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為未來計

  第207章 為未來計

  李念拿出世界地圖還有一目的——再度提醒一些人。

  外間天地如此廣闊,諸位若不願為大秦效力,不願看到編教材影響到你們學派,可以試試往海外發展。

  到了海外之地,那裡不會有人限制你們研究傳播學說,想咋玩就咋玩。

  但如果諸位既不願去海外,又不願配合大秦,刻意讓李某難做……

  既然諸位這般不懂好賴,那李某也只好同諸位講一講「拳腳」了!

  很多人都品讀出了李念的這層意味,心道這位公子也並不是看上去那麼和善。

  酈食其坐下後,又有一儒生站起問道:「敢問公子,此輿圖可為真否?公子又是從何而知此圖?」

  眾人目光落在李念身上,十分關心這兩個問題,這輿圖若為真,必將影響到諸子百家的學說思想。

  因為百家的思想學說本就是諸子從他們所認知到的現實環境思考而得,若現實環境出現變化,學說中的某些內容也需進行調整,以更好同當前的環境適應。

  李念道:「世界如此之大,李某自是不可能全部走過見過,有些為李某道聽途說而來,並不能完全確定為真,但某些可確定。」

  「諸位莫要以為李某方才言『今後的世界,將為諸國爭鋒、諸民族爭鋒!』、『滅國滅族,永世為奴之危!』是在危言聳聽,此處有一國……」

  李念隨即將亞歷山大東征和陽洲(印度)之事與眾人簡要講了遍。

  聽到世界上竟有這麼一支外邦軍隊差點打到華夏,尤其看到那被叫作「亞歷山大」的君王竟然征服了那麼大片土地,眾人均是一驚。

  原來已有外域國邦差點打來,只是被阻住未能成行,他們才未知曉。

  眾人也並未懷疑李念之言,商時婦好的故事,很多人都知曉。

  等聽完李念講說的那種姓制度後,許多人神色更加凝重。

  陽洲人就是被征服後,永世為奴的活生生例子!

  雖然陽洲人也太軟弱可欺了,竟然就這麼順從了那離譜的種姓制度,但這種事絕不能發生在他們子孫後代身上!

  華夏文明向來既重祖先,也重後輩,無祖先便無今日,而無後輩則無未來。

  這或許也是四大古文明中,唯有華夏能一直存續傳承下去的一大原因。

  為了能讓後輩生活得好,華夏許多人能捨棄很多東西,包括他們的生命。

  提問的儒生道:「我等後輩子孫定不可復陽洲之事!」

  此言引得許多人點頭,生生世世為奴,永世難以翻身,那也太恐怖了。

  這名儒生又鄭重地向李念行了一禮:「多謝公子警醒我等,使我等不僅知曉域外亦有其他國邦、其他族群,更使我等知曉與外邦外族爭鋒之殘酷!」

  確實殘酷,光是一想到那種姓制度在華夏被實行,眾人便感到一陣不適。

  華夏不說要去奴役那些外族,但也絕不能被人所奴役。

  華夏必須得變強,必須得一直領先於世界其他民族!

  「吾嘗聞古之聖賢為天下計,慮天下事,而無私心,今公子大義,亦有聖賢之相!」

  李念所做這一切皆非為他自己,而是出於為天下之大義,希望這片土地的人民能一直強大,不為他人所欺所奴。

  儘管做的這些將損害百家一些利益,但其目的是想要更利天下,更利華夏。

  聽到這名中年儒生將自己同古之聖賢相比,李念忙道:「李某豈能同諸位聖賢相比?無有諸位聖賢,便無有今日之李某,李某也不過是僥倖站在眾位先賢肩上。」

  這名儒生和李念問答完後,不少人的心思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一些人原本並不喜歡李念編教材那套,不僅不想加入,甚至還存有反對的想法,但如今開始認真考慮起來。

  大世之下,若不圖變,那不僅是一家學說將衰敗沒落,也將是天下千千萬萬家,千千萬萬人。

  如此,即使不想為大秦做事,為萬民,為天下,也須得參與這場前古未有之變!

  問答仍在繼續,有人問道:「公子方才言可以積分換紙,敢問這『積分』為何物?」

  李念道:「積分是諸位參與編新字、編教材獲得的一種量化的功勞,如規定每人每天按時到宮中參與編新字,可得二十積分,給一個字完成注音可得一積分,給一個字完成注義,可得五積分。」

  「積分可累計,諸位可用積分兌換一些暫時在外間難得之物!」

  眾人一聽便懂了,這「積分」實質就是一種特殊的功勞,而設這積分制度,既是吸引他們參與進來,也是想讓他們更努力幹活,才能得更多積分。

  若不參與,便沒有積分,便不能換到那些在外間沒有之物。

  雖未逼迫,卻是在利誘!

  又一人起身,問道:「敢問公子,若有百家之學未曾被選入教材之中,又當如何?」

  李念看向提問之人,這人來自一個不知名百家學派。

  這又是一關鍵問題,引得許多人投來目光,尤其出自百家中那些較小學派的人。

  那些大的百家學派還好,如墨家、儒家,他們學說中的某些經典肯定會被選入那教材內傳承下去。可小的就未必了,一旦不能入選,他們人又少,學說如何傳承延續?

  儘管在今日,許多人已經明白,大多的百家學說終會沒落,但還是感到不甘。

  李念道:「我知曉你之意,但我不能向諸位保證每一百家的學說都能入選進教材。」

  「不過,我希望諸子百家的學說思想都能保存下去,這也是我諫言陛下建百家學宮之因。」

  「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其中或許有謬誤,有錯漏,或許在以後會被人認為不合時宜,但不可否認它們是華夏文明璀璨輝煌的一頁,值得記錄下來,並保存下去,使後人知道在那段歷史中,有這些偉大的思想,這些奇妙的學說。」

  「你之意當然不僅是保存,更想有人學自家學說,將之一直傳承。但想要做到此事,也要靠你們自己……」

  李念道:「聽聞小說家常會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為何不可將記錄到的街談巷語編成故事,著作成書?為何不可根據街談巷語中的傳聞,主動察訪是否為真?」

  「若發現某些傳聞為假,則可及時告知於民,為民闢謠,如某地出現妖魔、出現鬼怪之談;」

  「若發現傳聞為真,亦可及時稟報或告知於民,使民儘快知曉最新之消息。」

  這聽得許多人若有所思,原本感覺沒啥價值的小說家,要是按這位的說法,地位和實用價值一下就拉了上來。

  而有了實用價值,那麼便會有人前來學,便能得以延續傳承。

  許多百家學派消亡,既是由於君王需要罷黜其餘百家,也有他們自己沒找到該有賽道這一原因。

  像小說家,完全可以搖身一變,變為記者、小說作者、編劇等等。

  當然,以大多數王朝對文化思想控制之嚴格,小說家估計也變不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