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百越和匈奴不同
李念並不知道有些人已經在擔憂他的未來,他壓根兒就還沒怎麼想過這個問題,他已經到了章台宮。
進入宮殿,只見殿內還有其他人,都是些老熟人了,王綰、李斯、王翦父子、尉繚、蒙恬兄弟、馮劫父子、趙高等大秦重臣。
看到趙高,李念心裡想到一事,趙高這廝至今還活蹦亂跳的,也不知始皇帝究竟要把他用到什麼時候才會丟掉?總不至於要用到臨死之時吧?
始皇帝也是心大膽大,能讓趙高活這麼久,如果換作他是始皇帝,趙高的墳頭都已經開始長草了,要不人是始皇帝呢,就這份敢用人的膽氣就非他可比。
見李念看向他,趙高沖李念一笑,他對李念的觀感相當好,這位公子平易近人,對他頗為友善,不像扶蘇每次見到他,看他的眼神都仿佛在說「你個佞臣」,讓他很不舒服。
興許在以後能和這位公子結成盟友,共謀一番大事也說不一定……
王綰、王翦、尉繚、李斯等也向李念示意,傳達善意,但各自的目的和想法並不一樣。
王綰、王翦、尉繚純粹是出于欣賞,他們已經做到一個臣子的極點,封無可封,要不是想看大秦還能再走多遠,想見識異邦諸國的軍隊,早就想退隱了。
所以他們在朝堂上幾乎無欲無求,看李念時,比其他人少了許多想法和目的。
尉繚更是在和李念接觸交談過後,認為李念有大才,將改變大秦,乃至於整個世界,帶來一場千古未有的變局。
而對李斯來說,這位李念公子雖頗受陛下器重,但很少參與朝堂上的事,不會威脅到他手中的權力,既然不會威脅到他的權力,那麼便不是敵人,可以友善處之。
嬴政正站在巨大的世界輿圖觀看,聽到殿內動靜,轉身過來,道:「來了?」
未等李念說話,嬴政又道:「剛收到從椒離、陳平他們發來的信,其等已和匈奴建交,匈奴也同意了開邊互市,設城供雙方貿易,還將派人過來留學,你所提議的事幾乎都已達成。」
「只是對派軍事教官一事,頭曼並未答應,倒是其手下有些頭領卻答應了。椒離、陳平等分成了兩隊,一隊正在前往東胡,一隊正在往月氏,他們將要去警告這兩國,匈奴現在由朕的大秦保著!」
說到後一句,嬴政臉上也露出笑容,遣使將一國收為小弟,還令使者傳懾諸國,那種感覺簡直舒爽。
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大秦現在要休養生息,先修內功,處理國內的問題,不然高低讓這些國邦見識一下什麼叫大秦虎狼之師,讓他們對大秦更加尊敬恭順。
這還只是震懾了周邊幾個國家,要能做到威懾異域諸國,成為世界霸主,唯大秦獨尊,又該有多爽?
那才真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言而定他國興衰,一言而決萬邦之運,何等爽哉?
在聽到嬴政話後,李念有些無言,陛下您就是為了告知我這個消息,所以把我找來?
嬴政又道:「首相他們在知道了這個消息後,想知道此法可否行於百越?」
派遣使者回使匈奴這件事,王綰、李斯等自然知道,只是不知道嬴政和李念給使團交代了什麼東西。
今日在得知使團在匈奴取得的外交成果,又從嬴政那聽來李念的種種謀劃後,王綰等人頗感新奇,出使能這麼玩?
要是真做成了,無須費大秦多少兵力,就能將匈奴折騰個半死,使之變成一塊大秦形狀的肥肉,以後大秦要吞下匈奴就簡單多了。
既然匈奴可這般操作,那對南邊和西邊的國,是否也能一樣?當然,以王綰等人的智慧,明白大概是不能,但還是想問一下李念。
李念道:「陛下和諸公之意,我已明白,但很難做到,因其等情勢不同於匈奴。」
「匈奴能出使成功,是因頭曼和匈奴諸位頭領心中對我大秦有恐懼,未戰便已先怯,且他們在匈奴養尊處優日久,只想保住現在的權勢富貴繼續享樂,早已失了進取之心。」
「所以,其等不敢得罪大秦,只要大秦向他們稍微展示勇武,便會畏縮如犬,且大秦提出的各種條件,於其等頗為有利,因而其等才會痛快答應。」
趙高作為一個合適的捧哏,適時問道:「敢問公子,莫非頭曼等就看不出其中弊端?」
李念道:「頭曼能在敗於李牧將軍之後,還能穩坐單于之位至今,其並不蠢傻,就算不能看出所有,也能看出一些,但頭曼會想到一個問題,是先於他,還是先於匈奴?」
「這個問題在頭曼那的答案大概是先於他自己,也即是『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那些頭領也是如此!」
馮劫嘆道:「國主和王公重臣如此,匈奴焉有不衰之理?其等私心如此之盛,還有何公心付於匈奴?」
李念看向馮劫,心道『大佬莫要瞎說,說不準會勾起始皇不好的回憶。因為始皇在一統六國稱帝後,也是將大秦當作自己之物,隨心所欲地使用,才導致了大秦二世而亡,和頭曼也沒多少區別。』
『何況人頭曼還有個好大兒,冒頓可是為頭曼狠狠爭了一大口氣,相反政老闆的兒子沒一個為他爭氣!』
李念繼續道:「百越卻不一樣,其等雖在軍事實力上,未必比得過匈奴,但其等不缺乏膽氣,不會見到我大秦便畏懼,反而大秦若與之開戰,其等定敢於一搏。」
這不是李念的預測,而是有記載的史實,在大秦第一次征伐百越時便遭遇了頑強抵抗,連主將屠睢都在亂軍中被殺死,秦軍不得不停下進攻的步伐,轉為防禦,始皇開始下令開鑿靈渠。
待五年後,靈渠修成,始皇才任命任囂為主將,與趙佗繼續征伐,這一次倒是成功將之變成了大秦的桂林象郡。
但還是有隱患,大秦想要壓得住那,就須得投入大量兵力,幾十萬秦軍給生生束縛在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