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老人家丟了一隻鞋

  典籍華夏的畫面,漸漸清晰起來。

  這一次的聲勢,竟然還要遠超唐代!

  頭前開路的,是白玉打造的車輦,車輦中卻並沒有人。

  這裡面裝載的,便是被稱作天降祥瑞的「天書」!

  為了導演這次封禪泰山的大戲,宋真宗趙恆派人製造了足足三次祥瑞,有三冊「天書」從天而降,歌頌他在位期間的統治,用來對抗多年來因為澶淵之盟而引發的各種不滿的聲音。

  據《宋史》記載:1008年正月初三、四月初一、六月六號,寫有文字的三塊黃帛從天上墜下,前二塊落在皇宮屋頂上,第三塊落在泰山醴泉之北。

  這三塊天書乘坐玉制的車輦,走在隊伍最前。

  往後面,則是文武百官隨從,一大批役使人員,歷時十七天到達泰山,在山下齋戒三天之後,開始登山,完成祭天大典。

  趙恆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這次封禪大典的規模,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次!

  宋真宗舉全國之力,將泰山崇拜推到無以復加的高度。

  但或許連他自己也萬萬想不到,他成了最後一位封禪的皇帝,為延續了上千年的泰山封禪活動劃上了句號。

  究其原因……

  「太丟人了!」

  「一己之力結束勞民傷財的封禪,這就是宋真宗最大的政績!」

  「之後帝王,都恥於和宋真宗並列,所以索性連封禪的事情都不去做了!」

  「坑啊!」

  「唉!原本澶淵之盟與民生息,雖然面子丟了,但好歹也換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發展,不見得就是壞事。但這傢伙後期為了改變澶淵之盟的壞名聲,損耗國力大舉封禪,這才貽笑千年!」

  「大宋!自從高梁河車神之後,真的是一言難盡……軍事慫如狗!」

  「車神帶的節奏啊!」

  「還有這位封禪終結者,簡直慫出新高度!我特麼就沒聽過打了勝仗還要賠款的!心理價位居然是一年三百萬歲幣!」

  「要不是寇準攔了一手……大宋變成大清都有可能!哪來的和平發展?錢都用來『結遼國之歡心』了!」

  「倘若不是燭影搖紅,倘若趙匡胤還在……大宋真不至於搞成這個樣子!」

  「可惜了!」

  「前有高梁河車神趙光義,後有大明戰神朱祁鎮,都是神一樣的存在!」

  「呃!打擾各位大佬了!我就問問……高粱河車神什麼梗?是這個封禪的皇帝嗎?」

  「不不,不是他,是他爹!」

  「有道是:西直門外殺聲急,宋遼兩軍比高低。耶律輕騎雖驃勇,奈何驢車有漂移!」

  「哈哈哈!臥槽……這哪位大佬啊!吟得一首好詩!」

  第六次,也就是華夏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大典,在一片吐槽聲中,漸漸落下帷幕。

  趙光義和趙恆父子,遭到了無情的嘲諷,畢竟一個得位不正,一個史上最慫,原本在後世就沒有什麼太好的評價。

  作為主持人的張凡,將鏡頭慢慢拉遠,似乎即將宣示著這六次封禪過程的收束。

  遠望巍巍泰山,更加令人胸中激起豪情。

  尤其是親眼目睹了一次次帝王的封禪,其中不乏秦皇漢武這樣的偉大帝王。

  他們都曾經在古老的東嶽泰山上留下自己的足跡,在這地方嘗試溝通上天,祈求上天降下福祉,庇護國運。

  這六次封禪中,兩次來自漢,兩次來自唐,一次來自宋,一次來自秦。

  或許對國運的庇護並不算太靈驗,尤其是秦國僅存在了十五年。

  但誰說封禪不靈?

  或許上天降下的福祉,庇護的不只是某個朝代,而是降福給整個華夏族群!

  華夏每次遭逢危難,都有無敵之師,都有神明降世!

  「後來再沒有人封禪了麼?」

  「沒有了……老朱霸氣外露,直接去掉了泰山神的封號!明太祖從一介布衣到擁有天下,只相信自己!」

  「永樂大帝雖然武功蓋世,封狼居胥,但靖難這碼子事,讓他對於封禪還是有些心虛的。」

  「再後面……幾乎是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倒有兩個皇帝來過,乾隆特麼的來了六次,寫了一百七十多首詩!首首臭不可聞!」

  「現代呢?當代呢?再沒有過這個念頭?」

  宋真宗之後,再無封禪。

  至今,已經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

  新華夏建立的時候,華夏人民重新站起來了!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那位老人家……有沒有興起過再次封禪泰山的念頭?

  無數觀眾眼前仿佛浮現出那個熟悉的形象,親切的湖南湘潭口音瞬間縈繞耳畔。

  他仿佛從未遠走,就如同祖龍嬴政一樣,化身千萬,在紅光繚繞中綻放笑容,永遠守護著九州大地!

  「老人家……1949年後,曾經四次走過泰山腳下,卻再也沒有登山。」

  「據說,1919年時,老人家去過泰山,丟了一隻鞋子。」

  「那鞋子的形狀……就像是華夏版圖南端,那片島嶼。」

  「泰山歷經數次封禪,被視作是江山統一的象徵!所以老人家丟了那隻鞋,沒能完成大業,便不再登臨泰山……」

  「哈哈!民間傳說而已!」

  「唉!雖然只是傳說,但老人家應該是真的希望看到華夏統一的那一天!」

  「相信已經不遠了!」

  「茶葉蛋和榨菜的謠言都已經被粉碎了!」

  「孩子啊!速度點!上午發身份證,下午還能打一針疫苗……穩穩的!」

  鏡頭變幻,巍峨泰山徐徐隱去,重新回到大唐的朝堂之上。

  封禪之後,武皇后的威望再次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聖臨朝的模式,古怪而穩定地繼續延續下去。

  公元667年,唐高宗李治的病,更加沉重。

  於是太子李弘奉旨監國,這當然是準備接班的意思了。

  但……

  看到鏡頭切換中呈現出的一幕幕,尤其是看到那個雖然病懨懨地,但稱得上治國有方的李弘太子,彈幕中很快就響起了一片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