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 有錢了不知該怎麼花

  大寧有北蠻這個永遠無法消除的大敵,這就註定了要時常面臨隱患。💙☹ ❻➈𝓢H𝐮χ.𝒸ᗝ𝕞 ☯🐺

  只是可惜大梁距離太遠,無法與蠻族聯繫到,否則兩方聯合,同時進攻大寧,必能成事……

  不過話說回來,大寧皇帝可真是夠雞賊的,竟然隱瞞行程前去北方。

  必然是情勢嚴重,否則一國之君豈會親至?

  鎮邊軍已經成立。

  是以他原來的玄甲軍為基礎組建而成,戰力卓越,絕非以前可比。

  他並不著急,而是在等著情報。

  戰爭不能輕易開啟,大梁還未真正從之前的戰敗中走出,準備還不充足。

  朱鎮很清楚。

  要麼不打,要打就要一鼓作氣贏得勝利,對他們來說,機會只有一次。

  否則把士氣都折騰光了。

  他在耐心的等待。

  什麼時候,邊境北部敵軍開始調動了,那麼就是大寧遇到的問題嚴重了。

  最好,大寧皇帝死在北夷!

  朱鎮不無惡意的想著。

  不過未雨綢繆也未嘗不可,他這次親來邊境,一是組建成立鎮邊軍,二是為出兵做準備。

  只要確定了大寧遭受到蠻族攻戰,他就不會有任何猶豫。

  他的父皇梁武帝,已經給了他職權。

  同時,魏國那邊也會立即響應出兵,這樣的話,五年之期就會提前了……

  國內國外,都在緊密關注著。

  在過了深秋,第一場雪到來之際。

  關寧終於回來了!

  還未出南蠻之地,他便收到內閣送來的緊急情報。

  不過也不著急。

  因為根本就沒發生什麼。

  朝堂有些不穩,大臣們有些浮躁,這也很正常。

  畢竟他離開京城這麼久。

  至於梁國那邊的動向?

  關寧也不在乎。

  首先可以確定梁國不會輕易開啟戰端,他們必須要保證有準確的消息才行。

  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這是梁國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因為他們已經經不起失敗。

  再來一次,不用別人進攻,梁國自己就崩潰了。

  那麼他們就要確定,蠻族大軍正進攻大寧,或者北征失敗,需要更多兵力的投入。

  大寧無法同時雙線作戰。

  這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他是得勝而歸,還取得了大捷。

  鎮北軍除去白紹元率領的三萬,其餘全部調回。

  也沒什麼影響,原本邊境就有五萬駐軍。

  折損的兵力也能很快補充。

  因為有足夠的戰馬。

  梁國若是在年初,他剛出發時開戰或許能占到便宜,現在不行了。

  已經喪失了最佳進攻時機。

  不必理會。

  若要進攻,開打便是,還真當怕他不成……

  至於他們所考慮的蠻族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關寧毫不在意。

  回國後,並未立即回上京,還去遼州蠻族自治區看了一趟。

  自治區跟他初春來時,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很多氈房都變成了正常的房屋。

  這也是農耕最基本的定居生活。

  在地方官府的幫助下,建立起了家園。

  自治區內,第一個私塾成立,並已在正常授課。

  生員沒有條件。

  不論年齡大小,不論男女老幼,只要你想學習,都可以來學習,而且是免費的。

  私塾的老師,都是以前的老童生。

  因為新學推廣他們失業了,來這裡也算是再就業,只是教這些蠻族人可比教啟蒙幼童難多了。

  在其周邊劃分的地域,已有大片荒野開墾出來,明年開春就能耕種。

  這些都是在地方官府派專人指導的情況下完成。

  關寧詳細了解過。

  這幫人幹活積極性很高,效率也很高。

  外人都說蠻族人好戰勇猛,卻忽略了他們其他優良品質,比如踏實肯干。

  繁重的農活在他們看來比之放牧要輕鬆的多,很多蠻族女人就能把活全包了。

  在統一指導下,他們學的很快。

  這讓關寧很滿意。

  大寧北方幾個州有大片的土地,因為人口短缺,無人開墾而荒蕪,蠻族人搬遷過來,就能把這些地開發出來。

  產出糧食他們也會上繳地方官府,比例遠高於正常稅收。

  而蠻族人還對你感恩戴德,這是多麼好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邊百姓與在自治區生活的蠻人又增加了溝通。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這也讓關寧確定了自己走的路線是沒有錯的。

  民族融合,才是王道。

  反正回來的也晚了,也就不著急了,索性把該辦的事情辦完。

  關寧沒有回京。

  他才開始了當初所說的巡視北方。

  振興北方是他很早就有的計劃,關外一直都是貧窮之地。

  曾有蠻族侵襲,人口遷移導致人口短缺嚴重。

  而且北方天然在地理上就比南方要乾旱,也影響到莊稼收成問題。

  關寧沒有空閒全部巡視。

  他便在雲州鎮北王府,把幾個州的州牧主官找來。

  目的就一個,那就是提問題。

  有什麼要求,有什麼問題說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

  關寧之所以敢放出豪言,就是因為他有錢了!

  這次北征,收穫頗豐。

  別的不說,光白紹元搶掠的阿速特王庭,就不知帶回多少黃金。

  具體數額還未統計出來。

  因為各種形狀的都有,不是像大寧那樣有斤稱的錠子。

  總之是很多。

  有錢了就要花出去。

  怎麼花是個問題。

  各州主官提及的問題多種多樣,歸根結底不過兩字,水利!

  這是北方的實際情況。

  很多耕地都受水資源短缺的限制而難以有好的收成,甚至顆粒無收!

  發展農業肯定是沒錯的。

  農耕是一切的基礎。

  眾多官員都認為以工代賑是個不錯的法子。

  既讓百姓有了額外收入,又把工程做了出來。

  一項惠民水利工程可是能造福幾代人。

  沒問題!

  關寧大手一揮,直接允諾。

  給你們時間合計,拿出具體實施方案和預算上報朝廷,由朝廷撥款來辦。

  別說,有幾位官員還提前有準備,早就做好了,直接交給了關寧。

  自從以工代賑這個法子提出,並取得成功,地方上都想盡辦法的爭取。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政績,在位能做出一項工程,可能就青史留名。

  關寧知道,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其中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