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懷恩似忠,禮部求恩

  第23章 懷恩似忠,禮部求恩

  早朝的日期定在九月十四日,只是那天算得君臣正式交鋒的日子,但雙方預熱工作已經悄然展開了。

  最先出招的還是文官集團,在內閣首輔萬安和次輔劉吉遞上辭呈後,六部等重要官員當即紛紛跟進。

  此舉自然不是真要集體辭官,他們寒窗苦讀十年加上多年苦心鑽營才得到現在的高位,又豈能輕易放棄呢?

  文官集團的厲害之處是他們足夠的團結,明明都是一幫貪圖權勢的人,卻是總能夠擺出一副為國為民的高姿態。

  按慣例,每當新帝登基,朝中的重臣和地方督撫都會紛紛找個自己能力不足等藉口遞上辭呈,向世人表明自己並非貪婪權勢的人,亦算是將自己去留的決定權交給陛下。

  當然,這其實是文官集團自導自演的遊戲。

  且不說剛剛繼位的皇帝不可能接受所有官員的辭呈,那樣做會導致朝廷無法運轉,損害的還是自家王朝的利益。

  若是新君同意文官集團某位領袖人物的辭呈,那麼這位領袖人物的無數小弟就會瘋狂上疏挽留,甚至會對新君直接開噴。

  正是如此,雖然滿朝的重臣都是以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上疏請辭,但你真可以對他們生死予奪,那麼你就真的輸了。

  朱祐樘看到吏部尚書李裕、戶部尚書李敏、禮部尚書周洪謨、兵部尚書餘子俊、刑部尚書杜銘和工部尚書賈俊、都察院右都御史劉敷等官員,這些正二品的官員是一個都不差,全都向自己遞交了辭呈。

  只是自己是清清楚楚知道這些官員的德行,其實可以趁機拿下幾個官員,但這樣做並沒有什麼意義。

  朱祐樘對清洗六部官員還沒有具體的執行方案,更沒有合適的替代人選,固而進行諭答道:「朕初嗣位,方用人分理庶務,不允所辭」。

  本以為這樣就算完成了,但戶部尚書李敏、禮部尚書周洪謨、兵部尚書餘子俊和都察院右都御史劉敷竟然進行第二輪上疏請辭,似乎真的料定自己這個皇帝不敢同意一般。

  朱祐樘面對第二次上疏請辭的幾位重臣,亦是選擇進行忍讓,當即便再次進行挽留道:「爾乃國之棟樑,所請不允」。

  若第三輪上疏的話,那麼便證明這個官員的去意很強烈,這個時候倒是可以准其所請,而其他官員亦不好上疏挽留了。

  只是這些朝廷官員都是老油條,自然不可能再上第三道奏疏了。

  朱祐樘其實是希望有朝廷大員連續上三輪請辭疏「送死」,但到第三輪全都變成了縮頭烏龜,亦是不由暗罵一聲:「一幫偽君子!」

  眨眼間,已經到了十三日,而明天便是第一次早朝了。

  「陛下,這是明日早朝各衙門議事的奏疏,還請過目!」司禮監懷恩親自將奏疏送過來,顯得恭敬地道。

  明朝的早朝並不像電視劇上演的那般,金鑾殿上有一個官員突然出列拋出一個議題,然後殿中所有官員紛紛各抒己見,最後達成一個定論。

  真正的早朝遠比大家所想的要「無趣」,自年僅八歲的英宗即位,大明的早期便已經轉為了「案牘主義」。

  當時閣臣楊榮等「慮聖體易倦」,簡化早朝程序,規定「每早朝,止許言事八件,前一日先以副封詣閣下,豫以各事處分陳上」。

  各個衙門的官員提前一日將明日要議的奏疏副本送到內閣,由內閣進行票擬,再由陛下令司禮監批紅,而早朝時進行「應答」即可。

  正是如此,早朝實際上已經喪失了處理政事意義,都是前一日已經將事情處理完畢,然後在早朝上進行宣讀罷了。

  「先放在一邊吧!」朱祐樘對這個出任司禮監掌印的懷恩是眼不見心為淨,卻是頭亦不抬地吩咐道。

  懷恩看到朱祐樘正在紙上畫著井田一類的怪畫,正想要上前看個究竟,結果一個年輕的太監擋在自己面前。

  「懷公公,主子讓放在一邊,你將奏疏給我就行了!」劉瑾知道懷恩是宮裡的權監,但還是堅定地站在朱祐樘這邊道。

  懷恩對這個不知打哪冒出來的小太監十分不喜,卻是輕咳一聲道:「陛下,若是您當下想要練習丹青無暇御覽,先由司禮監批紅再送過來,如何?」

  朱祐樘的臉色驟然一變,卻是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死太監竟然膽敢如此造次,這是要自己做傀儡皇帝不成?

  懷恩卻是有著自己的一套說辭,顯得替朱祐樘著想道:「陛下,今朝中都是忠直老臣,奴婢亦是替伱把關,定然不會出現差錯!今初登大寶,不宜過早做表態,免被科道糾錯滋事,便不美矣!」

  劉瑾的眉頭微微蹙起,雖然聽著這番話確實像是替陛下著想,但其實是想要陛下不管事,這個老太監當真不是好人。

  「朕知道該怎麼做,你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即可,將奏疏放在一邊,下去吧!」朱祐樘不好現在就強行將懷恩罷官免職,便強忍心中的怒火道。

  懷恩打量仍舊不瞧自己的朱祐樘,隱隱覺得這個看著長大的太子確實變得有些不一樣了,便微微拱手道:「遵命!」

  劉瑾從懷恩手裡接過奏疏,看到懷恩離開便忍不住吐糟道:「主子,這個老太監明明長得一張尖嘴猴腮的嘴臉,偏偏整天知乎者也,簡直就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丟盡了我們宦官的臉面!」

  朱祐樘發現被文官集團捧上天的懷恩確實長得尖嘴猴腮,卻是並不接話,正滿意地看著自己剛剛完成的鹽法的規劃。

  想要治理好這個國家,那麼就先要打造一個健康的財政系統,這樣才能擁有足夠的銀子去解決王朝所遇到的問題。

  現在一時半會想要從官紳階層那裡拿到更多的糧稅並不現實,這樣做的後果很可能是乾清宮失火亦或者自己落水,故而解決鹽弊才是上上之策。

  有人做過推測,清朝最高食鹽產量達到20億公斤,而明朝萬曆末年的產量是3億公斤,故而這裡有著很大的產量空間可以挖掘。

  在這些天的時間裡,他已經漸漸完善自己整頓政鹽的計劃。即便鹽稅收入不能達到宣統三年的四千九百萬兩,那亦不能像停留在一百萬兩的規模,這鹽稅收入將成為自己打造大明盛世重要的一環。

  「主子,請御閱!」在朱祐樘瞟向這邊的時候,劉瑾當即將奏疏送到朱祐樘的面前道。

  朱祐樘看到僅僅只有十餘份奏疏,最先翻開的是禮部送上來的奏疏,但看到竟然是要自己向文武群臣及軍民頒賞,便不由得笑了。

  「公、候、駙馬、伯,人賜銀二十兩;文官一品、二品,銀十五兩;三品,銀十兩;四品,銀八兩……軍官一品、二品,銀六兩;三品,銀四兩;四品、五品,銀三兩;六品至九品,銀二兩;雜職、紀錄幼軍,銀一兩……故侯、伯子孫未承襲者,及無子孫承襲而有母或妻存者,人各五兩優餋。辦事官、監生及天文生、樂舞生、醫士、順天府學生,各絹一匹;在京吏典、知印、承差、坊廂里老及民匠、廚子、樂工,各布一匹。此曰:即位恩,遂為永制!」

  朱祐樘看著這幫文官是真打得如意算盤,且不說文官和武官的恩賞差距甚大,現在從自己這裡掏銀子還不滿足,竟然還想要「遂為永制」,要自己子子孫孫繼位都要給他們派錢。

  「主子,張庶子到了!」梁芳走了過來,向朱祐樘恭敬地稟告道。

  朱祐樘將禮部的奏疏輕輕放下,卻是好奇地詢問道:「梁芳,我父皇登基之時,可有即位恩賜銀?」

  「奴婢記得先帝繼位並無即位恩,大明一朝僅太宗登基之時向軍民賜即位恩,只是那時賞的是寶鈔!」梁芳若作思索,便認真地解答道。

  朱祐樘讓劉瑾前去將張升領進來,卻是發現這幫文官集團是真以為自己好欺負,不僅要從自己身上搜刮銀子,而且還要制定有利於文官集團的「祖制」。

  不得不說,大明的滅亡可能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大的弊病是這種日益壯大的文官集團吸光了大明的運數。

  張升從外面進來,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後,卻是苦澀地道:「陛下,即位恩的事情已經傳開了!若是陛下現在不同意禮部所請的話,很多底層的官員恐生怨念,此舉怕是對陛下的聲名不利!」

  「呵呵……禮部這是要逼著朕行賞啊!」朱祐樘得知事情竟然已經在京城傳開,不由得怒極反笑地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