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胡亥 趙高,史上少有
「若非大王寵信趙高,趙高怎會爬到那等位置,有機會謀劃假傳大王遺詔?」
「若非大王不早立儲,還在第三次巡遊天下時將胡亥公子帶在身邊,又怎會給胡亥公子機會?」
李念仍在繼續輸出:「後世可能認為沒有趙高、胡亥公子,也會有成高、韓高,會有公子吾、公子汝……將大秦滅亡的主要原因歸於他們,不合理。」
「但臣認為胡亥公子和趙高當得起大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像趙高這等奸佞、胡亥公子這等昏君,史上少有,除了他們,再想從大秦找出一對來,還真不容易。」
「且他們做出的那些事也是歷史罕見,稍微能少錯一點,大秦也不至於二世而亡。」
李念的意思簡單說,像胡亥和趙高這種禍害,舉世罕見,要是沒真兩人搞出的一系列操作,就算大秦有諸多問題,還真不一定就會完的了。
實在胡亥和趙高不當人,如章邯在前線請求支援時,這兩擬人的傢伙在朝堂清除異己,甚至章邯害怕被趙高和胡亥處置,嚇得主動向項羽約降。
歷史造就人,但人也造就歷史,某些重要的人若是換了,歷史走向還真會不同。
這些人對歷史的影響極大。
胡亥和趙高雖是兩個禍害,但也屬於這類,稍微做點人事,大秦這駕馬車也不至於駛向短短十幾年就滅亡的絕路,少說也能多撐幾年。
要是徹底換了趙高和胡亥,搞不定大秦都不會二世而亡。
李念便是這麼認為的。
「君王對王朝的影響極大,君王賢明,一個王朝往往能夠興盛,而君主昏庸殘暴,一個王朝將會逐漸衰敗,如果王朝已經衰敗,便會加快衰敗的進程。」
「縱觀歷史,王朝覆滅往往和君王昏庸脫不開關係,但像胡亥公子這種幾年內便將自己和大秦都折騰至絕路的,屬於史上少有。」
即使同樣二世而亡的大隋,人廣神少說還撐了十多年,胡亥才撲騰了幾年?
李念覺得把胡亥和趙高換成兩條狗,大秦都能多支棱一陣,至少狗不拖後腿,不會將大秦主動往深淵裡推。
講完自己認為的大秦滅亡的主要幾大原因,李念開始細講大秦滅亡的具體原因。
「主要原因雖是大秦二世而亡的根本,但具體原因才是大秦滅亡的實質體現。」
「秦律太過嚴苛、軍功爵位制的失效,臣便不再贅述,先前已與大王講過;不早立儲、胡亥公子和趙高的問題、六國貴族之患,也已向大王提到。」
「臣現在要講的是滅六國,一統天下後,大王沒認清大秦和六國的局勢,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國策。」
「大王可曾考慮過掌控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需要多少官吏?大秦現在有這麼多官吏去執行秦律,將大王的聲音傳到天下各處?」
「臣在前已言,大王也許想到過,只是不在意,大王自信能掌控整個天下。但大王您不在意,不等於問題和影響已解決!」
「因為大秦官吏不夠,所以大秦無法掌控原來的六國之地,使得六國貴族能安然藏身其中,甚至無需藏身,那些作奸犯科之人也無法及時捕獲懲治,民有冤案上奏,也沒法適時處理。」
「因為合適的官吏不夠,許多地方必須任用一些不合適的人,這便造成當地官吏魚龍混雜,導致各種問題,吏治腐敗、執行秦律時更加嚴苛殘酷。」
「如大秦徵收稅賦,規定每畝地收一斗粟,可在某些地方,徵收稅賦的官吏可能收的是三斗粟。」
「此類種種,民會對當地官吏生恨生怨,但最終,這份怨恨會落到大秦上,因為大秦任用了這些官吏。」
「而對六國之地的掌控不足,只要等到一個時機,包藏禍心的六國貴族便會趁勢反叛。」
「這些都是大秦官吏不足所帶來的影響!」
嬴政沒說話,一旁有多名內侍正拿筆在竹簡上記錄李念之言。
李念接著道:「大秦統一六國後沒設立統一的思想,如大秦有什麼理由滅掉其他六國,一統天下?這個『理』便是思想,簡而言之,大秦何以立?六國何以滅?理不足,如何讓六國之民信服?」
「當然,大王可憑藉強大的秦軍,但秦軍只震懾得了一時,震懾不了一世,除非大王的軍隊能跨時代領先他人,否則在這個終究還得看人比拼的時代,早晚會有人反叛。」
「再是,大王滅六國後,將大量軍隊駐守於邊疆,如使蒙恬率三十萬軍北防匈奴,趙佗率五十萬軍平南越。」
「大王這麼做有利於抵禦外敵,但也會導致一個結果,如此多大軍駐守邊疆,內部軍事力量空虛,若內部生亂,能及時調撥軍隊平叛?」
說到這兒,為加深嬴政的理解,李念問道:「大王可知章邯臨危受命時,所率軍隊從何而來?」
這小子既然這麼問,肯定不是正兒八經的秦軍。
嬴政思維敏捷,很快便想到了答案,他道:「莫非是刑徒?」
李念點頭:「正是!當時陳勝的大軍已到達戲縣,想調發臨近的軍隊已經來不及,於是章邯便提議赦免驪山的刑徒,給他們配發兵器出擊賊寇。」
嬴政沉默,他知道李念所說的歷史上的那個自己為什麼會將大量秦軍設置在邊境,不僅是因為邊疆有敵,還是因他覺得在內部已經沒有敵人,不需要這麼多軍隊駐紮。
「在始皇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分別發生了兩件事,一件為『焚書』,一件為『坑儒』,兩件事在後世被並稱為『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的起因是淳于越在始皇三十四年,大王在咸陽宮設酒宴,眾博士皆為大王賀,但淳于越卻指責恭賀大王的僕射周青臣是奸臣,並向大王進言恢復周時的分封制。」
嬴政這次總算知道了那份竹簡上,李念為什麼要將淳于越的名字也寫於其上,沒想到不是因李念不待見儒家,而是因淳于越在歷史上做過這種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