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先下手為強!
當日下午。
巴希爾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車離開那家醫院,抵達莫斯可國際機場,坐上楊銘的私人飛機,從莫斯可直飛香江。
此時,香江那邊一家私人大醫院已經在啟德機場做好準備。
這一切,在莫斯可,甚至蘇連來說,是非常讓人震驚的消息。
帝國集團董事長為什麼會是那樣幫助一個陌生的蘇連老人?
沒有人明白。
但是,布魯克,尤里.羅加喬夫可能還猜到一些。
即使是那樣,在倆人看來,他們為老朋友巴希爾感到高興,如果沒有楊爵士那樣的幫忙,怕是巴希爾真的死在醫院而沒有人知。
現在因為楊爵士的幫忙,巴希爾很可能會活下來。
楊銘在別墅那裡看著窗外。
霍建檸則是在身後向楊銘詳細匯報這件事。
當時,霍建檸和戈爾提起要送一個蘇連患者去香江治療,戈爾還以為巴希爾是什麼樣的人物,沒想到,讓人調查後,發現只是一個農場退休老人。
戈爾直接同意了。
「建檸,他是人才,值得我們去重視。即使此時他年紀大了,對於我們來說,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人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二十世紀初期世界科技的高地,一開始不在美洲而在歐洲,領頭羊當屬當時的D國。
借著先期工業革命的成果,D國不僅成為當時世界科技發展的強國,發展勢頭十分強勁。
但是科技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這在二戰前的D國體現得尤為明顯。
D國的科技水平也直接帶動了軍工業的發展,但也極大地刺激了D國軍事擴張的野心。
D國在二戰期間之所以,能夠「橫掃」大半個歐洲,科技因素髮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時D國的古斯塔夫列車炮、Go-229轟炸機以及V9系列遠程飛彈,這些當時最為先進的軍工產品,在二戰中曾極大地助力了D國獲取戰略優勢。
要不是1933年愛因斯坦攜全家去往M國,D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生產出圓子彈的國家。
關於D國的科技水平,從193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中,有近60%的獎項都是由D國人獲得。
這在現在看來,當時D國科技水平實力,就等同於現今的M國科技。
對於D國的這批頂尖科技人才,當時M國和蘇連都十分覬覦,二戰結束前的1944年,M國專門制定出了「搶人」計劃,名曰「回形針行動」。
M國還整理出了一個1500人的名單,其中,有D國飛彈之父的馮.布勞恩,無疑是M國最想獲得的人。
馮.布勞恩曾為D國設計出了著名的V-2火箭,該火箭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實戰使用的彈道飛彈。
1945年5月,M軍第44步兵師在巴伐利亞找到了馮.布勞恩和他的設計團隊。
據稱當M國軍人出現在自己面前時,馮.布勞恩說:「你們找到了我,就是為了得到這種技術(V-2火箭)?」
M國人並沒有客氣,將他和他的設計團隊一起帶回了M國。
雖然M國只找了「回形針計劃」名單中的700名,但這些科學家對於M國科技的發展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單就馮.布勞恩來說,他到了M國後很快就加入了NASA,其主持設計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為人類首次登月做出了重要作用,他也成為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
歷史上,當蘇連解體,當初那個與M國同場競技的「龐然大物」轟然倒塌。
但即便如此,蘇連在輝煌時期、在與M國開展太空與軍備競賽之時所積累的大批人才仍分布在15個國家中。
這些理應成為各自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的人才資源,很多人卻連基本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
他們中有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等,這些在蘇連時期享有很高社會地位與豐厚收入的人群,有的不得不通過售賣物品勉強度日。
當知識得不到尊重、應有的尊嚴得不到保障後,歐美等國開始向他們伸出橄欖枝,很多人選擇去國離鄉。
早在20世紀80年代,蘇連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次移民潮。
根據相關數據記錄,從1987年至1991年間,有近80萬蘇連人移民M國,而其中著名科學家多達700人,其他高級人才占比近20%。
有人計算過,20世紀90年代,歐美單就培養一名工程師所需費用為300萬美元,而科學家則需要1200萬美元。
這組數據或許不太準確,但卻也可以說明,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培養難度和所需費用之高。
從1991年至1995年,有近80萬原蘇連人移民M國。
這第二波移民潮,對於鵝羅斯等國來說,流失的同樣不僅是各領域人才還有其背後培養人才所投入的巨額資金。
蘇連解體後,獨立國協各國經濟衰退嚴重,這也讓以M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有機可乘」,他們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吸納到原蘇連的人才。
在當時吸納獨立國協的一名工程師,只需要每月幾千美元的薪水。
人才流失所帶來的「惡果」,在短期內或許無法明顯顯現,但「成果」卻很容易顯現。
此時,已經是1985年。
戈爾上台後。
楊銘已經注意到,蘇連的方方面面都開始出現衰落了。
在歐美還沒有開始盯上蘇連這一批人才的時候,正是帝國集團最好下手的機會。
此時,對於楊銘來說,他太需要這些人才了。
現在香江五百多萬人,真正就科技人才來說並不多,而且,香江那些人才,許多幾乎都是和金融方面的。
如果不是楊銘這些年一直引入半導體方面的人才,香江在這方面幾乎可以是人才荒漠。
相反,楊銘的三所高校。
包括東方大學,東方理工大學,香江科技大學,除此之外,還有楊銘在香江的香江科技城,那裡本來按照楊銘的計劃,就是可以容納幾百萬人的,也就是說,這些地方也正是最需要人才的。
在歐美還沒有盯上那些蘇連,甚至東歐人才的時候,楊銘知道,先下手為強是最有利的。
如果到蘇連解體,到時香江,或者帝國集團再想吸納那一批蘇連人才,那麼也就難了。
還有一個不同之處。
在於這些都是蘇連人才,除了一些猶太人才,他們非常嚮往歐美外。
實際上,這些人可能更喜歡像蘇連這種地方的國家。
歷史上,也正是那樣,國內也同樣分類一杯羹,吸收很小一部分的人才,主要是當時國內根本沒有太多的實力和資金去吃掉這些蘇連人才。
對於楊銘不一樣。
他現在有的就是錢,他缺少只是人才而已。
如果這些人才都湧入到香江,帶去先進的科學技術,或者在楊銘的指引下,研究某方面的科技。
甚至進入到國內,足以改變香江,甚至國內未來的科技。
第一章!
求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