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神也?仙也?真臥龍也!

  結束了……

  儘管從時間上已經可以有所預判,但當這一刻到來的時候,全網安靜。

  此時此刻,神州大地上,正在觀看直播的華夏觀眾數量,已經堪堪接近三億!

  也就是說,五分之一的華夏人口,都被同一個節目吸引,打開抖音直播間,或者坐在電視機前,隨著張凡鏡頭的起伏轉動,將目光投射到一千八百年前,跟那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同呼吸,共命運。

  誠然,諸葛亮並沒有羅貫中筆下那樣神鬼莫測。

  可是古往今來,神化諸葛亮的,又豈止是羅貫中一人?

  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蘇軾。

  宋代的東坡先生,也對諸葛亮推崇備至。

  就更不必說杜甫、陸游這些鐵桿的粉絲了!

  幾億雙眼睛,倒映著那七盞羽毛幻化的明燈,進入明燈開啟的虛幻世界。

  那個躬耕於南陽,縱論天下大勢的預言家。

  那個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孤身赴江東,舌戰群儒的外交家。

  那個在赤壁大火中傲立船頭,七星劍喚起東風的大法師。

  那個安居平五路,談笑間便退卻數路大軍的軍事家。

  那個發明木牛流馬,解決蜀道難題的發明家。

  那個臨危不亂,以一座空城布下疑兵之計的奇謀者。

  那個縱然身死,亦能憑一尊木偶威懾敵酋,令蜀軍從容撤退的不滅神祇。

  這其中,有幾分是真實?

  一直以來,因為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深入人心,歷朝歷代都被推崇備至的諸葛亮,再一次被高高捧在神壇之上,成為了智慧化身,擁有著神一樣的力量。

  但是這一期《典籍華夏》,張凡通過清晰的對比,親手將諸葛亮請下神壇。

  三顧茅廬並不是劉備單方面的求賢若渴。

  木牛流馬也不過是利用了某些物理原理的機械裝置。

  至於舌戰群儒、借東風、空城計……這些更是羅貫中用一支筆移花接木,甚至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而現在,畫面中,那個靜靜地躺在簡陋的行軍床上,已經沒有任何呼吸的這位老人,才是真正的諸葛亮。

  剝離了一切神的光環,他也會病,他也會死。

  連年的勞累疲憊,早已讓這個五十三歲的老人不堪重負。

  對內,維持蜀國政治清明。對外,數次北伐殫精竭慮。

  他太累了!

  於是,他就此長眠,那些執著的理想,那些未竟的事業,都隨著呼吸的停止,而化作煙雲消散。

  可是……

  「為什麼諸葛亮臨死前,要跟張凡相對大笑?」

  「不理解!」

  「好像是為了表現……諸葛亮是含笑死去的?以此來沖淡北伐不成,蜀漢終究無法成事的遺憾?」

  「不不!之前,張凡指著四輪車上那個木偶說,它是真的,反而說身邊的諸葛亮是假的。這其中必有深意!」

  「有沒有哪位大佬出來解釋一下?」

  「快去看看說典解籍那邊,兩位專家怎麼解讀!」

  事有不決,便習慣性地求助《典籍華夏》的那個伴生節目。

  《說典解籍》的金牌主持人趙永軍,從耳機里聽到了來自孫台長的授意,於是便憑藉豐富的主持經驗,很快就不動聲色地將話題轉換,在某個恰當的時機,替全國億萬網友,拋出了那個問題。

  「關於張凡最後那句話,還有後來諸葛亮的大笑,兩位怎麼看?」

  面對這個問題,著名歷史學家吳思衡,還有此次特邀嘉賓易中天,相互對視一眼,竟也浮現出某種心照的笑容。

  那笑容,跟剛才出現在直播里的,張凡和易中天那相視一笑,居然是有幾分神似。

  「我來說說吧。」

  最終,還是更加德高望重的吳思衡,伸手捋著全白的鬍鬚,點頭笑道:「當然,張凡並不是說錯了台詞。」

  「在《典籍華夏》第九期的直播中,張凡採用了非常新奇的對照手法,以某種奇幻的方式,開啟七個世界,用來對應羅貫中筆下諸葛亮的七次宛如神明的事跡。」

  「可以負責任地說,張凡有關三國歷史的相關解讀,符合歷史真實。有些地方雖然在史學界仍有爭議,但《典籍華夏》里演繹的內容,經得起推敲,至少也是幾種最可能的真相之一。」

  「曹操並不是一個白臉的奸賊,劉備也並非假仁假義的小人,關羽憑忠義名垂千古,諸葛亮擁有著不計其數的神話光環。」

  「現在,張凡抹去了諸葛亮腦後的光環,將一個儘可能真實的諸葛亮,呈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億萬粉絲面前。」

  「但是張凡卻無意去改變諸葛亮千百年來流傳的民間形象。」

  「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就算羅貫中筆下的那些故事純屬杜撰,但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諸如『諸葛亮借東風——神機妙算』、『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諺語,早就是華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不會因為一檔節目的熱播,而有所改變。」

  「就比如說潘金蓮這個人物,哪怕後來已經被證明只是被人污衊,歷史上的潘金蓮,知書達禮,是個很賢惠的大家閨秀。但人們也絕不會用潘金蓮作為正面的典型來使用。」

  「所以,張凡說,四輪車上的那個木偶,才是真的。」

  「千百年來,人們需要的那個忠誠與智慧的化身的偶像,才是諸葛亮!」

  「諸葛亮,代表了普羅大眾心中的那個『忠臣夢』。從某種角度來說,偶像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歷史的真相。」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

  「在漢朝已經實際滅亡的時候,卻還有劉備、諸葛亮這些人,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窮盡一生的力量和智慧,試圖去恢復那個夢想中的大漢王朝,讓大漢的榮耀,繼續在神州大地上傳承。」

  「或許正因為這種理想的延續,雖然蜀漢滅亡,但之後繼續湧現出無數個以『漢』作為國號的政權。」

  「成漢、南漢、後漢、北漢、陳漢……」

  「他們都沒成事,有些甚至只是曇花一現。但可以見到,人們對於漢朝的推崇和追思,一直延續到千年以後,甚至直到現在。」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