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95度

  為了打開橡樹伏特加的銷路,黎耀陽又是編故事又是排戲劇,忙的不可開交,所幸結果還是不錯的。【Google搜索】

  連番的宣傳轟炸後,橡樹之名在丑國東部漸漸有了熱度。

  人們對這款適用於各種新型雞尾酒的基酒很感興趣。

  於是,黎耀陽又順勢在旗下及相關合作夥伴的場所開啟挑戰遊戲——純飲伏特加。

  他讓酒廠釀造了不同酒精純度的伏特加,最高的一瓶酒精度高達95%。

  這特麼就是酒精!

  眾所周知,啤酒一般在3至12度,紅酒在10至15度,白酒在43至65度,而後世有一款酒,源自波蘭的「生命之酒」,度數竟高達96度,簡直是秒殺所有的酒類。

  作為全世界最高度數的烈酒,96度的酒精度,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呢?

  用於消毒的醫用酒精才75度,剛打開蓋子就能聞到陣陣濃烈的酒精味,這味道可是非常嗆鼻的。

  可以想像,嘗試96度的「生命之水」是怎樣的感覺。

  這塊原產于波蘭的「生命之水」名叫斯皮亞圖斯,它是用穀物和薯類,經過70回以上的反覆蒸餾而釀造出來。

  反正自黎耀陽重生回來之前,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款酒的度數可以超過它,在緊急的時刻,還可以作為消毒酒精使用。

  如果從單純直接飲用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不適合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據說有的老外直接喝了生命之水,馬上就覺得嘴巴麻、喉嚨燒,像是著了火一般,肚子上就像挨了一記重拳,有的人作死還喝了一整瓶,差點出現了生命危險。

  其實,生命之水的瓶身包裝上,除了特別顯眼的「96%」字樣,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瓶子上本身就有標註:

  不宜直接飲用。

  但是這種酒為啥老外都愛喝呢?

  生命之水在調酒時,用處還是非常多的,增加酒的度數的同時還會改變酒的風味。

  因為度數確實太高了,所以生命之水多數用於製作雞尾酒,加上任何果汁都可以是絕美的雞尾酒,會讓一個雞尾酒的結尾更加乾燥有力,這是一般伏特加很難做到的。

  還有這個酒因為度數奇高,所以置換反應強烈,適合浸漬一些難以出味的香料或其他味素。

  除了作為調製雞尾酒的基酒外,它還可以加入到啤酒之中,大多數啤酒的酒精度偏低。

  對於喜歡高濃度的人來說,加入適量的伏特加,既增加了濃度,又不改變口感。

  此外,對於紅酒酒精度低來說,加入少許伏特加,可以讓酒香味更加濃郁,口感更為香醇。

  由於生命之水的酒精度之高,有人還會用其飲用量來判斷一個人的酒量。

  如果一口能喝完一小杯純的酒,而且還能順利地走直線,那麼說明這個人酒量並不差。

  很多酒廠里喜歡喝烈酒的人也會禁不住誘惑想要直接品嘗,然後一個接一個的表示:

  「酒,從唇開始,流經之處,像燃燒的汽油滾過的草地,一片乾枯」;

  「喝最烈的酒,進最好的醫院搶救!」;

  「喝了一兩,睡了一天。」;

  「以我啤酒15瓶,威士忌1斤半的酒量,這個酒只能喝2兩就差不多醉了。」等等。

  所以沒有等你喝幾口估計已經完全醉得一塌糊塗了,要是誰敢空腹喝下去那只能說他們真的是no zuo no die!

  然而黎耀陽根本不在乎這幫作死之人的死活,目的只有一個,賣酒!

  可能還是技術的關係,96度的酒沒整出來,95度的也夠用,反正真想喝死的人也不差這一度。

  這款特製的橡樹伏特加,標籤背景為血紅色,並加上了一排字——生命禁區!

  同時還在背面打上了警告字樣:酒精度95度,不適宜純飲!

  這就相當於香菸盒上的:吸菸有害健康。

  有用嗎?沒卵用,等同於當了女表子立牌坊的牌坊。

  各個酒吧推出純飲挑戰,每晚的比賽中,所有參賽選手中能夠堅持最長時間不醉倒的人就算獲勝。

  獲勝者可以得到200刀的獎勵,對大部分百姓來說這是一筆巨款。

  而對酒鬼來說,他們對於自己的酒量都無比自信,以前喝酒都是花錢,誰能想到有一天喝酒還能賺錢。

  有不少人已經在摩拳擦掌了,自認為這錢非他們莫屬。

  黎耀陽這邊總共投入了10萬刀的獎金,足夠讓酒鬼們滿意了。

  ——————————

  《大西洋上的炮聲》正在緊鑼密鼓的拍攝中,然而黎耀陽卻突然接到海軍方面的通知,一名海軍部高官將要造訪拍攝現場。

  黎耀陽因為工作的事情沒有及時趕到,後來聽執行製片說,對方希望他們在電影中加入一段情節,就是黑爾戈蘭灣海戰!

  離了個大譜,合著這個年代拍電影是要接受督導的?

  其實黑爾戈蘭灣海戰,原本應該放到劇本里,但後來考慮到內容很多,就刪減了。

  按照製片人的說法,海軍部方面雖然說是建議,但實際上就是要求,如果不按照要求做,很有可能無法上映。

  黎耀陽很憋屈,本來他想找人的,可一琢磨,估計找誰也沒用,這應該是海軍方面的決定,不是某個人的意志。

  沒辦法,胳膊拗不過大腿,既然要求了那就拍吧。

  於是,劇組方面緊急攢劇本,黎耀陽也給出了些建議。

  還好可供參考的資料有很多,劇本也不難整。

  18、19世紀處於巔峰時期的英國皇家海軍慣於先下手為強,常常一開戰便對敵對國港口展開近程封鎖,阻絕其航運,禁閉其艦隊。

  然而燒煤、燒油的蒸汽軍艦在續航力上遠遠不如風帆戰艦,這就要求花錢建造更多的軍艦進行輪換才能確保封鎖線上始終保有足夠數量的艦艇。

  而不斷改良的水雷、魚雷和潛艇也使得敵人軍港周圍的水域變得危機四伏。

  於是在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年,英國在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壓力下放棄了傳統的近程封鎖政策,開始計劃對多年以來的頭號假想敵德國採取遠程封鎖。

  北海的地理形勢構成了遠程封鎖的基石。

  南北走向的不列顛島將北海與大西洋基本隔斷,只留下南北兩個出口,地形大大降低了封鎖難度,海權方面的專家曾說過:

  「控制德國(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乃是大不列顛不由自主的衝動。」

  開戰前夕,皇家海軍在北海水域展開三支封鎖艦隊:

  1、集中了幾乎全部無畏、超無畏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大艦隊負責鎮守北方出口;

  2、水雷、前無畏艦、驅逐艦和潛艇足以將本就狹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峽;

  3、由輕巡和驅逐艦組成的哈里奇分艦隊巡邏於北海南部,策應南北方向兩支艦隊的封鎖活動。

  新政策封閉了德國通往遠海的大門,將其壓縮在北海中。

  封鎖線雖然較以往有所後撤,卻並不意味著德國就能在北海閒庭信步。

  大艦隊將以平均每周兩次的頻率在北海北部進行攻勢性掃蕩,迫使德國大洋艦隊的每次遠航都要冒著與優勢對手對抗的風險。

  英國希望通過這種物理封鎖與心理威懾並舉的方式,將德國海軍牢牢壓制在北海一隅的赫爾戈蘭灣內。

  德國卻對鄰居的策略變化一無所知,多年以來,德意志帝國海軍上下都堅信好鬥的英國佬必然會在開戰後立即攻入赫爾戈蘭灣,對德國海岸展開近程封鎖。

  對此德國海軍已經在各方面做好了針對性準備,後來,一戰德國海軍官方戰史作者,奧托·格羅斯海軍上校寫道:

  「戰前,我們整個艦隊的訓練體系、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造艦政策和某些特定的性能細節(例如大量建造作戰半徑較短的雷擊艦)都是基於英國人會用優勢艦隊封鎖赫爾戈蘭灣這一假設前提。」

  一旦開戰,德國將在赫爾戈蘭灣內部署水雷、潛艇和輕型艦艇,利用內線優勢逐漸消耗英國封鎖艦隊,等到雙方實力大致平衡時再出動戰列艦隊一決雌雄。

  作為決戰兵器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在平時全體熄火停泊在傑德灣內,它固然可以減少機械損耗、簡化保養,卻也大大限制了主力艦隊緊急出動的能力。

  首先是鍋爐生火升汽的過程很費時間;其次,吃水較深的戰列艦和戰巡受到傑德河口水位的限制,只能在上下午各6小時左右的漲潮時間內通過,因此無法在黑爾戈蘭灣和傑德灣之間任意機動。

  考慮到有朝一日大洋艦隊主力參加灣內決戰時需要足夠的機動空間,德國海軍高層還有意識地限制了水雷的布設範圍。

  1914年8月5日零時,英德兩國進入戰爭狀態。

  德國雷擊艦和掃雷艇在輕巡洋艦的帶領下犁過黑爾戈蘭灣,卻詫異地發現預想中的近程封鎖艦隊根本就不存在!

  根據潛艇情報,德國人隱約猜到英國艦隊正有意識地脫離接觸,以免被消耗。

  不願善罷甘休的德國海軍決定堅持既定的消耗戰思路,將戰線向外延伸。

  在布雷艦和潛艇遠赴英國海岸的同時,輕型艦艇的防區也漸漸擴大,但仍然不見英國人的蹤影。

  黑爾戈蘭灣就是北海東南部水域,靠近德國海岸,因該灣中央有一黑爾戈蘭島而得名。

  參戰雙方,英國方面有蒂里特梅軍准將指揮的艦艇支隊(31艘驅逐艦和2艘輕巡洋艦);

  比蒂海軍中將指揮的戰列巡洋艦群(5艘戰列巡洋艦)和古迪納夫海軍准將指揮的艦艇中隊(4艘輕巡洋艦);

  另有1個潛艇縱隊(6艘潛艇);

  德國方面有第1和第5驅逐艦縱隊(19艘驅逐艦)以及7艘輕巡洋艦。

  按照英國指揮部的企圖,英國海軍應當突然襲擊警戒黑爾戈蘭灣的德國艦艇,切斷其返回基地的退路,並將其消滅。

  這場北海的第一次水面戰鬥行動給海上伏擊與反伏擊戰樹立了典範,這一海域後來的戰鬥行動都帶有這種特點。

  羅傑·凱斯准將指揮的英國潛艇報告,德國人在黑爾戈蘭灣進行偵察活動。

  黑爾戈蘭灣是易北河和威悉河口外一片三角形水域。

  每天傍晚德國的輕型巡洋艦都護送驅逐艦到海上來做夜間巡邏。

  黎明時巡洋艦與驅逐艦在黑爾戈蘭灣西北20海里處相會,護送它們回港。

  凱斯認為這個規律對英國艦隊是個機會,就起草了一份突襲敵人的計劃。

  利用他自己的潛艇當誘餌,把強大的水面增援艦隻布置在視界以外,把德國人引到黑爾戈蘭灣以西的海面,英國水面軍艦就可以在這裡從北面插過來再向西拐,把遇到的所有敵艦都分割開來。

  凱斯相信英國這樣就能粉碎敵人驅逐艦的夜間巡邏,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俘獲那些巡洋艦。

  凱斯親自回到倫敦,把自己的計劃呈送給海軍大臣和海軍部的各位次官。

  海軍部同意了這個計劃,把日期定為1914年8月28日,但把水面增援艦隻限制到2艘輕型巡洋艦和33艘驅逐艦,由理察·蒂里特准將指揮。

  然而凱斯離開後,海軍部又派了6艘輕型巡洋艦由威廉·R·古迪納夫准將指揮,派了5艘戰列巡洋艦由海軍中將戴維·貝蒂勳爵指揮。

  由於海軍部的工作粗糙,出現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失誤,凱斯和蒂里特在駛向黑爾戈蘭時都不知道兵力已經如此增強了。

  而德國人已經風聞了凱斯的計劃,正在計劃搞一次反伏擊,這就使情況更複雜了。

  但他們也和凱斯和蒂里特一樣,並不知道貝蒂和古迪納夫的兩支分艦隊正在開來。

  德國人在黑爾戈蘭附近有19艘驅逐艦和2艘輕型巡洋艦。

  在東南兩側還有另外4艘輕型巡洋艦,在50海里之外的亞德灣內駐紮著德國戰列巡洋艦分艦隊。

  英德兩國海軍都想使對方落入自己的圈套,如果蒂里特沒有他做夢也沒想到的增援部隊的話,情況對他就可能會十分險惡了。

  凱斯的計劃執行起來似乎十分順利,他的3艘作誘餌的潛艇在黑爾戈蘭以西浮出了水面。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