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他的名字,叫劉徹!

  「項王,後世不喜歡和親,且一直都對歷史上的和親嗤之以鼻!」

  陸鳴強壓著內心的不安,表面依舊十分平靜。

  聽到這話,項羽總算是安心了些,隨後嗤之以鼻:

  「劉邦?龜頭鼠腦!要說他開了漢朝的和親先例,本王一點也不意外!」

  「至於韓信,本王若是沒死還好,若是死了,他韓信就是第一個被劉邦殺的,而且以劉邦的個性,他絕不會親自沾手。」

  「可他帳下,若是沒有韓信,誰能抵禦匈奴?」

  項羽說著,不禁發出了一口嘆息:

  「始皇帝雖然殘酷,卻也用武力,保住了六國之民不被匈奴侵襲,劉邦雖然看似為國為民,卻毫無遠見。」

  「可惜了我楚國的百姓,到那一天不知會蒙受多少恥辱。」

  陸鳴沒有評論劉邦,而是客觀回道:

  「漢朝的和親政策,是因為白登之圍開始的,當時高祖劉邦率領三十二萬漢軍北上。

  部下勸他不要輕易進兵,劉邦一意孤行,被冒頓單于以四十萬精騎圍困白登山,長達七天七夜。」

  咔噠!

  一陣拳頭緊握的聲音響起,項羽憤怒地看向了不遠處的漢軍陣營,怒道:

  「劉邦就如此之廢嗎?三十二萬大軍,竟不敢與四十萬大軍血戰,還被圍了?!」

  「當時他和漢軍的主力還未會合,身邊只有一支輕騎……」

  陸鳴正要解釋,項羽直接抬手打斷:

  「這不是理由!」

  「輕騎又如何?輕騎突圍當更加方便!

  能被困七天七夜還未被攻下,足以說明劉邦身邊的兵馬,沒有十萬也有一萬!

  若是本王被困,本王只會帶著這支騎兵直奔冒頓單于!

  縱然劉邦做不到這點,但只要他當機立斷,趁包圍圈未完全成型前,全力進攻一角,即可突圍!」

  「呵呵,可若是劉邦敢捨身一擊的話,他就不是劉邦了!」

  說到這,項羽突然自嘲似的笑笑,覺得自己對劉邦的期望太高了。

  「那他之後,是如何突圍的……和親?」

  項羽眉頭皺下。

  陸鳴點了點頭:「之後,高祖採納陳平之計,重賂單于之妻閼氏!」

  「在閼氏勸說下,冒頓這才網開一面,讓漢軍乃得突圍,至平城與主力會合。」

  項羽「嗯」了一聲:「這是陳平擅長的伎倆。」

  可下一秒,他就再也不想說話了!

  只聽陸鳴繼續說道:「從這以後,高祖就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並且,他還開放了雙方關市,每年送大批絲綢、糧食、酒等禮物,以緩和匈奴對漢朝的侵擾。」

  「和平政策,一直延續到了文景二帝時期。」

  項羽怒目沉默,直視漢軍陣營,他現在就想衝殺過去,把劉邦大卸八塊!

  「看來本王非改史不可了!」

  項羽決心要按照農戶指的反方向去,他要改變這段歷史!

  「劉邦不配坐這天下!」

  「和異族和親?六國百姓,甚至是秦國都丟不起這人!」

  「本王若不贏他,將會辜負江東萬世子弟!」

  原本已經覺得天意難違的項羽,這會更加堅定了反抗之意。

  在他看來,這場對話就是上天給他安排的,是上天認為劉邦將德不配位,所以派了個後世來提醒自己,讓自己逆天改命!

  可是幾千年後的後世也不喜歡和親,這說明他們是會改變的……

  項羽皺了皺眉,突然像是意識到了什麼,問道:

  「你說,和親政策只持續到了文景二帝時期,是何意?」

  「難道漢朝並沒有一直使用和親制度?難道劉邦的後世真出了英傑?」

  「不僅是英傑——」

  陸鳴補充道:「更是雄主!」

  「他的名字,叫劉徹!」

  「就是本王剛才問的那人?」

  項羽面露好奇,他當然希望後世能有一個英雄改變這種局面。

  至於是不是劉邦的後代,和一直和親的政策比起來,根本不足為道!

  陸鳴重重點頭:「是的,漢朝的和親政策一直持續到漢景帝時期,足足六十餘年,及至漢武帝劉徹時期,才實現了攻守異形!」

  「攻守異形?」

  項羽的興趣越發強烈了!

  究竟是怎樣的後輩,才能打破了長達六十多年的和親政策?!

  「難道劉徹祖輩的軟弱,並沒有讓他也變得軟弱?」

  項羽知道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逆境之中,有人隨波逐流,有人會逆流而上,前者往往居多。

  更何況是已經持續了六十多年的軟弱之風!

  「沒錯,不僅沒有讓他軟弱,反而讓他知恥而後勇!」

  陸鳴說著,只手一揮,古今鏡像轟然出現在漫天飛雪之間。

  項羽和觀眾們凝目看去,只見到,大漢宮中,一身穿黑紅相間龍袍的中年男人,氣勢如虎,正在凝視群臣。

  古今鏡像的右上方,出現了這段畫面的背景信息: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軍再一次侵犯大漢邊境。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匈奴人直接越過了長城,深入大漢境內兩百餘里,燒殺搶奪,視民如羊!】

  這段文字,被配上了各種不同的文字版本。

  項羽重瞳凝起,雖然一字未說,卻有一股殺機讓古今觀眾不寒而慄。

  「陛下,匈奴勢大,此時若是和匈奴鬧翻,只怕對我大漢不利!」

  「陛下,我漢朝已有公主成年,匈奴雖然數次寇邊,但只要我們嫁出公主,請他們退出長城,就能換來一定時期的和平!」

  「等到再發展數年之後,我們再反擊也不遲!」

  「是啊陛下,我們的戰馬和兵器,以及草原作戰的經驗都不如匈奴,若是此時出兵,完全是以卵擊石啊!」

  眾多大臣都向漢武帝發出了勸諫。

  其中三句不離和親,每句都在說以後。

  雖然武帝繼位時,漢朝才過了六十餘年,可等他真正手握權柄的時候,已經是漢朝七十多年後的事情了!

  這段時期,朝廷一直以來對匈奴一直以來的軟弱和畏懼之風,可謂根深蒂固。

  這就導致滿朝文武也大多如此風氣。

  可是有一個人,他的風氣卻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