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朕不給,你不能搶!

  「先祖,難道您早就知道,世上無仙?」

  陸鳴強壓住心中的震驚,看向漢武帝。

  只有這,才能解釋漢武帝為什麼會這麼平靜!

  漢武帝搖了搖頭:「朕若是早知道,就不會再問你了。」

  「李少君、少翁、欒大……朕當年,信了許多方士,都認為他們能得長生之術。

  甚至連李少君死了,朕都認為他是化仙而去。」

  「直到你來之前,朕依然相信,這個世間有仙……」

  漢武帝踱步,走到了漢宮的露台外面,踏上了觀星台。

  陸鳴緊隨其後,抬頭,看了一眼天空。

  天上繁星點點,偶有幾朵烏雲點綴,四周微風習習,蕩漾著漢武帝的黑紅龍袍。

  漢武帝注視著夜空,悵然道:

  「但是現在,朕不信了。

  朕受了太多的矇騙,方士騙朕,臣子騙朕,好像所有的人,都在把朕當成傻子!」

  「這世間,若真的有仙,他們怎會允許朕犯如此大的錯誤,怎會看著百姓如此受苦?!」

  「可是,朕,又希望這世上有仙!」

  漢武帝背對著陸鳴,直面星空,目光閃爍:

  「若是世上有仙,朕就可以為自己尋得長生之道,如此一來,縱然太子身死,朕也可以讓大漢江山,實現平穩之過渡。」

  「若是朕罪孽深重,仙人不願意讓朕長生,那復活朕的據兒,也可保我江山無虞,子民無恙。」

  話到此時,漢武帝嘴角揚起了一絲了笑意:

  「據兒啊,朕的據兒……

  朕一直以為,他太過仁善懦弱,根本不像是朕的兒子,生怕自己百年之後,他無法掌控朝中錯綜複雜的勢力,會被衛氏掣肘。

  誰能想到,他居然敢一劍殺了江充!」

  漢武帝轉過身來,看著陸鳴說道:

  「後世啊,你知道,當朕聽到,他殺了江充時,是何等的欣慰麼?」

  陸鳴沒有回答,只是靜靜地看著漢武帝。

  這位曾經在歷史上,無數次說過『子不類父』的皇帝,終於在談及兒子時,雙眼都在放光。

  這個時候,他需要的,不是自己的回答。

  「朕的兒子,他不是個窩囊廢,更不是扶蘇那種墨守成規之輩,他到底流著劉家人的血脈,不會任任何人宰割!」

  「從那時起,朕就意識到了,朕小看了這個兒子,朕想要把天下交給他……

  可是,朕居然聽說,他要反朕!

  這天下,朕願意給,那就是他的。

  朕要是還沒給,他就不能搶!」

  說到這時,漢武帝眼中明顯流露出怒火。

  他到底是一代大帝,怎麼可能讓自己的皇位是被搶走,那位千秋史書會如何記載?

  可下一秒,他卻更加神傷。

  「可這也怪朕,怪朕當時怒氣衝天,只聽了蘇文的一家之言,還聽不進百官的意見,才釀成了太子的冤案!」

  「若是朕,能夠廣開言路,多加了解,明白太子的苦衷,事情便不會到如此局面!」

  「最終,還是壺關三老令狐茂的話,點醒了朕……」

  漢武帝望向天空,仿佛回到了幾天之前,看到壺關三老奏摺的時候。

  而與此同時,陸鳴心念一動,讓現代的觀眾們,也都看到了這份奏摺的白話文版本。

  他認為,後世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有必要一觀——

  【我聽說:

  父親就好比是天,母親就好比是地,兒子就好比是天地間的萬物,所以只有上天平靜,大地安然,萬物才能茂盛;

  只有父慈,母愛,兒子才能孝順。

  如今皇太子本是漢朝的合法繼承人,將承繼萬世大業,執行祖宗的重託,論關係,又是皇上的嫡長子。

  江充本為一介平民,不過是個市井中的奴才罷了!

  陛下卻對他尊顯重用,讓他挾至尊之命來迫害皇太子,糾集一批奸邪小人,對皇太子進行欺詐栽贓、逼迫陷害,使陛下與太子的父子至親關係隔塞不通。

  太子進,則不能面見皇上,退,則被亂臣的陷害困擾,獨自蒙冤,無處申訴,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殺死江充,卻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

  太子作為陛下的兒子,盜用父親的軍隊,不過是為了救難,使自己免遭別人的陷害罷了,臣認為並非有什麼險惡的用心。

  《詩經》上說:『綠蠅往來落籬笆,謙謙君子不信讒。否則讒言無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亂。』

  以往,江充曾以讒言害死趙太子,天下人無不知曉。

  而今陛下不加調查,就過分地責備太子,發雷霆之怒,徵調大軍追捕太子,還命丞相親自指揮,致使智慧之人不敢進言,善辯之士難以張口,我心中實在感到痛惜。

  希望陛下放寬心懷,平心靜氣,不要苛求自己的親人,不要對太子的錯誤耿耿於懷,立即結束對太子的征討,不要讓太子長期逃亡在外!

  我以對陛下的一片忠心,隨時準備獻出我短暫的性命,待罪於建章宮外。】

  鏡像之上,出現了一個正在建章宮外,俯首而拜的老人。

  在漢武帝最瘋狂的一段時期,上書這樣的諫言,可謂賭上了九族的腦袋。

  但他,依然站在了這裡,期待著大漢百姓的皇,能夠醒悟過來!

  烈日之下的他,一言不發,始終注視著宮殿。

  觀眾們看著這一幕,心中忍不住敬佩起來。

  令狐茂,一個在五千年歷史上,籍籍無名,一個不在官場之上,沒有必要為江山社稷負責的人,卻頂在了風口浪尖之上,去勸諫他們的皇。

  歷史上,又有多少,這樣的人呢?

  而此時,讓現代觀眾更加感到共鳴的,還有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