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首次參加朝會
雖稱帝大典普天同慶,但日子還得過,總不能天天過大典,不種地不織布,那吃什麼穿什麼?
新的一天開始,李念正在章台宮中參加始皇稱帝後的第一次正式朝會。
如今,大秦朝會也定下了制度,之前嬴政每天召集大臣朝會屬於特殊情況,那時天下剛一統,有太多事務需決斷處理。
老是召人朝會,雖能群策群力,將某些事商議定奪得更周全,可同時也會影響大臣行政幹事的效率。
日日開會,早上開完中午開,中午開完下午開,還干不幹事了?
且天下如今缺乏官吏,有很多事要處理,大秦重臣往往要一個頂幾個用,本就已忙得不行,還讓他們天天來朝會……
遂將朝會進行了劃分:典儀性質的大朝,真正商議政事,決策天下政務的常朝。
大朝主要是彰顯皇帝威儀,接受眾臣朝拜,因規模大,且屬於禮節性的朝會,不好常開,一年只在三個時間舉行:秦國建立之日、始皇稱帝的十二月初一、及皇帝的誕辰。
常朝於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二舉行,召見文武官員奏對天下大事,頒布能影響天下的政令。
當然,若遇緊急事務,無須再遵守這套規矩,皇帝隨時有權召集眾臣議事,決定天下政令。
按這套制度,昨日才該是大朝舉行之日,可由於昨日又是稱帝大典,使得延後到了今天才作為始皇稱帝後第一次大朝。
朝會正式開始,先由公子扶蘇帶領大秦諸公子和宗室向嬴政朝拜,再由王綰領頭帶群臣參拜,其實到此,稱帝大典才算正式結束。
因為昨天是稱帝大典,雖也是皇帝,但實則今日才是嬴政作為大秦皇帝,行使皇帝統御天下之權的首日。
朝拜結束,李念隨其他大臣落座,對他來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大秦朝會,挺新奇,這可是親眼見證、親身參與一個帝國的最高級別會議。
按照定下的大朝規矩,今日本不需要商議政事,該群臣朝拜皇帝,皇帝賜賞、賜宴,和群臣、萬民同樂。
可因稱帝大典耽擱了好幾日,且昨天已慶賀過,遂使今日不僅成了大秦第一個大朝,也成了大秦第一個常朝,而常朝則是要商議政事,決策天下政務。
相較原本的歷史,始皇稱帝改制的時間晚了兩個月,但還是太倉促,許多事準備並不算充分,始皇和大秦眾臣還要對一些未完之事查漏補缺,進行校正。
如此時,以王翦、尉繚為首的兵部要員正在向始皇匯奏對秦軍的改革之法,包括但不限於秦軍的軍制修改,軍功計算修改,現在的兵役制度修改,要劃分多少軍區,須得在每個地方駐防多少軍……
秦的原來兵役制度是強制徵兵制,年齡達到十七歲的青年男子,便會自動成為秦軍預備役。
十七歲時先服「更卒」役,每年一個月,任務就是到本地郡縣修路、築城牆、運輸物資。
二十歲後開始服「正卒」役,為期兩年,第一年在本郡服兵役,參與軍事訓練,一般郡縣地方上的部隊便是此類軍士組成。
第二年則根據個人的能力和兵種,接受國家徵調當一年衛士或戍卒,或在郡縣,也可能會到京都或邊疆。
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僅青壯男子可為兵,若有需要,就算女子和尚未成年的稚子也可為兵。
後世有人說秦時的女子地位高,確實還不錯,但也得看秦時的女子付出了什麼。
男人被征去了戰場,她們是家中主要的勞動力,且有時還得上戰場和男子一般作戰,能不給高一點的地位?
這種模式對要一統天下前的大秦很有利,畢竟全民皆可為兵,軍隊不夠了,隨時能拉起一支,但對整個天下就不再那麼有用,須得進行修改。
大秦已不再是那個七國之一的秦國,須得考慮的也不再是如何征服六國,統一天下,而是要如何治理好天下,且六國各地的情況和昔日的秦國不同,更得多加考慮。
聽完王翦、尉繚等人發言,嬴政看向李念,問道:「李念,你有何看法?」
見嬴政詢問李念,許多大臣的目光都落於其身,尤其如尉繚等對李念極感興趣的人。
尉繚本就想和李念聊一聊,可一直逮不到機會,如今倒可看看此人能說出什麼言論。
李念起身道:「臣以為王尚書、尉侍郎所言甚善,但臣以為可在其中再添加一些事物。」
嬴政道:「說!」
李念又道:「臣以為可將讀書識字也作為一種功傳於軍中,如哪位將領手下兵卒識字更多,可為其記功,如某位兵卒能識更多字,也為其記功。」
其實讓士兵讀書識字在古時也有,並不像現代人潛意識的印象中,古代將軍可能識字,可底層軍官通常跟識字不沾邊,在出土的漢簡中便曾有過記錄。
據李念所知,大秦軍中並不禁止識字,但不禁止不等於會提倡鼓勵,大多數秦卒還是不識字。
聽到李念這話,王翦饒有興趣道:「你之意是鼓勵軍將讓手下兵卒讀書識字?」
其他些大臣也有不同想法,李斯想的是兵卒識什麼字,老老實實聽指揮打仗就好了,識字知理後反不容易聽話。
淳于越臉露欣喜,雖聽蘇胥說這個李念不太待見他們儒家,但其肯諫言讓兵卒識字,這卻符合儒家有教無類思想。
李念點頭道:「正是!」
王翦又故意問道:「若兵卒人人皆識字,那還會聽從將領命令,令行禁止?且兵卒識字懂兵法,其等若也想當將軍,又如何?」
李念答道:「兵卒識字和聽將領命令並不衝突,反而讀書識字後,能更知曉為何而戰,為何要戰,戰有何得,使更不畏生死,更聽從命令爆發出更強的戰鬥力。」
嬴政已經想到李念所說的「啟民智,開教育」,這是也要在兵卒中施行啊。
尉繚問:「可要如何使士卒知曉為何而戰,為何要戰?」
對李念這番話,尉繚有些欣賞,因為李念講的也符合他的思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