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後來人們過的五一勞動節,來源於1886年美國芝加哥的工人罷工運動。
威廉雖然遭遇了種種不公,但這個社會追求平等與進步的步伐也從未停止。
同時,丑國給予了不同群體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可以通過不同渠道和形式去爭取進步。
在威廉出生的第二天,《芝加哥論壇報》在首頁上發表了響亮的宣言:
「工會是革命,是無政府主義,是對丑國整個社會和工業體系的威脅。」
但芝加哥仍有位名為達羅的青年律師,放棄了為鐵路公司服務的優厚待遇,轉而為工會辯護。
威廉的父親作為檢察官,雖然在法庭上兩人針鋒相對,私下裡卻是彼此尊重的摯友。
而達羅對勞資鬥爭是非曲直的觀點也影響了威廉一生。
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和血腥鬥爭,富有的丑國人常誇口的自由社會才意識到工人擁有組織集會的自由。
威廉後來採訪的英國工黨領袖,不少也出生於礦工家庭,10歲就得下井幹活,但每個地方的礦工工會都有很好的圖書館,很多愛學習的工人會把很大一部分屬於自己的時間用來學習。
通過自學,博覽群書,變得知識豐富,心智開放,隨時能接受新知識。
而後者,在威廉看來,是教育最根本的意義所在。
商業奇才亨利?福特,在1914年初開始在福特工廠內實施「雙倍工資」-每天工作8小時,工資5美元。
而當時的標準是每天工作9小時,工資2.34美元,當時福特的薪酬制度曾令華爾街為之譁然,認為註定是失敗的嘗試。
優秀的企業家,也在探索著尋找企業長期發展與員工收入的平衡點,而非單純從勞動者的剩餘價值中攫取最大利潤。
在離錫達拉皮茲小鎮20英里之處,有一處名為阿曼那的社區,那裡則在進行著宗教團體組織下的共產主義實驗。
這是一群德國移民者的後代,他們的祖先在歐洲因尊崇教義,拒服兵役,拒絕宣誓忠於國家而遭到歧視,便離開德國移民到了丑國,並買下了這塊2.6萬英畝的廣袤土地。
在這裡執行的是「絕對共產主義」,這並非來自馬克思,他們也許從未聽說過此人。
所有人要共同勞作,共享勞動成果,住在分配的房屋裡,在公共廚房做飯,在公共食堂吃飯,消滅任何形式的私有財產。
這裡出產高級絲織品,而賣出商品的利潤歸社區共有。
威廉常和錫達拉皮茲小鎮的數千人一起,坐火車去阿曼那,在一間公共食堂吃周日「晚餐」,然後四處閒逛,見識共產主義的生活。
在食堂或教堂里,無論成員是否結婚生子,男女都分開坐,所有人穿著簡樸,服飾單調,其每個成員都能得到「免費的膳食、住所以及老、弱、病時的救助」。
在公眾事務上,他們是完全民主的,每年社區選舉出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主持社區的精神生活與俗務,還需向所有成員出示社區商業活動的帳目,同時委員會還充當法院,所出的裁決即為最終裁決。
威廉對阿曼那社區的描述,對我而言,如同在新大陸見到桃花源一般的新奇。
阿曼那社區在丑國的體制中猶如一個孤島,然而也一樣躲不過30年代的大蕭條對它造成了衝擊。
那裡的年輕人也在接觸外界後想嘗試不同的生活,但這樣多樣化的嘗試,為人類在不斷進步的探索點亮了些許微光。
丑國的歷史僅有200多年,但它的歷史植根於歐洲悠久的文明傳統,且在廣袤的新大陸,給予了形形色色的人群豐富的實踐機會。
無論是追求社會公正的律師、工會組織的圖書館、自我改革的企業家,還是推行「絕對共產主義」的阿曼那社區,最後都匯成了推動人類進步的大合唱。
威廉跟黎耀陽講了這麼多,所謂的就是一件事——出版!
他將這些年的觀察和發現匯成文字,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原本他想拜託芝加哥論壇報。
可是被明確拒絕,沒辦法,他只好來到阿爾卡特的婚宴上找機會。
也許在他看來,這裡面的大人物,一定有慧眼識珠的伯樂存在。
黎耀陽確實很欣賞他的觀察力和分析力,可出版圖書這件事讓他很猶豫。
有一件事大家可能誤解了,就是單純做出版其實是不賺錢的,能維持收支平衡已經很不容易了。
不過巧合的是,丑國最大也是最早的出版社就在芝加哥,是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於1890年創立,是芝加哥大學創校時的三大部門之一。
旨在傳播第一流的學術知識,出版對提高教育水平和公眾知識水平、豐富文化生活有幫助的書籍著作。
出版社得益於芝加哥大學強大的學術背景和科研隊伍,僅僅在成立後的十年之中,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就已經創刊了14種學術期刊,其中包括天體物理學期刊、近地學期刊等。
而反過來出版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芝加哥大學的學者們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對芝加哥經濟學派、芝加哥社會學派的建立和傳播作出了極大貢獻。
所以威廉有想法出版圖書也不奇怪,深受當地社會的影響。
然而還是那句話,做出版實際上是不賺錢的的,黎耀陽從來不做賠本買賣,更不想浪費時間做不賺錢的事情。
這讓他很為難,說實話,黎耀陽是看好這個年輕人的,但又不想費力不掙錢,太難了。
還是先說說出版吧,說到出版就必須提到印刷術。
當時世界上共有三種印刷方法,其中之一是華夏的傳統印刷法,一張木板僅能印刷一頁;
另一種是居住在荷蘭哈倫的勞倫斯.科斯特將畢升所發明的活版印刷加以改良而成的印刷法;
最後一種是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在畢昇的發明基礎上改進的,較為進步的活版印刷法。
最初只有版木印刷法,大部分的書籍都用此法印刷。
具體方法是將一個個文字,以顛倒的形態寫在比書面積大的版木上,這些文字像浮雕一樣,呈現在版木上。
這種方法不但費時,而且不經濟,因為受教育的人不多,因此費了很多功夫才刻好版木,印完幾本書後,即失去作用,僅能當柴燒。
活版印刷術沒有上述的缺點,西歐所用的語文是拼音字母,只要刻20幾個字母就夠用了,所以製造印刷的文字並不太難。
將一頁的鉛字排好,固定後拿去印刷,印畢後,鉛字可以反覆使用,不但節省時間,也較經濟。
最初使用此種方法的是荷蘭人勞倫斯·科斯特,但是他的方法是否與現在的活版印刷一樣,將刻好的字倒入鑄型中,做出幾個相同的鉛字,則無記錄可尋。
古登堡的金屬活版是用鑄型製造的,所以他的印刷品比科斯特的優良,清晰而美麗,因此古登堡被公認為歐洲最早使用活版印刷的人。
現代使用的印刷法,就因古登堡的創始而定型了。
這也是為什麼西方一直叫囂讓華夏人使用拉丁字母的原因。
就扯淡,一個無形無韻的文字,一個象形又有韻味的文字,傻子都知道選哪個,叫囂的人就是傻子,不用爭辯!
古登堡1398年出生於德國美因茨,30歲時離開故鄉,來到斯特拉斯堡,在此地他製成了他夢寐以求的印刷機。
古登堡發明的印刷機印出的印刷品非常清晰,而且又快又多,至今仍留存很多。
1448年,古登堡又回到故鄉,這次他與富商庫斯特合作。
這位寶石商人非常支持他的計劃,數年之間,投資大量的金錢,未料卻慘遭失敗,他們的合作關係也因而中斷。
庫斯特向法院控告古登堡,希望能收回他的資金。
法院於是查封了古登堡的印刷機,並以之抵債。
這時古登堡正在印著名的《四十二行聖經》。
庫斯特遂與古登堡的助手彼得合作,於1456年出版了這部聖經。
古登堡雖然沒有獲得任何報酬,但是歷史學家卻一致公認,這部傑作的真正功臣是古登堡。
此後一年間,再也沒有人聽到過任何有關古登堡的消息,據猜測,他可能在潘堡印刷另-部聖經。
1460年,他攜帶另一部傑作《卡特里康》,再度出現於美因茲,這些印刷品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也是貴重的藝術品。
1956年,古登堡最早印刷的一部聖經,以71400鎊的高價售出。
次年,另一部只剩下一頁的聖經,以130萬鎊賣出。
雖然在後世,古登堡的印刷品如此名貴,但是當時他卻一貧如洗,潦倒終生。
他生前僅能從美因茲大主教那裡,領取少量的年金作為生活費用,而庫斯特和彼得兩人,卻因他的發明而成為巨富,財源滾滾而來。
古登堡在1468年去世,他生前所改良的印刷術,首先傳到義大利和瑞士,以後20年間,印刷術已普及全球。
與古登堡同時代的印刷者,都自己動手製造鉛字。
不久,專門從事印刷業的印刷廠出現了,而將製造鉛字的工作交給另一些工人去做,這種鉛字製造廠,從16世紀以來直到20世紀初,都非常昌盛。
隨著鉛字製造術的改良,出現了能將舊的鉛字重新製造使用的自動鉛字印刷機。
此後,印刷機也由木製的改為鐵製的,可大量印刷。
但是在印刷過程中,最困難也最辛苦的制字工作,長期以來,仍完全使用人工,將鉛字一一揀起,再裝進排字版中。
工人們必須依照一年份的次序,將所有鉛字排好,才能印刷。
雖然人們努力不懈地研究改良植字機,但是所發明的植字機都有兩大缺點。
一個是這些鉛字機只能依照指定的次序排列鉛字,而無法在一頁的空間內,將這些鉛字排列整齊,不是太擠,就是太空。
另一個缺點就是用過的鉛字母型無法再拿回鉛字庫里。換句話說,植字機械化並不夠順利。
1886年,商品化的鑄造排字機終於出現了,也解決了上述的各項問題。
顧名思義,這種機器能將一條鉛字,自動地組成-行行的字,而且鉛字母型用過之後,還能拿回鉛字庫中,這樣即可反覆使用。
機器上還有與打字盤相似的鍵,但是這種機器也有許多缺點,比如由於機型不同,鉛字的大小種類不一,不能通用。
而且用一行行鉛字印刷,不如植字依序排列的印刷美觀。
以後又有自動鑄造制字機等新式機械被發明出來,自動植字機器減輕了植字工人的負擔,但是植字工人仍有存在的必要。
因為,如果將同型的鉛字連續的製成一長條,當然人工比不上機器,但是在使用大小不等的鉛字來印刷時,植字工人就遠勝過機器了。
1422年,卡克斯頓生於英國萊特州,他年輕時在一位絲織商人那裡當學徒,老闆死後,他渡海到比利時的布魯日當學徒。
學徒生涯結束後,他不願再回英國,他認為留在歐洲大陸可賺到很多的錢,使他成為巨富。
不久,他成為一位公爵夫人的高級顧問,打入了,上流社會。
1472年他為了處理這位夫人的事情前往科倫,在這裡意外獲得了學習印刷的機會,兩年半後,他辭去--切職務,留在布魯日,開始從事印刷事業。
兩年後,他的成品繼續問世,他將法國文學譯成英文,介紹給英國大眾。
接著他又印了一部《西洋棋競賽法》而名聞遐邇。
名利雙收後,他決心回到祖國,繼續從事印刷事業。
1477年,卡克斯頓發表了他回國後的第-部作品《哲學家的名言》,以後他陸續發行了80本以上的書籍,其中包括他自己譯的法文書。
其中較為特殊的是,1481年他出版的《出界之鏡》,書中的插圖是他自製的版畫。
他最大的貢獻,是將優美的外國文學作品介紹給社會大眾,而這些文學作品也因此而流傳至今。
從古登堡和卡克斯頓的時代到現在再到後來,印刷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印刷術是人類重大發明之一,後來所使用的照相版也是活版印刷法的一部分,以後可能會有更進步的方法來處理。
而一本書的紙字和其它印刷工作,不用鉛字印刷的時代,或許也會來臨。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