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擴土開疆,官紳一體納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還請蘇狀元賜教。記住本站域名

  太子拱手行禮,語氣中滿是敬意。

  歷代王朝覆滅時。

  新一任王朝都會總結上任滅亡的原因,汲取經驗,加以改正。

  但翻來覆去總結的原因,無非是苛政害民、賦稅太重,亦或者是皇帝不修德行降下天災,以至於百姓們民不聊生。

  唯有蘇長歌。

  一針見血的發現了土地兼併這一弊病。

  僅僅只是這份才華。

  就已經足夠令人讚嘆不已。

  但沒想到的是,如此棘手複雜的難題,他竟然還有上中下三種不同之策。

  簡直是妖孽。

  不對!

  這是上蒼派下來救我大晉的能臣!

  「賜教不敢當。』

  「只是臣的一些淺見罷了,是否有用還需陛下和太子殿下權衡。」蘇長歌自謙一句。

  隨後看了眼老皇帝和太子,緩緩說道:「臣先從下策開始。「陛下之前也說了。

  「江山社稷者,天下百姓與山河土地。』

  「佃農之所以出現,乃是田產被地方豪強或官紳兼併,導致無田可耕。』

  「因此,下策便是擴土開疆。

  「山河土地愈多,百姓可耕之田就愈多,且戰爭本身可以令人口減

  少

  土地兼併。

  本質上就是各個階級矛盾

  上層階級人少,但占據的資源太多。

  沒辦法,百姓們活不下去,只能放下鋤頭鬥爭,將一部分上層階級清洗掉。

  而對外輸出戰爭,無疑是轉移矛盾的一種方法,既可以消耗人口,又能夠擴充總體資源,見國內的矛盾轉嫁到外面。

  只不過。

  階級矛盾永遠不會消失。

  暫且不談戰爭勝負、國力因戰爭損耗等。

  就算把全部土地都給占據了,

  等人口達到極限閾值,階級矛盾還是會爆發,所以這才被蘇長歌定為下策。

  而此時,伴隨他的聲音響起。

  老皇帝卻是搖了搖頭。

  「大晉之北,跨過燕雲十六州,便是廣袤的大草原,何來耕種之地

  ?

  老皇帝說完。

  太子跟著點了點頭。

  如果北方之地適宜耕種的話,不用大晉,上幾代王朝早就占領了。聞言,蘇長歌卻是搖了搖頭。

  「回稟陛下,臣以為。

  「這世上土地,沒有一寸是無用的。」

  「譬如東海,百姓可以靠捕魚為生,南方山林眾多,捕獵亦能為生。』

  「而西北之地,雖然是廣袤草原,但亦可以為我大晉牧馬放羊,而且草原地下還有礦產,只需將丟失田產的百姓外遷與北方,使其有所勞,能養活自身,便足矣,

  蘇長歌開口

  一塊土地的價值不取決於它是否能耕種。

  或者換句話來說。

  土地的價值屬性由人來定義。

  耕種只是其中一種。

  無論是建房子,還是做其他用途,只要它是你的,它遲早都能被賦予價值。

  關鍵在於,擁有。

  此時,聽到蘇長歌的這番話。

  老皇帝和太子思路一下子被打通。

  確實,他們之前的想法太過於保守,只想著西北那邊的地能否用來耕種。

  但其實這都根本不重要。

  如何讓佃農勞作果腹,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草原不能為大晉帶來明面上的收益,但只要他能容納養活佃農就夠了。

  想到這裡,

  老皇帝和太子心頭瞬間火熱。

  本來他們最大的願望。

  僅僅只是收復燕雲十六州,完成先祖夙願,恢復完整的大晉版圖。但現在來看,原本形同雞肋的草原。

  此刻莫名變得香氣誘人起來。

  不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非同小可,需要從長計議。

  隨即,太子開口問道。

  「中策為何?『

  聽到聲音,蘇長歌繼續講道:「中策同樣為緩解之策,但卻要麻煩許多。

  「佃農反抗的源頭,在於吃不飽飯。」

  「正因如此。

  「只要找些事讓佃農來做,使其勞有所得,二餐飽腹,衣能蔽體即可。』

  蘇長歌出聲說道。

  其實就是改變佃農的價值屬性,將他從田地上變成手工業或服務業者。

  簡而言之。

  內部消化多餘人口。

  給佃農提供工作崗位,就業機會。

  沒有田產。

  替人種地又吃不飽飯。

  那就讓這群人進工坊,或者是做小廝、跑腿等,使他們不靠種地也能養活自身。

  不過,中策最難的地方就在於。

  這個時代沒有工業。

  能夠吸納佃農的行業太少,跟佃農人數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蘇長歌正是知道這點,所以才故意提出來,為的就是讓老皇帝去推動手工業,提高士農工商中工者的待遇。

  而此時,聽到這番話。

  老皇帝眉頭微蹙

  如蘇長歌所預想的那樣,開口問道:「佃農之數,遠超工者。』「朕何以尋如此多事讓佃農來做?』

  換而言之。

  我上那創造那麼多就業崗位。

  聞言,蘇長歌微微一笑,

  他就在這等著。

  「男以耕田為生,女以織布為生。」

  「敢問陛下,在這皇都之內,可有幾人靠耕田、織布為生?」

  「臣以為,應當放寬對商業的管控,鼓勵百姓經商,嚴厲打擊囤貨居奇、壟斷等商人,但對正常商人放寬,同時向商人徵收商稅,以此來充盈國庫。

  「並且制定律法。

  「保障商人和工人的權益。

  「擬定工人最低酬勞,僅比種地收益低些許即可。

  「而商人只要依法經商,朝廷不究。』

  「此外,可在六部之外增設商部,管制天下商品買賣的定價、秩序等事宜。

  蘇長歌開口,侃侃而談。

  工人的酬勞為何要比農戶低,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人種田。農民也不是傻子。

  若是耕地賺的錢少,誰願意耕地?

  但現實是,如果不想辦法提高耕地的產量,就必須保證耕地的面積。

  否則糧食不夠吃。

  那才是問題。

  當然,現在還不用擔心這點。

  大晉的土地,遠可以承載更多的人口,只需要巧妙的資源再分配就行。

  也就是從握有九成資源的那一成人手裡,把資源向下傾斜,讓資源流向中間和底層的階級,使他們能夠勉強溫飽。

  此時,伴隨蘇長歌的聲音落下。

  老皇帝和太子若有所思。

  但與下策的簡單粗暴不同,中策確實需要花很多心思去想。

  而且操作起來也很麻煩。

  不過勝在安穩,戰爭會動搖國本,但放寬商業卻不會。

  心念至此。

  兩人深深的望了眼蘇長歌。

  什麼叫治世之能臣。

  這就是!

  三言兩語就敲定了兩條安國之策

  老皇帝和太子有種預感。

  僅僅只是按蘇長歌這兩條去做,大晉江山就起碼能多延續數百上千年。

  跟前朝相比,國祚綿長,興盛無比!

  兩父子心中如此想著。

  不由期待起上策來了。

  下策和中策都如此令人讚嘆,那上策豈不是更為了得?

  「上策是何?還請蘇先生賜教。」

  太子開口。

  此時與之前相比。

  太子對蘇長歌的語氣更為尊敬,甚至直接將他稱為先生。

  不過在他心裡,

  蘇長歌確實擔得起這個稱呼。

  畢竟與其他攫取權力臣子不同。

  他這兩策,實實在在的是站在皇權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此時,隨著太子的聲音響起。

  蘇長歌緩緩開口。

  「上策有三,其一攤丁入畝,將丁稅折合進田稅當中。」

  「佃農無田,自耕農的田產只有區區幾畝,而地主卻有將近成百上千畝,若按人頭收稅,三者財富不同稅賦卻相同。」

  「若是折合到田地當中。

  「不僅能減少佃農、自耕農的負擔,還能減緩自耕農其變成佃農的速度。』

  「並且從地主手中收到更多賦稅。

  蘇長歌沒提他曾把此策獻給太子的事。

  畢竟他也不知道太子有沒有跟老皇帝說過此策,萬一沒說過,就等於坑了太子。

  而此時。

  伴隨聲音響起。

  老皇帝沉吟一番後點了點頭。

  按蘇長歌所言,攤丁入畝確實是減輕自耕農負擔的好政策,變相等於將自耕農承受的丁稅,轉嫁到地主身上。

  朝廷收上來的稅賦沒變化。

  但卻保護了自耕農,

  不過也有個問題,地主的利益被侵犯,肯定會有人出來鬧事。這項政策推行下去的阻力不小。

  但為了大晉江山社稷,老皇帝有些躍躍欲試,但一時半會無法下定決心。

  而太子這邊,心裡則鬆了口氣。

  他此前之所以不提,

  怕的就是父皇為了社稷安穩給否掉。

  可現在國運一事出來,父皇的性子有所改變,再加上土地兼併之害。

  太子相信。

  此事商榷過後,父皇應該會同意推行。

  正想著。

  蘇長歌繼續開口說道。

  「上策其二,官紳一體納糧。」

  「讀書人考取舉人功名後,可以免除田地賦稅,此乃一大弊病。」「王朝開國之時,舉人功名者少許,其占有的田產也不多,但隨著土地兼併,舉人、官員手中的田產越來越多,而且人數也遠勝從前。」「長此以往,富者恆富。

  「自耕農的田產必然會被他們以各種手段買下,而他們又不用承擔賦稅。」

  「故而臣以為。』

  「必須廢除官紳的免稅特權。』

  「這樣一來,既能充盈國庫,又可以抑制土地兼併,一舉兩得!」蘇長歌開口,斬釘截鐵的說道。

  其實他此前也在猶豫,要不要把這項政策給說出來,但還是說了。確實,這項政策會損害讀書人的利益。

  但跟佃農和自耕農相比。

  舉人和官員只是多納稅而已,可佃農和自耕農卻可以減少很多負擔。

  而且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官紳們越有錢,就越會大肆購買土地,過程中就算沒有強占、欺壓,那對資源分配也不利。

  更何況。

  不強占不欺壓的能有幾個?

  當然,蘇長歌也知道。

  一體納糧推行,官紳們肯定會鬧事,而且動靜要比攤丁入畝還要大的多。

  畢竟官紳們可是掌握了輿論和權柄。

  正因如此,

  他才將決定權交給老皇帝

  若對方下定決心要做,有軍隊的支持威懾,官紳們頂多是嗶嗶幾句。

  不過老皇帝和自己的名聲也別想好了。

  可沒辦法。

  資源就這麼多,蛋糕就這麼大。

  不管是下策擴土開疆,還是中策的內部消化,手段都很溫和。沒對既得利益的中上階級下手。

  所以那只是治標不治本。

  而歸根結底。

  還是中上層階級占的資源太多。

  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

  等於利用朝廷和軍隊,強行從他們手中割了塊蛋糕給底層。

  如此必然會引來中上層階級的不滿。

  可資源的再分配,是緩和階級矛盾的必要手段,這點是基礎、

  若中上階級不願割這一小塊蛋糕,那就等著將來被成千上萬的庶民給踩死,強行洗牌重來,然後再重新分配這塊蛋糕。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絕不只是空話。

  而此時。

  聽完官紳一體納糧。

  老皇帝沉默了,

  不是因為這項政策不夠好

  恰恰相反。

  這項政策太好了!

  若真如此做,國庫短短兩三年內就會充盈,大晉興盛在望!

  然而,這項政策一旦公布,天下的讀書人恐怕都會抨擊朝廷,稍有不慎就會激起民變,而且他這輩子名聲也全毀了。

  心念至此。

  老皇帝不由躊躇起來。

  沉吟良久後,出聲問道:「蘇卿家,與朕說說上策的最後一策吧。

  他這並不是想要放棄官紳一體納糧。

  而是如此大事,必須要權衡利弊,不能腦子一熱就拍板定下來。聞言,蘇長歌點了點頭。

  然後開口說道:「上策其三,廢除徭役,改為按勞支付銀錢。』徭役,即是朝廷白嫖百姓。

  不需要支付工錢,強行徵調底層人民從事各種勞務活動。

  比如說修建城牆、押送公糧、開通運河等等,幾乎每過幾年就要輪值一次,選到修城牆或者戍守縣府之類的還好。

  怕就怕開通運河或者押送公糧。

  前者要出力,出意外或累死的不在少數,朝廷基本上不會給撫恤銀

  後者就怕有官吏刻意為難。

  一旦公糧有缺,需要徭役自己補上,否則就是充軍流放。

  「徭役殘害百姓,自耕農在服役期間要麼被官吏刁難,要麼受傷出意外,碰到這類事往往只能倒賣田產,淪為佃農。

  「佃農則更慘,不僅自己要服徭役,而且還要代地主服徭役。』「觀歷朝歷代叛亂之起因。

  「無不是佃農太多,朝廷又不體恤民力,濫用徭役,以至於百姓造反。

  蘇長歌開口,語氣變得凝肅起來。

  廢除徭役勢在必行。

  徭役本身就是上層階級壓榨下層勞動成果的手段,所謂的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本質上而言。

  就是緩解階級矛盾衝突。

  一個王朝越到後期。

  隨著吏治腐朽,土地兼併嚴重,官員借徭役之名殘害百姓只會變多。

  廢除徭役不能根除階級矛盾,

  但卻能延緩爆發的時間。

  此時,老皇帝聽完上策這第三條政策。

  臉色微微一變,

  朝廷一年徵召的徭役數量約有六十萬,碰上修壩通渠之類的只會更多。

  一旦改為朝廷支付他們工錢。

  開銷不下千萬白銀。

  現在國庫空虛,一年徒增千萬兩白銀,錢從哪裡來?

  換而言之,若是廢除徭役,就必須實現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否則國庫根本承受不住如此龐大的開銷。

  當然,所帶來的收益也很客觀。

  完全按上策來執行。

  一旦推行成功,土地兼併將被抑制,大晉將無比的繁榮興盛!但他,卻要承受長久之罵名。

  心念至此。

  老皇帝有些不知該如何是好。

  隨即。

  他目光看向蘇長歌。

  上中下三策。

  下策簡單粗暴直接,中策要花心思,上策成效快卻阻力頗多。但毋庸置疑,此三策皆為良策。

  沒想到。

  寡人到了這個年紀。

  竟然能碰到如此治世之能臣!

  可喜,但亦可嘆。

  若是再早個三十年。

  不,只要早二十年得蘇長歌。

  那大晉必將在寡人手上登峰造極,遠超歷朝歷代之盛世!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