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雜交小麥
《其實物理還好,經典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力、熱、聲、光、電等,會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電磁理論就已經把經典物理學得差不多了,化學雖說有元素周期表指導,但想靠個人重建現代化工體系,那真的太難了.》
《還有生物啊,穿越後你說什麼細菌病毒,砸人家飯碗那不是找死嘛》
洪武年間,金陵城。
朱元璋不動聲色地將天幕所說的一一記錄在案。
原來元素周期表所代表的的學問是化學這一支的,朱元璋記得最開始聽到這個名字是在「點石成金」之術上。
那伽利略所說的自由落體等的學問,顯然就是歸入物理這科了。
「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沒聽說過,電磁理論是關於電和磁石的?」御史大夫劉基一邊看評論一邊思考,雖然是猜測,但結論很顯然,特別是朝廷如今已經學會了發電之術,知道電就是通過銅線在兩磁石之間的旋轉產生的。
如果不是真的吃飽了撐的,誰又能發現這個現象.從而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袁老去世之後,很多研究農業科技的學者都感嘆,當年為糧食而奮戰的「南袁北李」如今只剩「李」一人了】
【這裡的「李」,指的就是與袁老齊名的李振聲院士,許多人尊稱他為遠緣雜交小麥之父】
【小麥和水稻是我國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由於氣候和環境差異,水稻主要種植於廣大南方地區,而小麥多種植於北方】
【所以這兩位農業科學家,一人在北一人在南,工作軌跡幾乎是不相交的平行線】
【但他們的人生又是如此的相似,都是出生於饑寒交迫的時代,經歷過艱苦的生活,然後投身農作物改良,希望讓更多人吃上飽飯】
【並且用他們全部的精力和生命給自己,也給全人類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李振聲於1931年在山東出生,他出生前山東發生了大饑荒,超過百萬人餓死】
【他11歲時山東大旱,糧食顆粒無收再度發生饑荒,他親眼見證了餓到極點的人啃樹皮吃草】
【李振聲自己家裡也很困難,父親早早就去世,母親不得不獨自撫養4個孩子,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武英殿前。
朱元璋聽到天幕又再一次涉及糧食之事,不由得鄭重起來。
可以看見,後世關於糧食增產,可謂是費盡了心機,高產作物、小麥水稻全國範圍內選種育種、化肥和作物輪作、興修水利,如今又是一個新的糧食增產方法:遠緣雜交小麥。
「遠緣雜交小麥」這個詞和上一次聽到的「雜交水稻」差不多,不過一個是小麥一個是水稻。
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後世對於糧食這一塊的重視,真是到了一種「喪心病狂」的地步,當然這裡說的「瘋狂」,包含了很多的佩服。
此乃,一等一的仁政。
從此前的天幕中,眾人當然知道後世建國之初的艱難歲月,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幼年喪父的李振聲自然生活得很苦。
這一點引起了金陵城廣大百姓的共鳴,所以當看到李振聲抱著免費吃飯的想法加入了農學院,不免失笑,換作是他們也會如此,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1951年李振生畢業因為能力出眾被分配到了中科院,最初他負責的是牧草研究】
【但是幾年後,他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援西部建設,當時西部正好出現荒災】
【由於小麥銹病,麥田減產了30%之多,李振聲和他的同事們被緊急調配去研發雜交抗病小麥】
【沒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可能不太清楚小麥銹病是什麼,它來自銹病菌對小麥的感染,會在小麥上形成大面積的鏽跡狀斑塊,阻礙光合作用並造成水分流失】
【染病的小麥輕則結不出飽滿的碎粒,重則枯萎死去,而且銹病菌會在小麥間傳染,危害極大】
【對於那時並不富裕的中國而言,飢餓已經一步步逼近了,危急之下同事們全部選擇了讓抵抗力更好的小麥跟現有的小麥雜交,也就是所謂的近緣雜交】
【而李振生卻憂心忡忡,他很清楚小麥的整個大家族中就沒有抗病能力特別強的成員】
【只有弱、很弱、超級弱的區別,再怎麼雜交也就那樣,過個三五年銹病菌變異了,立馬又能血洗麥田】
朱元璋由於年少時的經歷,對農事也是非常的重視,因此在聽到「旱災和小麥減產3成」時,眉頭是皺了一下。
這種情況受災地區的官員處理不當,一個不慎是要出亂子的。
而天幕適時的加入了小麥銹病的照片,可以看到那是一個個小黃點在小麥葉子上聚集,呈條狀,遠遠看去,還以為是葉子黃了。
而這種病是由「銹病菌」造成的,具有傳染性。
這種情況下一般不是直接對病蟲害進行治理嗎?
朱元璋很是不解,然而下一秒天幕就解釋了原因。
「抗病能力!」
雖然對近緣雜交還是很不解,但仔細琢磨這句話,很明顯後世研究雜交小麥的意圖是:讓小麥具有抗病能力!
啊?
朱標以為自己聽錯了,一看群臣懵逼的表情就知道自己沒聽錯。
和興茶食店。
一眾食客或多或少都知曉些農事,此時都反應過味來了,還能這樣?
讓小麥擁有抗病能力?
或者說雜交小麥主要是為了讓小麥擁有抗病能力?或者其他的能力?
蘇先生、萬掌柜和店裡的小廝都竭盡所能想像了一番,但人,是想像不出來他沒見過的東西的,所以儘管他們開動了腦瓜,還是想不出來小麥還能獲得其他什麼能力。
但儘管只是抗病能力這項,如果培育過的小麥種子如果真的成功,能一勞永逸解決小麥受蟲病災害的問題,那也是變相是增產了。
「生物學這是生物學的學問。」蘇先生喃喃說道,原來生物學不僅僅是用於醫學。
這是一個極度神秘的領域,至今人們對它的了解都極少極少。
一個是細菌,一個是病毒,還有就是水稻雜交,小麥的近緣雜交,恐怕還有小麥的遠緣雜交。
等等,自己完全沒有記錄介紹細菌的內容
漢末南郡。
在了解了天幕這幾句話蘊含的巨大信息的諸葛亮等人,臉色一變再變。
諸葛亮想得要比別人快,也要深遠得多,他深吸了一口氣慢慢說道。
「小麥的近緣雜交,其實有點類似於配種,類似不同的馬相互之間配種。」
「有近緣雜交,恐怕還有遠緣雜交,就類似於驢馬配種」
話到這,一眾人臉色也是狂變,很顯然天幕說小麥家族沒有抗病能力強的品種,意思就是要開展小麥和其他植物的雜交了。
驢馬配種生騾子,可騾子,是無法產生後代的啊.
「如果這種研究成功了,那是不是可以推廣到其他作物身上?」龐統接著話題思索著,他說的其他作物是除水稻小麥外的作物,毫無疑問,這種研究是成功了的。
因為天幕此前有提到過雜交水稻,而天幕中提及的李振聲號稱「南袁北李」的「北李」,顯然小麥和水稻的雜交研究都成功了。
劉備眼都紅了,此乃國士啊。
諸葛亮內心掙扎了一下,還是不吐不快:「如果把小麥的抗病性當做某種特徵的話,將這種技術應用到其他動物身上,那」
龐統聽到這話像是想到了什麼,而後臉色狂變,滿眼不可置信.
其他反應稍稍慢的眾人也回過味來,一個個忽然之間像見了鬼一樣,張大了嘴巴說不出話來
難道山海經,不是傳說?
【李振聲希望跳出族內通婚的局限,讓小麥和其他種類的植物聯姻,也就是所謂的遠緣雜交】
【而他給小麥找的相親對象,正是他之前研究的牧草,牧草抗病能力極強,不用怎麼打理他就能長得好好的,對銹病菌也幾乎免疫】
【李振聲就希望通過遠緣雜交將牧草的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身上,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理論是好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特別大,李振聲一干就是近20年時間】
【這些年裡重傷批評質疑像一把把刀子往李振聲的心窩子裡上插,有人說他異想天開居然打算讓草跟小麥雜交】
【有人說他譁眾取寵這麼多年都不成功,早就應該宣布實驗失敗了,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在堅持,浪費國家的資源】
【為保住自己的研究項目,李振聲付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汗水,他一邊搞遠緣雜交,一邊加班加點做當時主流的近遠雜交小麥,並且得到了認可和推廣】
【直到1979年李振聲終於取得突破,經過次數以萬計的漫長實驗,他從800多種牧草中篩選出了最適合的長穗偃麥草,與小麥雜交後得到了小偃6號】
【小偃6號具有極強的抗病性對8種舊病皆具有免疫力,而且產量很高,產出的糧食品質好,是當時最強大的雜交小麥品種】
貞觀年間,金陵城。
雖然知道了結局,但當天幕真的提及的時候,眾人還是巨震。
這又是提升糧食產量的又一思路,至此天幕已經提及了多種糧食增產的方法。
其中最簡單的無疑是化肥和作物輪種,其次是全國範圍內的選種育種,而這個範圍李世民覺得可以再放寬些,再之後就是尋找高產作物和小麥雜交了。
尋找高產作物的難點是茫茫大海,又沒有成熟的航線,想漂洋過海去美洲大陸又精準找到紅薯,簡直是地獄難度。
而小麥雜交有點類似驢馬雜交,可能比尋找高產作物還容易一些,唯一的難點就是暫時不知道雜交的具體細節,且雜交育種工作量巨大,需要不斷地重複試驗和極長的試驗周期。
可是具體的小麥雜交細節呢?
李世民忽然想到一種可能,天幕該不會跳過這麼重要的內容吧.
【小麥雜交技術需要的知識並不深奧,只要學過初中生物的都知道,那就是人工授粉】
【小麥是複穗狀花序,每穗上有十多個小穗,小穗兩側各有一片護穎,護穎內有花2-3朵】
【花朵內一般有一枚雌蕊和三枚雄蕊,雌雄蕊是同時成熟的】
【當小麥開花時,漿片吸水迅速膨脹將內外稃撐開,雄蕊的花絲不斷伸長,三個花葯從頂端開裂後能散出幾千粒花粉】
【雌蕊只要有一粒花粉授粉成功即可】
洪武年間,金陵城。
武英殿前,君臣們都如同求學的學子,不斷地吸收著天幕的學問。
特別是其中還配了相應的畫面講解,而當知道小麥的授粉細節之後,其實大部分人都已經瞭然了小麥雜交的原理。
果然原理都沒錯,只不過細節上有許多出入罷了。
「按這個思路,我們是否能培育出各式各樣的作物,比如抗旱抗寒的小麥?」朱元璋心潮澎湃,如果真的研究成功,哪怕是畝產只有現如今小麥的一半,那也是很可觀的糧食產量,要知道全國上下那麼多荒地都是因為乾旱或者土地貧瘠的原因而無人耕種。
如果真的有這種小麥品種,再以政策引導,這部分土地少收或者不收稅,那也是一份糧食收入,零零散散下來,糧食增產是非常可觀的。
現如今來看生物學這門學問,一個雜交水稻、雜交小麥,一個細菌病毒,光是這兩樣,這門學問已經是救人無數了。
「這生物學.威力也太大了」朱元璋對這神秘的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道它還能帶來什麼驚喜。
他並不是那種迂腐之人,相反他很實在,所以在想明白這些學問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好處之後,對所謂的程朱理學是愈發的不感冒。
無用之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