著實是太過於炸裂了。
現在大明朝堂的人事權已經落到皇帝手裡,像他們求而不得的老師王越本是謫居的罪臣,但僅是一年半的工夫,王越已經成為高高在上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湖廣總督劉忠、宣大總督陳坤和順天府尹宋澄等能臣都是從司職官員提拔起來的,現在的朝廷已經不再重視所謂的資歷和賢名,而是官員自身的能力和聖眷。
在他們本屆六百零一名新科進士中,自從劉承業、錢福和靳貴三人因害怕辛苦而申請入職翰林院的時候,他們便知曉這三個人很難得到聖眷了。
亦或者說,在他們這一屆進士中,將來成就最高的人必定不是那三位進入翰林院的一甲進士,而是會在他們五百九十八名進士中誕生。
正是如此,他們五百九十八名新科進士在此次協助辦差努力表現自己,力爭成為弘治二年恩科的第一人。
只是如今看來,他們五百九十八名新科進士或許還難言勝負,但現在走在最前頭的恐怕正是這位一直默默無聞的張遂。
很顯然,他們剛剛全都猜錯了,而且還錯得離譜。
雖然遼東地處邊陲,監察御史遠不及六部主事吃香,但如今其中伴隨聖眷的話,那麼事情自然是要另當別論了。
整個前堂突然間安靜下來,仿若是落針可聞。
眼前的兄弟哪裡是要關愛和接濟的對象,人家分明已經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卻是他們所需要仰望的存在。
尷尬,當真是大寫的尷尬!
海寬想到自己一個小小知縣還想要同情人家,臉瞬間紅了。
高魁一度幻想自己出人頭地小小施捨對方並拉一把,卻是有種被打臉的火辣感覺。
徐鴻看到自己排名在對方的前一位,只是看到兩人票補無法逾越的差距,頓時想要找一條地縫鑽進去。
「來,我們繼續飲,今晚不醉不歸!」張遂深知此次分離很難再相聚,甚至沒有機會再相聚,顯得沒有多想地端起酒杯吆喝道。
「好,今晚不醉不歸!」
海寬等人想到大家即將分離,亦是不再糾結於剛剛所發生的尷尬事情,紛紛將酒杯舉地起來響應道。
張掌柜端過來一碟豬頭肉,顯得十分討好地道:「這是小店贈送的小菜,還望諸位老爺有機會常來!」
海寬等人抹了抹嘴角的酒漬,雖然桌面上那迭厚厚的布票很顯眼,但誰都沒有再提及票補的事情。
這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而今張遂得到五百張票補,足以證明張遂不是被朝廷拋棄,甚至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現在大家都身處官場,又隱隱猜到事情跟紫禁城的那一位有關,故而誰都不做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蠢事。
接下來,翁鵬繼續用筷子敲起潮汕小曲,海寬則唱著瓊州民謠,氣氛又重新變得熱鬧起來。
雖然大家即將分離,且張遂背著大家抱上了天底下最粗的大腿,但此時此刻大家的心裡還是顯得十分高興。
他們寒窗苦讀十年,正是為了入仕為官,而今可謂是得償所願,特別他們對自己的去向都顯得十分的滿意。
倒不是人人都渴望封侯拜相,特別看到王越所做的種種後,他們覺得踏踏實實做實事要比萬安和劉吉之流要強。
徐鴻其實是最糾結的一個,好幾次想要向張遂開口詢問帝眷的緣由,最後都是欲言而止。
關於草魚的考題,此時成為了他揮之不去的謎團。
劉存業等三人選擇隨身飼養草魚,所以得到了最風光的狀元、榜眼和榜花;自己選擇迎接錢小姐而將草魚安頓在錢宅的水池中,所以被安排進入兵部。
只是張遂呢?
他明明沒有地方養魚!
他究竟是如何處置那條草魚,從而得到聖眷的呢?
早前猜測張遂將那條草魚清蒸或紅燒,隨著張遂並不是被朝廷打壓,這個猜測自然不成立,但真相終究是什麼呀?
當晚,徐鴻亦是沒有回家,由於喝太多的酒而醉倒在桌前,所以被安排在東升客棧過晚。
張遂是唯一清醒的人,倒不是他不想一醉方休,而是這四個人的酒量都太菜。在安頓四人後,便叫上同為軍戶出身的海寬一起在月下繼續喝酒。
相似的情形其實還有不少,辛辛苦苦一個月的新科進士都得到工作分配,在即將各奔東西之時,他們亦是紛紛叫上三五好友選擇一醉方休。
不論他們心裡如何不舍,第二天的太陽還是照常升起。
只是他們宛如大明朝廷新培育的五百九十八顆種子般,在經過近一個月的磨鍊後,便灑向兩京十三省的土地上,期望從中能夠出現幾個棟樑之材。
隨著新科進士各奔東西,京城明顯沒有先前那般的熱鬧,日子似乎一下子回歸到平靜之中,所有人都在按部就班地忙碌。
原本這時代居民的生活通常一成不變,商賈、工人和農民早已經根深蒂固,這種種的角色很少發生轉變。
自從皇帝在耕藉禮上種下一顆棉花種子,事情似乎便朝著另一個方向前進。
由於海外對華夏的棉布一直處於饑渴的需求狀態,皇家織布廠選擇不斷擴產,致使越來越多的百姓投入這個生產鏈中。
懂紡織的自然成為織工,而懂印染的可以成為印染師傅,哪怕什麼不懂亦可以成為通惠河碼頭上的一名搬運工。
隨著北京城居民整體收入提高,致使店鋪的生意越來越好,鼓樓一帶的街道顯得越來越熱鬧,外地的商品不斷湧進北京城。
北京城還是那一座北京城,但已經顯得越來越繁華,呈現著欣欣向榮的景象。
只是這終究是一個封建社會,單是經濟的繁榮並不可取,最重要還是政治清明。而今在弘治帝的主導下,各個衙門顯得有序地運轉。
弘治二年的四月,這註定是要興起一場大殺戮。
事情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原本朝廷只是查抄一百家金融店鋪的帳本,結果帳本貯藏著超過一百件兇案。
在朝廷下旨查抄葉府的時候,更是出現一件令世人震驚的事情。
葉淇的祖上雖然是南宋宰相葉衡,但到葉淇這一代,葉氏家族早已經沒落,而葉淇的父親僅僅只是一個秀才。
此次因葉榮添而查抄葉府的時候,覃從貴意外發現葉府的窯銀竟然高達百萬兩,而葉淇修建拙政園的預算便達到三十萬兩。
這一筆來歷不明的巨額財產,若不是葉淇為官期間貪墨的話,葉家又怎麼可能得到如此多的窯銀呢?
雖然經營民間金融很賺錢,但亦不可能賺得了一百萬兩之多,何況葉氏錢莊的利潤早已經是一目了然。
正是如此,在覃從貴從葉府抄出如此巨款財產後,有事的不僅僅是葉榮添,還包括六十多歲的人還想著納妾的葉淇。
在這個事情暴露後,弘治帝盛怒之下著令覃從貴將人即刻解押赴京,而經過一路顛簸赴京的葉淇顯得狼狽不堪。
王越親自主審葉淇,顯得開門見山地道:「葉侍郎,你現在找誰都沒有用?若仍是不主動交代這些財產的來歷,我都察院同樣可以奏請斬了你,同時還要依法株連你三族!」
「你威脅老夫?」葉淇已經是蓬頭垢面,當即憤怒地道。
王越充滿不屑地輕哼一聲,顯得十分認真地道:「威脅你又如何?你應該知曉,本官眼睛容不得沙子,更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你是想要三族給你陪葬,還是老老實實交代犯罪事實,興許還要留個後?」
葉淇知道王越跟其他官員不同,其他官員通常都講一點情面,但眼前這個王砍頭壓根不留任何情面。
面對夷三族的威脅,他最終選擇交代了犯罪事實,亦或者說是部分事實。
跟他狼狽為奸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大明第一貪官原戶部尚書李敏。
他跟李敏本是同年好友,在李敏前往淮安出任漕運總督之時,他當時在戶部任職。由於淮安是自己老家的關係,他跟李敏很快便一起合作謀利。
若其他部門或許弄不了這麼多錢財,但漕運總督府主管漕運,而且還兼著河道總督,故而每年的工程款便是天文數字。
隨著汪直倒台,而懷恩等宦官顯得十分容易應付,所以他們兩人便從工程款等款項著手,從而貪污大量的工程銀。
西苑,養心殿。
身穿龍袍的朱祐樘看著葉淇的供詞,雖然對這個事情早已經有所猜測,但看到真相擺在自己面前的時候,心裡還是忍不住生起一股憤怒和無奈。
從鹽政到漕運,還有那些讓人捉摸不透的河道工程,無不暴露出大明朝廷的種種弊病。
朱祐樘現在就像是在削一根甘蔗,原以為削掉前面蛀蟲的一部分便能繼續吃,結果削著削著便發現全都爛了。
大明的官員壓根沒有幾個不貪的,哪怕這個月不貪,下個月便可能會貪。哪怕現在沒權沒勢不貪,但有權有勢後就會貪。
清流之所以一直敢於以清廉標榜自己,最主要是朝廷的銀子壓根不會大量流向翰林院和禮部,他們想貪亦沒有機會。
至於他們所收取的冰儆銀、炭儆銀和別儆銀,在他們自欺欺人的觀念中,卻不認為這種行為算是貪墨。
「著令都察院全權負責清查漕運衙門,漕運衙門上下一干官員不得遷延,若有不然可下獄論罪!」朱祐樘看到葉淇已經交代出一份漕運總督衙門的人員名單後,便大筆一揮,同意由都察院來徹查漕運衙門的貪腐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的都察院像是自己手中的一把刀。雖然在抽絲剝繭之下,大明朝廷暴露出越來越多的蟲眼,但只要自己揮刀下去,必定可以讓那些人血流成河。
四月十九日,行刑日。
自從進入四月後,行刑仿佛成為家常便飯的事情,每隔幾日便處決一批人,以致很多喜歡吃瓜的百姓都沒以前積極了。
只是今天的情況不一樣,百姓將刑台圍得里三重外三重,都想要親眼見識這一場與眾不同的腰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