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德二年十月二十六,扶餘國有一支騎兵正在朝著公孫氏領地前進的消息被魏軍密探探知。
得知消息以後,張飛大為興奮,立刻請戰。
「請將軍給我五千騎兵,我必然將這群蠻夷全數殲滅,一個不留!」
張飛用強大的自信向于禁請戰。
于禁當然相信張飛可以戰勝,但是怎麼想都覺得有些奇怪。
「不對啊,如果扶餘人想要支援公孫度,應該火速派兵,一路疾馳往此處而來,但是這群扶餘人卻一點也不著急。」
從于禁得到的情報來看,扶餘人的軍隊數量不多,速度還慢的要死,閒庭信步的樣子,感覺不是來支援公孫氏,倒像是來旅遊的。
于禁很快得出了結論——扶餘人不像是來支援的。
思來想去,于禁身邊的參謀提出了一種可能。
「很有可能這些扶餘人只是來觀望局勢,並沒有打算真的出兵,可能是懾於我魏之威望,不敢來援,卻囿於同盟,不得不出兵擺出姿態以應付局面,他們不敢主動出擊。」
大家都覺得這個可能性很大,于禁也覺得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於是便不把扶餘人的威脅放在眼裡。
而是把這種姿態當做一種進兵討伐扶餘國的把柄。
你敢出兵策應公孫度,對我魏國疆土造成威脅,那我要收拾你的話,你可別叫冤屈。
多好的出兵藉口。
而且思考一下,于禁覺得扶餘國既然做出了反應,那麼高句驪國也不好說,而且這樣說起來,很有可能是公孫氏向他們求援所致。
很好,這也是一個藉口。
于禁搖頭,沒有答應張飛的出兵請求。
然後一邊派人嚴密監視扶餘國和高句驪國的軍隊動向,一邊繼續加緊圍攻新昌縣。
根據魏帝國在戰前的了解,扶餘國和高句驪國都不是簡單的很好消滅的小國。
扶餘國有近四十萬人口,高句驪的人口比扶餘國只多不少。
這兩國雖然在國家組織上不能和魏帝國相提並論,但是各種意義上都具備了一個成型國家的形態。
官制也好,軍制也好,戶口制度也好,賦稅也好,農業生產也好,都具備了一個封建國家的基礎。
他們有官員,有較為成熟的軍隊組織,還有戶口統計,也有依託在戶口統計之上的賦稅制度,農業生產採用青銅或者鐵製農具,基本普及了牛耕,各方面都和中原別無二致。
所不同的是國家文化底蘊和國家體量,這一點,是高句驪無論如何也無法和中原帝國相提並論的。
無獨有偶,扶餘國也是如此。
這兩國距離中國很近,各方面都複製了中國,各方面都有不同尋常的表現,因此郭鵬在設計平定公孫度的時候也考慮到這兩個國家的威脅。
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
東漢是沒有餘力收拾這兩個國家,而且這兩個國家本身也受到了公孫氏和鮮卑的巨大威脅,本身發展潛力不大。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
根據參謀台的具體分析,郭鵬了解到,現在的局勢和前漢末年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
郭魏帝國橫空出世,鮮卑更是被郭鵬連續多年打擊,兩次大規模的北伐不說,還有張飛這個鮮卑終結者在邊關連年征戰不休。
張飛為了更好的打擊鮮卑人的潛力,甚至用誘騙的方式把鮮卑人騙到邊境來打,採用的是滅絕般的手法消滅鮮卑部族,以至於延長城一線的大草原上幾乎被張飛打成了鮮卑真空帶。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東漢前期不斷向南遷移到長城附近的鮮卑部族被迫成規模的北遷以躲避魏帝國軍隊的不間斷打擊,不能繼續威脅邊關。
因為待不下去了,以至於同樣遭到鮮卑威脅的扶餘國和高句驪的最大憂患消失了,使得他們有了發展的餘地。
再加上郭鵬要掃滅公孫度占據遼東,則進一步把他們的大敵給消滅了,他們就會失去制約他們發展的最大因素。
如此局面之下,如果郭鵬學習司馬懿,把這個開發困難且苦寒的遼東給放置不管,把三十萬漢人內遷,則遼東必然成為高句驪和扶餘的樂園,他們一定會占據遼東大規模發展。
短期內看不到威脅,但是五十年後呢?一百年之後呢?
正是中原帝國對東北之地的不甚關注,以及政治鬥爭和交通方面的各種問題,還有魏晉之後中原崩亂,使得國家四百年不得統一。
這種情況就導致了高句驪沒有了主要對手,消滅了扶餘之後,高句驪掙脫束縛和掣肘,在一個無比優越的政治環境之中不斷發展壯大。
數百年間,中原沉淪,高句驪卻如魚得水,不斷縱兵吞併周邊大小國家、部落,人口日益增多。
他們甚至還吸收了相當數量的中原漢人逃難的移民,得到了先進技術和文化,於是生產力越來越強,越來越成為一個強大的封建政權。
到了中原帝國再次一統的隋朝時期,失去制衡的高句驪已然成為一個成熟的封建國家,並且發展到了東北霸主、擁兵六十萬的地步。
這不是虛數,而是實數。
隋唐時期的高句驪早已不是漢朝時期的邊疆小國,而是一頭東北巨獸,是比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的後金更加強悍的巨獸。
其各項國力指標都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邊疆小國的數據了,為了對抗隋唐的軍事行動,它甚至可以修築起一條屬於自己的「千里長城」。
軍事,經濟,政治,人口,生產力,各方面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上抗衡中國的實力,對隋唐的危害更甚於後金之於明。
正是因為高句驪有如此實力且為禍邊疆,試圖對華北地區進行滲透,對中原帝國圖謀不軌,這才引起中原帝國的高度警覺。
於是隋唐兩朝四代帝王才會不惜一切代價,多次動員全國兵馬,傾盡全力,對高句驪進行接連不斷多次打擊,誓要消滅高句驪不可。
而那個時候的高句驪早已不是現在這個公孫度就能收拾的慘兮兮的弱小模樣了。
時代變了。
隋朝兩代帝王數次軍事打擊,折損兵馬數十萬,折損人口數百萬,甚至透支了隋朝的生命力,付出龐大的時間和巨大慘重的代價之後,雖然也讓高句驪疲敝,但是首先挺不住的是隋帝國自己。
高句驪以一己之力把隋帝國拖垮了。
以至於要到唐帝國時期,中國才終於把高句驪這個心腹大患給除掉。
整個過程,近七十年。
其烈度之大,跨越時間之長,戰鬥之慘烈,損失之巨大,過程之曲折,堪比二十次薩爾滸之戰的總和。
只是結局不同而已。
唐帝國終究接手了隋帝國未盡之業,用三十多年的時間,拼盡全力消滅了高句驪,剪除了威脅,收回了遼東。
可以想像,若是沒有隋唐兩朝四代帝王接連不斷的持續打擊和百姓付出的巨大慘重的犧牲,今日之東北,或許將不是中國之東北。
深諳這些小國一旦失去制衡的發展前景,郭某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任他們繼續做大,趁著現在手上實力足夠底氣十足,必須要消滅了他們,吞併,同化,剪除未來的威脅。
有些事情郭某人可不敢留給後世子孫,誰知道他們會受到什麼樣的掣肘呢?
能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到,絕對不能動搖。
吞併,同化,一個都不能少。
消滅高句驪和扶餘,平定三韓和濊貊,掃平東北,設立州郡進行統治和同化,將是他絕對不會改變的計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