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猶抱琵琶半遮面,又聞鼓聲喚戰神!

  錚錚……嗡……

  三兩聲弦音,終於掩蓋住了漸漸低沉的《廣陵散》,從左首第九位,一位女子的位置上,彌散開來,漸漸打動人心。Google搜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很快就有人認出,這是琵琶!

  琵琶並沒有失傳,所以音調一起,就很容易被辨認出來。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一首《琵琶行》,讓這種樂器與他的絕美長詩一起,流傳千古。

  然而只有張凡知道,現在彈奏琵琶的,正是那個沒留下名字,卻因為白居易《琵琶行》而廣為人知的那個女樂師。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寥寥數筆,白居易便將這位女樂師的高超技藝,描繪得令人信服。

  那麼現在,因為張凡,因為神奇的穿梭系統,後世十四億華夏人,乃至全世界數十億人,能夠聽到來自一千多年前的聲音。

  這聲音曾經讓「滿座重聞皆掩泣」,曾經讓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

  當然,也能夠打動今人!

  一時間,竟是人人陶醉其中。

  不論是音樂專業人士,音樂愛好者,或是五音不全的吃瓜群眾,都被這美妙的音律所感染,豎起耳朵聆聽,露出喜樂哀愁等諸般情感,與悠揚的曲調隱隱相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本以為只是詩中誇張的記載,但如今親耳聽到,才知道白居易當年的震撼,絕非虛妄。

  到這時,那個手抱琵琶的女子,才緩緩轉過身來,卻還是被琵琶的尾巴擋住了半邊容顏,教人只能驚艷一瞥,看不真切。

  只覺得,這女子仿佛將東方女子的古典美表現到了極致,若非有琴音蕩滌心靈,甚至會生發出許多異樣的心思。

  好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

  這必定是張凡的設計!

  太會了!太懂了!

  這個張凡!總能將華夏最優美的傳統文化,用最具視覺衝擊力的方式表現出來!

  這次,除了視覺之外,他竟然連聽覺也開始全面侵占!

  咚咚咚!咚咚咚!

  一連串急促的鼓聲,似乎突兀地插入進來,打亂了琵琶的聲音,似乎是有千軍萬馬蠻橫地衝鋒起來,將密集的鼓點,打在每個人心頭。

  戰鼓聲激盪!

  所有人一下子就從小家碧玉的琵琶女溫柔鄉里,來到了金戈鐵馬的殺伐戰場!

  擂鼓的是個彪形大漢,鬚髮皆張,雙手的鼓槌仿佛無章法地瘋狂落下,但卻硬是把牛皮大鼓敲得慷慨激昂,自有一股一往無前的決絕氣勢!

  世界,從未和平。

  華夏,也飽經戰亂!

  當殺戮成性的野蠻人,憑藉堅船利炮到處擄掠的時候,琴聲不能喚醒他們的心靈,琵琶也不能溫柔他們的目光。

  佛門慈悲,亦有怒目金剛!

  這時候,就需要有人擂起戰鼓,衝鋒在前!

  只可惜,現在這一期節目,並非《典籍華夏》。主持節目的也並不是張凡本人。

  否則,相信憑藉張凡對於特效的掌控,必定能在這個時候,讓人們看到華夏五千年發生的無數精彩的戰爭場面。

  伴隨著震天的擂鼓聲!

  孫武!

  白起!

  項羽!

  韓信!

  霍去病!

  衛青!

  關羽!

  李靖!

  岳飛!

  ……

  人們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他們或許來自各種影視劇,或者只是憑空想像的那個威武雄壯的身影。

  然而人們也同時驚訝地發現,當想起這些名字的時候,只要是《典籍華夏》里曾經出現過的,那麼這形象就會格外清晰,而且無可替代!

  韓信!項羽!關羽!

  尤其是……作為《典籍華夏》第一期主題人物的,武聖岳飛!

  千年輪迴,對話風波亭中的名將岳飛!

  多少人正是因為那次入了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第一期追到第九期,又翹首期盼第十期的到來,卻意外地被插入了一期特別節目,看到了至聖先師返場,見到了歷代神農辛勤,沉醉於千古第一文人的詞調,又被三聖同框所深深震撼……

  現在,這震天的鼓聲,顯然將《星火》又推向一個新的,更大的高潮!

  至此,巨大的編鐘架下,還沒轉過身來的,只剩下最後三人。

  鼓聲未絕,有兩人已經翩然轉身。

  一男,一女。

  男的吹笛,這很好辨別,因為笛子橫在口唇間,一眼就能認清。

  只是吹笛的這人,飄飄欲仙,讓人一時認不出來。

  倒像是……民間神話傳說中,那個擅長吹笛的八仙之一,韓湘子。

  而女的手中的樂器卻是古怪。

  像是一個……大點的雞蛋?

  雞蛋殼上還有十幾個古怪的孔洞??

  但是,越古怪其實也意味著越有辨識度,這東西很快就被神通廣大的網友查了出來。

  塤!

  華夏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已經有七千多年的歷史!

  常說華夏上下五千年。

  按這個計算的話,這樂器的年齡,竟然比華夏還要大了許多!

  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塤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了好心大神的科普,大家總算對這玩意有了基本的認識。

  然而,還有最後一個人,為何遲遲不轉身?

  又要玩一回「猶抱琵琶半遮面」麼?

  沒有讓觀眾等太久,那最後一人,在笛聲和塤聲的交相輝映中,轉過身來。

  臉上,戴著一副墨鏡。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