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豬肉長期以來都挺不受人們的待見的。
雖然豬肉很早以前就已經在人們的食譜當中了,但是搞不對飼養方法和烹飪方法,那做出來的豬肉就是一股子腥臊之氣,難以下咽。
所以郭某人占據地方發展勢力之後,一邊推廣飼養雞鴨鵝之類,也注意推廣飼養肉豬。
而在飼養肉豬的時候,特別注意除了種豬之外其他的公豬要騸掉這一點。
郭鵬下令把這樣的方法推廣到民間,讓一些掌握相關技藝的人深入民間傳授方法,幫助養豬農戶辦事,於是飼養出來的豬吃起來才沒有那麼多異味,長肉還很快,又肥又壯。
很長時間之後,因為豬的繁殖速度快,飼養起來數量也很大,軍隊裡官府里以及民間大量飼養肉豬,所以豬肉的價格很快就能和大規模飼養防治蝗蟲的鴨肉相比較了。
一樣的便宜,且味道也好了不少。
鐵鍋開始普及之後,豬肉的做法也有了很多改良,於是豬肉開始風靡於世,各種豬肉菜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專門負責郭某人飲食的御廚們在郭某人的指示下,用醬油和糖為郭某人還原了一道品相還不錯的砂鍋紅燒肉,讓郭某人再次找到了靈魂深處的記憶味道。
不得不說,豬肉就是香,若非太過油膩而不符合郭某人的飲食規劃,郭某人是真的很願意每餐都不離開豬肉的。
可惜,為了健身,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和強壯,郭某人只是偶爾才吃這樣的美味。
不過這樣的美味既然出現了,郭某人也很願意【與民同樂】,於是這道菜很快也就從宮裡傳到了宮外。
洛陽城的酒肆最先推出了這道【宮廷菜】,引起整個洛陽城對這道菜的追捧,然後各大有條件的富豪之家紛紛跟上,把紅燒肉當做自家招牌菜招待客人,以此為驕傲。
一時間,【洛陽肉貴】。
所以發展到如今,不只是底層人們,達官顯貴也有很多喜歡吃豬肉的,各自還讓自家的廚子折騰新菜式,以此跟上吃豬肉的潮流。
所以很快,鴨肉和豬肉一起成為了魏人的主要肉食來源。69🅂🄷🅄🅇.🄲🄾🄼
郭某人很注意在食品方面進行一些革新,所以很快就推廣了用鹽醃肉或者風乾肉燻肉之類的方式來增加肉類的儲藏時間,給軍隊更多改善伙食的方法。
而這樣的方法成熟之後,也被運用到了戰略儲存方面。
郭某人給軍隊儲存了大量的肉類,用於未來的遠距離北伐戰爭。
現在,這種方式體現出了巨大的功效,大量醃肉為魏軍的北伐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質和油水需求,看著滿倉庫滿倉庫的醃肉,負責統計的官員們紛紛為此感到十分的震撼。
不只是醃製和風乾的肉類,鮮肉也有很多。
按照并州和幽州方面的統計,皇帝在蓄養大規模戰馬的同時,也在大規模放養草原羊,數量達三十餘萬。
為的就是將來行軍打仗的時候,讓羊群和軍隊一起走,隨時吃隨時殺,吃鮮肉,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和油脂。
這也是仿照遊牧民族的行軍習慣,軍隊走著,戰馬跟著,牛羊群也跟著,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放牧到哪裡,極大地減少了後勤壓力。
這幫遊牧人就用這樣的方式增強了他們自己的後勤能力,在一段時間內穩占上風。
沒錯,這三十多萬隻羊要是全部投入這場戰爭,跟著軍隊走,就真的是給後勤人員減輕了太大的壓力了。
行走的口糧,不用多少人力物力去運輸,太方便了。
負責後勤的兵部得知此事,大為驚喜。
有如此豐沛的食物儲備,又如何擔心這場仗打不贏呢?
皇帝總是這樣,在戰爭發生之前,就已經為士兵們奠定了勝局。
當人們還在為戰爭結果苦苦思慮的時候,皇帝早已認定這一戰一定可以獲得勝利。
大量醃製風乾的肉類加入了魏軍的食譜之中,大量行走的鮮肉也加入了魏軍的食譜之中,而大量的米麵自然也是魏軍前進不可或缺的主食。
光吃肉,郭某人可是真的負擔不起二十萬軍隊的需求,算上米麵差不多可以。
魏軍遠征的話,也基本上不吃煮好的米飯,而是吃大烙餅。
把米糧磨成面,製作成香香的大烙餅帶在身上,好吃,扛餓,還便於攜帶。
反正大家都是一人雙馬,攜帶軍需物資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壓力。
前線戰鬥人員需要口糧,後勤運輸人員也需要口糧,動用五十萬到七十萬的輔兵和民夫為前線運糧,那本身需要付出的口糧數量就更大了。
當然,輔兵和民夫的口糧不會和一線戰鬥士兵一樣要耗費那麼多錢,但他們的數量幾乎是一線戰鬥士兵的三倍。
這樣算起來,他們所需要的口糧也是一個天文數字,也不知道這些倉庫能否承擔得起。
除了人之外,還有運輸牲畜,牲畜的食量是人的很多倍,希望草原上的牧草可以減輕這方面的一些投入,不然又是一筆天文數字的支出。
雖然倉庫積累下來的物資也是一筆天文數字,但是再怎麼天文數字,被幾十萬人輪番消耗,那也是頂不住的。
大量計吏沒日沒夜的計算,趕工,統計數據,對照數據,一個倉庫一個倉庫的過。
然後按照以往的慣例計算一個人所需要的全部口糧數量。
一線戰鬥人員需要多少口糧,以及一個後勤負責人員需要多少口糧等等。
前漢時期,軍隊遠征的時候還要按照各自地位和等級的不同計算不同等級的人需要的口糧配給。
比如各級軍官應該按照什麼規格配給糧食,各級官吏要怎麼配給之類的,每一級別的都不同,就算起來相當繁瑣困難。
到了魏帝國時期,為了減輕這方面的計算負擔,也為了減少物資消耗,郭鵬特意規定戰時只有兩個計算標準。
作戰人員和後勤人員。
就按照這兩個標準來統計。
作戰人員吃得多一點,好一點,因為是要拼命的。
後勤人員吃得少一點,差一點,因為雖然累,但是至少安全。
非戰時,就按照那套規矩來,地位高等級高就吃得好一點,普通大頭兵就吃的差一點,但是在戰時,這種情況不准出現,從元帥到大頭兵,都吃一樣的戰鬥伙食。
從後勤主管官員到徵集而來的民夫,所有後勤人員也都吃一樣的後勤伙食,不准搞特殊化。
每個人的伙食安排就按照事前的計算來安排,不准有任何不同,在打仗的時候搞這種特殊化,一旦被發現那輕則免官丟職重則斬首示眾。
工作量實在是很大,這一點是肯定的。
郭某人為了給底下辦事人員減負,也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損耗,以身作則,就算皇帝親征,也和一線大頭兵一樣吃一樣的戰鬥伙食。
以皇帝之尊帶頭,還有誰敢公然搞特殊化那就真的是找死了。
人可以簡單的劃分,按照戰鬥人員和後勤人眼來搞,但是運載牲畜還真不能這樣搞。
它們沒有這種覺悟,該吃多少就吃多少,吃的不夠,真的會出事的。
戰馬需要多少,駑馬需要多少,牛需要多少,驢需要多少,騾子需要多少。
等等等等。
還有就是沿途損耗了。
從倉庫送到前線戰區,這一路上沿途消耗多少,真正可以送到前先給一線士兵的又有多少。
時間持續的長了會不會有食物腐敗之類的情況發生,沿途會不會有弄丟的情況發生,這部分的損耗率可以容忍到什麼程度之類的。
一通計算下來,計算出來的數據也足夠讓人眼花繚亂。
這更加讓人深切地感受到打仗就是打後勤這個深刻的道理,讓人非常明確地體會到打仗對於財富的消耗,對於儲蓄的消耗。
數百上千名計吏集體工作,一起計算搞數據,一份一份的數據快速送到兵部和參謀台,然後進行數據匯總。
兵部根據這些數據安排運輸人員,每一地安排多少人運送,走哪條路線,花多少時間運到下一個目的地,以此計算糧草運抵前線的時間。
而參謀台則根據這份數據規定軍隊每日行軍距離,規劃軍隊的行軍路線。
參謀台制定的行軍方案里,絕對不能讓軍隊前進的速度超出後勤投放能力的極限,避免戰線拉得太長導致後勤崩潰,進而影響到前線戰況。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進行相當精密的計算。
而根據這些精密的計算,參謀們就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進行準確的戰爭推演。
然後參謀台的參謀人員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後勤實際情況制定戰術,規定軍隊怎麼走,怎麼打,如何遵守時間配合後勤部隊之類的。
戰爭的基本結果就大差不差,基本上就在這個範圍區間之內。
自從郭某人開始執行這一套戰爭規劃方式以後,魏軍的行軍征戰就沒有脫離過參謀台的預估。
這一屆參謀台參謀的水平很高。
郭某人如此讚賞過參謀台。
不過參謀台也不是萬能的,參謀台也有很為難的地方。
前線軍隊能打到什麼地方,取決於糧食可以送到什麼地方,只有糧食跟得上,戰鬥才能打下去。
所以沒有一個參謀人員是不希望後勤部隊人人都是高達的。
如果後勤部隊人人都是高達鐵人,那就真的是指哪兒打哪兒,以魏軍之強,絕對可以橫掃一切敵人。
所以。
你們後勤不要停下來啊!
但是後勤部隊苦哈哈的表示自己是人,絕對是有極限的,要是不想要這個極限,除非大家一起不做人。
所以每次發生戰爭的時候,參謀台一定會和負責後勤運輸的兵部發生爭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