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閣>-~1067法語對白
今天第一更,求推薦,求訂閱!
從事情發展的結果來看,十一工作室和康斯坦丁影業的合作自然是沒有崩了,「香水」還是在七月底順利開拍了。Google搜索但是七月初的時候,埃文-貝爾和伯納德-艾辛格之間的爭執的確是劍拔弩張。
其實埃文-貝爾也想過,如果使用法語對白,這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他的法語現在雖然已經很流利了,但是要傳遞出語言中那種情緒的細微變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埃文-貝爾一直在想,派屈克-聚斯金德把「香水」故事的背景放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是隨機的一個舉動,還是有其深意的。
為什麼是法國,而不是德國?僅僅是因為香水起源於法國嗎?所以法國比德國更加適合作為故事的背景?如果只是如此簡單,那麼要將香水的氛圍徹底烘托出來,法語也是最合適的選擇;如果更深刻探討一下,那麼就必須要注意到「十八世紀」這個時間背景。為此,埃文-貝爾專門花了一天的時間閱讀法國歷史。
提起法國的十八世紀,那麼法國大革命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從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通知,開始了資本主題確立和發展時期。路易十六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波旁王朝最後一個國王的,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處死的國王。
路易十六,埃文-貝爾不由自主又想起了當初在香波城堡拍攝音樂錄影帶的時候,那段時期的動盪,放在路易十六這個無心朝政的國王身上,自然別有深意。當然,也是封建社會走向末路的歷史使然。
從「香水」原著小說的背景來看,格雷諾耶先後被兩次買賣,雖然沒有說他是奴隸,但顯然派屈克-聚斯金德筆下的法國,應該是進入封建社會默契的法國,腐朽的制度已經開始散發著揮之不去的惡臭。
任何人都知道,提起歷史,是沒有辦法把時間割裂開來看的。如果要研究法國的十八世紀,就必須從十六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閱讀。十六世紀上半夜,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瓦魯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鬥爭的序幕。這一次戰爭的殘酷,甚至超過了英法百年戰爭,導致歷史又一度倒退。一直到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繼位後,和平才降臨到法國的土壤上。
修生養息之後,法國**王權在路易十四親政時期達到了巔峰,而路易十四又再次與哈布斯堡家族發動了長期戰爭,軍費開支耗費,加上對新教徒的鎮壓、宮廷的奢侈浪費,還有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兩次歉收,人民的不滿達到了一個高峰。路易十五十七,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王權日趨衰落,而持續進行的戰爭,讓路易十六即位時,法國的財政赤字已經達到了駭人的數字。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的不想成,他們對於各種社會制度表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封建制度在法國也進入了最後的末期。
於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
在「香水」原著小說之中,格雷諾耶整個人生經歷,其實就是與法國的這段歷史聯繫在一起的,資產階級的崛起,反襯著貴族生活的糜爛,國王為了一瓶香水甚至願意給格雷諾耶的香水師傅一系列特權,香水改變社會地位、甚至改變生活的例子,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就做了鋪墊,也為了後面格雷諾耶通過香水證明自己的存在、利用香水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埋下了伏筆。
從瀰漫著臭味的巴黎,到人體散發的臭氣,再到格雷諾耶追逐這個世界上唯一純淨的香氣:少女,最後到格雷諾耶開始殘殺少女,利用她們的體香製作香水……全部都是對法國封建社會末期的一種諷刺,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產生衝突的一個側寫。雖然在原著之中,派屈克-聚斯金德從來沒有提過什麼階級鬥爭,但是格雷諾耶其實就是一個游離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外的異類,他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整個社會進入交替歷史時期的矛盾和衝突。
所以,派屈克-聚斯金德選擇十八世紀的法國作為小說的背景,不是無的放矢的,也不是隨意挑選出來的,雖然小說真正的內涵是需要讀者自己進行理解的。但是「十八世紀法國」這個背景卻絕對不是毫無意義的。這也是埃文-貝爾最終決定使用法語做對白的根本原因,他希望能夠將原著小說那種深刻的意義融入到電影之中,也許他不會刻意表現出來,但是那種融入電影血液里的性質,卻是自然而然能夠散發出這種香氣。法語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媒介,因為法語就是十八世紀法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英語。
埃文-貝爾最終也是依靠這個辦法說服伯納德-艾辛格的。當伯納德-艾辛格明白了這個歷史時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包括挖掘電影深度的作用,他也不得不承認,使用法語對白也許會影響之後一系列的商業運作,比如說電影在美國上映票房上就更難有所作為了,但是對於作品本身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的補充。
埃文-貝爾之所以被無數人成為「天才」,可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的。而埃文-貝爾依舊在哈佛大學進行建築設計、心理學碩士學位的學習,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伯納德-艾辛格還是有點挫折感的,自己看了「香水」原著小說近二十年,但是說到對原著的理解方面,還是局限於皮毛。派屈克-聚斯金德不願意將小說改編權輕易叫出來,也是有道理的。
伯納德-艾辛格同意了埃文-貝爾使用法語對白的提案,在那之後,對於埃文-貝爾的要求也不再是一味地以製片人角度做思考,更多時候他願意和埃文-貝爾討論,互相交換意見,讓雙方得出一個更好的結果。
這一次的碰撞,也是改變「香水」合作軌跡的一個碰撞,埃文-貝爾和伯納德-艾辛格這樣大牌製片人的合作也變得順理起來。
說服了伯納德-艾辛格並不意味著就解決了所有事情,原本伯納德-艾辛格已經安排了與達斯汀-霍夫曼、艾倫-里克曼的見面,但是現在因為要使用法語對白,而這兩位演員都不會說法語,這就意味著,說服演員加盟的難度加大,又或者是他們必須放棄英美演員,轉而走向法國去尋找合適的演員。
埃文-貝爾知道,這一次的「禍」是他闖出來的,自然也是他來解決,不可能把事情全部都丟給伯納德-艾辛格。不管是用法語還是用英語,上一輩子湯姆-提克威選擇的兩位演員,達斯汀-霍夫曼和艾倫-里克曼的優秀都是毋庸置疑的。埃文-貝爾也認為,這兩位演員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達斯汀-霍夫曼成名於1967年,一部「畢業生」讓他名利雙收,還贏得了他人生首個奧斯卡的提名。在那之後,達斯汀-霍夫曼先後以「克萊默夫婦」和「雨人」奪得了兩次奧斯卡影帝榮譽。達斯汀-霍夫曼在好萊塢享有「變色龍」的美稱,因為他雖然僅僅只有五點四英尺(一米六六),但是卻憑藉非凡的演技,以變幻多端的裝束和面孔塑造了眾多生動而迥異的角色。他同時還是百老匯舞台上最優秀的演員之一,在其演藝事業巔峰時期曾兩度退出好萊塢,跑到百老匯去追求力量,最後憑藉經典話劇「推銷員之死」拿下了托尼獎,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同時贏得奧斯卡、托尼獎影帝的演員。
如果要談埃文-貝爾對達斯汀-霍夫曼的印象,不是他和自己一樣同時對百老匯情有獨鍾,也不是他和自己一樣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是達斯汀-霍夫曼孜孜不倦的執著。當年為了出演「雨人」,達斯汀-霍夫曼曾經在精神病院與那些孤僻症患者同住了數月之久,這份演員的專注,讓人佩服。
而艾倫-里克曼雖然從未得到奧斯卡的認可,但他卻是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男演員之一,他拿下過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還拿過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在艾倫-里克曼的履歷表中,「理智與情感」、「虎膽龍威」、「怒犯天條」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還曾經和埃文-貝爾一起出現在「真愛至上」這部浪漫愛情喜劇之中,當然,真正讓艾倫-里克曼聞名全球的,還要數「哈利-波特」系列中斯內普教授這個角色。
這位英倫三島不可多得的男演員,和埃文-貝爾、達斯汀-霍夫曼一樣,也是百老匯的出色演員。艾倫-里克曼也先後兩次獲得了托尼獎最佳戲劇男演員的提名,分別是1987年和2002年。出身於英國正統戲劇教育皇家藝術戲劇學院的艾倫-里克曼,其表演風格內斂而細膩,還能夠感覺到那種英倫貴族的翩翩優雅。
毫無疑問,達斯汀-霍夫曼和艾倫-里克曼的確是「香水」之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使是改成了法語對白,但埃文-貝爾還是希望這兩位演員能夠出演。
爆發求月票,求訂閱!
~<書海閣>-~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