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第二輪經濟危機
在西班牙這邊小學義務教育進行的火熱的同時,巴爾幹半島之上,戰爭的硝煙已經瀰漫整個半島,覆蓋了這片土地生存的所有民族。
對於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混亂和衰弱,俄國政府秉持著幸災樂禍的態度。甚至俄國還在外交方面大力支持奧斯曼帝國的幾個附屬國,包括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以及門第內哥羅等國家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上一次俄土戰爭,也就是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各國關於巴爾幹半島局勢所簽訂的合約。
其中有這麼一條,各國要求奧斯曼帝國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地區實行部分改革,包括給予這兩個地區民眾宗教自由的權力,降低這兩個地區的稅收並且進行稅制改革等等。
當時的奧斯曼政府對此表達了贊同,並且表示願意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實行相關的改革。
但好景不長。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之後,奧斯曼帝國的改革不僅沒有任何動向,反而還愈加殘暴的鎮壓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的起義和叛亂。
這不僅加劇了巴爾幹半島各民族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仇恨,同樣也讓以俄國為首的歐洲列強有機會參與到巴爾幹半島的局勢當中。
在俄國的大力支持和號召之下,巴爾幹半島的諸多國家和民族聯合了起來,紛紛表達對奧斯曼帝國的不滿,並且加入武裝叛亂當中。
目前的巴爾幹半島除了希臘王國之外,剩下的所有國家都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任何一個附屬國對奧斯曼帝國來說都形成不了威脅,但要是所有的附屬國聯合起來,有著俄國人在背後給予支持的話,對奧斯曼帝國來說就已經是相當大的威脅了。
在七月初,奧斯曼帝國和巴爾幹民族之間的武裝叛亂就已經開始進入對峙階段。
奧斯曼帝國擁有來自英國和奧匈帝國的先進的武器裝備,叛亂民族這邊的武器裝備也絲毫不差,紛紛來自俄國的提供。
奧斯曼帝國對於這些巴爾幹民族之間的叛亂可沒有絲毫容忍,對於這些叛亂分子更是只有一個處理方式,那就是動用軍事力量殘酷的鎮壓。
僅僅在七月一個月的時間裡,奧斯曼帝國就多次調動軍隊武裝鎮壓巴爾幹民族的叛亂,共計消滅的叛亂隊伍人數高達數百人,更有上千人受到了波及,面臨漫長的牢獄之災。
雖然奧斯曼帝國比較腐朽,但奧斯曼帝國的背後,站著奧匈帝國和大英帝國兩大歐洲傳統列強,在武器裝備方面保持著大幅度的領先。
哪怕巴爾幹民族積極踴躍的參與反抗奧斯曼帝國殘暴統治的叛亂和武裝起義當中,仍然不能對奧斯曼帝國造成太大的威脅。
只要俄國這個列強不親自下場,目前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對奧斯曼帝國來說就是能接受的。
這也是包括奧匈帝國和英國等列強都在關心的問題,那就是俄國人是否會親自下場?參與這場已經引起整個歐洲關注的衝突當中呢?
參與與否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對於沙皇俄國來說,這個問題其實早就有了答案。
俄國和歐洲列強之間有著兩大矛盾存在,分別是和奧匈帝國關於巴爾幹半島之間的矛盾以及和英國關於中亞東亞之間的矛盾。
而這兩大矛盾又關乎到俄國的另一大缺點,那就是俄國雖然國土龐大,但缺少天然不凍港。
俄國目前主要的三個出海口分別面對著波羅的海,黑海和日本海。
日本海位於遠東,對俄國在歐洲的布局起不到任何幫助。在這樣的情況下,俄國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這兩個出海口都面臨著被敵人封鎖的危機。俄國想要從波羅的海前往大西洋,就必須得經過丹麥控制的海峽,並且路過英國控制的北海海域。
要是想從黑海進入印度洋或者地中海,也得經過奧斯曼帝國控制下的君士坦丁堡海峽。
想要解決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問題是不可能的,畢竟波羅的海的鄰國眾多,還有著德國這樣貴為歐洲五大傳統列強之一的強國。
就算控制了波羅的海也沒用,波羅的海再往西就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英國海軍仍然能夠封鎖波羅的海。
在這樣的情況下,相對孱弱的奧斯曼帝國就成了沙皇俄國拓展出海口的唯一選擇,也是俄土戰爭爆發多次的原因。
對於亞歷山大二世來說,這是絕不可放過的大好良機,也是俄國徹底將手伸進巴爾幹半島,謀求控制君士坦丁堡海峽的最好機會。
說起亞歷山大二世,他所推動的廢除農奴改革對俄國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但與此同時,他的改革並不徹底,俄國本質上仍然是那個腐朽的帝國,只不過被續命了短暫的時間。
將整個沙俄帝國比作一座蓄水即將達到可承受能力極限的大壩。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就是讓大壩的高度又加高了幾米,讓大壩蓄滿水的時間推遲了那麼幾十年。
但大壩始終還是要蓄滿水的,當水被蓄滿的那一刻,也就是腐朽的沙俄帝國分崩離析的時刻。
目前從奧斯曼帝國和沙皇俄國雙方的兵力以及武器裝備的組成來看,沙皇俄國是具備絕對的優勢的。
作為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俄國的常備步兵數量達到了恐怖的72萬人,並且擁有接近3000門火炮,組成16個軍分布在俄國廣袤的領土當中。
而奧斯曼帝國這邊,雖然經過一些改革,但整個帝國擁有的兵力只有40萬出頭。相較於擁有超過3000門火炮的沙皇俄國來說,奧斯曼帝國的火炮數量只有800門左右,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較為落後的火炮。
不過考慮到英國的援助正在源源不斷抵達的原因,實際上奧斯曼帝國軍隊和俄國軍隊之間的武器裝備差距會越來越小。
俄國的72萬軍隊分散著俄國廣袤的地區,能夠動用在巴爾幹地區的軍隊數量並不多。
而奧斯曼帝國也差不了多少。雖然號稱擁有40萬軍隊,但巴爾幹半島部署的軍隊只有28萬左右,剩下的接近13萬軍隊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之間隔了一個君士坦丁堡海峽。
隨著時間來到1876年的9月,塞爾維亞和門第內哥羅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戰爭變得越來越焦灼。
是的,就是戰爭。以附屬國為存在的塞維亞和門第內哥羅,已經在幾個月前宣布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宣戰理由為收復被奧斯曼帝國非法占領的法理土地。
眼看著巴爾幹半島的火焰越來越猛烈,奧匈帝國和英國只能呼籲雙方保持理智,同時儘可能支援奧斯曼帝國,確保奧斯曼帝國在這場戰爭中具備優勢。
僅僅在9月一個月的時間裡,英國就向奧斯曼帝國運輸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糧食物資,奧斯曼帝國也憑藉著這些武器裝備和塞爾維亞以及門第內哥羅打的有來有回,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下還能占據上風。
英國的這些寶貴援助對奧斯曼帝國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一般。因為早在去年年底,奧斯曼帝國就因小亞細亞半島發生大饑荒的原因,導致帝國財政崩潰,甚至無力維持現有的軍隊。
奧匈帝國這邊,在巴爾幹半島戰爭打的異常熱鬧的時候,奧匈帝國已經在考慮俄國介入戰爭之後的處理辦法了。
從目前掌握的現有信息來看,俄國人很難不介入這場戰爭,除非英國直接宣布幫助奧斯曼帝國平叛。
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足夠的利益,否則英國人不可能主動的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
就算英國人真的願意加入到這場戰爭,這對奧匈帝國來說是一件好事嗎?恐怕未必。
有著英國的親自下場,奧斯曼帝國肯定能夠很快結束平叛,並且還不用擔心俄國人的危險。
但之後的奧斯曼帝國肯定會被英國人滲透,奧匈帝國方面想要再滲透巴爾幹地區,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導致目前的奧匈帝國處於比較模糊的態度。如果非要說的話,奧匈帝國的態度更像是希望參與巴爾幹半島局勢的俄國和英國全部消失,這片土地只留下奧匈帝國一個列強才好。
奧匈帝國罕見的在巴爾幹半島局勢方面保持了中立,耐心的等待英國和俄國新一輪的外交鬥爭。
同時,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又命令奧匈帝國的軍隊隨時待命,確保奧匈帝國可以在任何時刻介入到巴爾幹的戰爭當中。
雖然奧匈帝國並不打算干涉這場戰爭,但本著見者有份的原則,不管是誰獲得了這場鬥爭的最終勝利,都要保證奧匈帝國能在其中吃到一口肉才行。
如果俄國打敗了奧斯曼帝國,那麼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就會選擇和英國人聯合,甚至不惜用戰爭威脅來逼迫俄國人退讓,將巴爾幹半島三分,而不是全部任由俄國人吞併。
如果奧斯曼帝國打敗了俄國,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不僅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可以維持原狀,也能進一步挫敗沙俄帝國的野心。
但這個想法的可能性遠比第一個想法更低。雖然奧斯曼帝國和沙皇俄國都是衰弱的帝國,但奧斯曼帝國明顯已經行將就木,沙皇俄國雖然苟延殘喘,但瘦死的駱駝終究比馬大。
自普法戰爭結束之後,巴爾幹半島的戰爭可能是歐洲近段時間來最熱鬧的新聞了。
也正因為如此,巴爾幹半島不僅吸引了三大列強的關注,同樣還吸引了大量的報社媒體以及關注此方面新聞的歐洲人。
西班牙在這段時間也沒閒著。一方面大力推動小學義務教育的推廣,在加泰隆尼亞和馬德里兩個地區做好試點工作。
另一方面則暗中聯繫奧斯曼帝國和俄國,為西班牙的武器裝備尋找出口的機會。
除了武器裝備之外,包括糧食在內的其他戰略物資也可以出售。西班牙近幾年的環境是比較穩定的,糧食產量也在節節攀升,拿出一部分糧食用來出口還是沒問題的。
眼看著巴爾幹半島俄國和奧斯曼帝國一時半會打不起來,卡洛也逐漸開始關注其他的事情,特別是對經濟危機的應對方面。
正如同年初的內閣會議上所說,經過政府和財政部門的預估,今年是有很大概率引發第二輪經濟危機的。
事實也果然如此。在2月到3月期間,英國的經濟迎來了新一輪波動,這場波動也促使第二輪經濟危機的爆發。
好在西班牙對此早有應對,經濟危機的波動並沒有造成太過嚴重的影響。
當然,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目前的歐洲仍然在經歷經濟危機的原因。
第一輪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只能說減弱了,但經濟危機本身並未結束。截止到1876年年初,還是有很多的歐洲國家經濟一塌糊塗,工業生產遭受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二輪經濟危機雖然影響到了很多國家,但相較於第一輪經濟危機來說已經並不致命了。
那些無法扛住經濟危機的企業早就在第一輪經濟危機中就已經破產,剩下的能夠堅挺的企業大多都有著政府的幫助,扛過第二輪經濟危機自然也沒什麼問題。
如果說第一輪經濟危機受到影響最為嚴重的是德國,美國和奧匈帝國的話,那麼第二輪經濟危機受到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英國和法國了。
英法靠著大量殖民地在第一輪經濟危機中堅持了更長的時間,經濟危機對工業和經濟造成的影響也遠沒有其他國家那麼嚴重。
但在第二輪經濟危機開始之後,英法縱使能靠著殖民地吸血,也明顯無法再堅持下去。
不過好在第一輪經濟危機已經破產了許多根基並不牢固的企業,第二輪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實在有限,對英法這種經濟和工業相當龐大的國家來說更是不值一提。
在第一輪經濟危機中,德國和美國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時間段,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工廠停工,有接近一半的工人面臨失業的危機。
而在第二輪的經濟危機中,英國所有停工的工廠加起來也只有總工廠的五分之一不到,這還是兩輪經濟危機迭加造成的影響。
當然,對於大英帝國來說,第二輪經濟危機造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如果沒有第二輪經濟危機的話,大英帝國支援奧斯曼帝國的力度都能大很多。但現在,英國因為國內的工業和經濟也遭受波及的原因,支援奧斯曼帝國的力度並不大,也壓根沒有動用軍隊干涉這場戰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