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採訪康棟樑(二)

  (求訂閱!求票票!)

  「……其實在西部開發戰略上,丑加兩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策略。Google搜索

  丑國監管寬鬆,支持『叢林法則』和『野蠻擴張』,所以被嘿幫洗劫一空的淘金者不計其數。

  相反,楓葉國的開發政策相對柔和,皇家騎警沒收所有武器,並常駐當地以維持秩序。

  16世紀末, 西班牙人在秘魯的波托西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銀礦,出產了全球一半的白銀。

  蜂擁而來的歐洲人,一舉將波托西推上世界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當時,這一現象被稱為『銀都奇蹟』。

  無獨有偶,道森城也隨著淘金熱興起。

  19世紀末,道森城已經成為西雅圖以北,溫尼伯以西最大的城市,人口甚至超過了西海岸最大貿易站點——溫哥華。

  道森城是淘金熱時期淘金客在育空地區的重要聚集地

  當時, 道森城被稱為北方巴黎, 市內不僅有兩份日報,眾多豪華旅館,還誕生了楓葉國境內第一家賭場。

  僅僅兩年時間,金礦又吸引到了一票商業財團,它們從淘金者手中收購剛挖出來的金子,再轉手出售向國際市場。

  為了增加業務量,財團買下了無數報紙版面,用來刊登商業GG,鼓勵西海岸居民前往育空淘金。

  三年內約有10萬名淘金者到訪育空地區,造就了19世紀最後一輪淘金熱,也是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淘金潮。

  隨著育空人口結構發生逆轉,當地印第安酋長不得不放棄領地向南遷移,因紐特人索性搬家到了阿拉斯加。

  硝煙散去,淘金潮在新世紀的頭一年正式結束了,整個過程只持續了不到4年。

  但根據我們當地人的統計,最終只有2噸的黃金被開採出來。

  反觀全盛時期的西班牙帝國,每年能從中南美洲攫取6噸黃金。」

  羅森塔爾接話道:

  「沒錯,相對於數以萬計的淘金者來說, 2噸的開採量顯然是僧多粥少。」

  康棟樑點點頭:

  「真正找到金子的只有4000人,靠金子發了財的才300多人,絕大多數人虧得血本無歸。」

  黎耀陽打趣道:

  「我覺得賣生活用品的商販,倒是掙了不少錢。」

  康棟樑和他對視而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不過淘金潮雖然開墾了楓葉國西北部,鞏固了領土主權,卻掏空了淘金者的腰包。

  基礎設施建立後,大財團帶著專業開採設備進來,用機器代替人工,淘金者們又只能尋找新的礦脈。

  就比如道森城的4號淘金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質淘金機器,曾在一天內挖出過800盎司黃金。

  淘金船於10年前投入運營,在這10年的時間內,為財團獲取了20倍的投資回報率。

  如今,道森城早已被替代,白馬市成為了育空首府。

  楓葉國為了獲得阿拉斯加以東領土的控制權,在1898年建立了育空領地。

  淘金熱讓美加兩國都認識到,任何一片不毛之地, 都有被開發的潛力。

  兩國當然都希望爭取更多的領土——丑國想把阿拉斯加的邊界往內陸劃,楓葉國則想把邊界往海邊劃。

  領土紛爭不免引起了自1812年以來,美加關係的最大倒退。

  最後,楓葉國的宗主國——英國出面調停,才剪斷了炸藥的導火索。

  雖然避免了戰爭,但英國的出面,使楓葉國丟失了育空所有出海口,楓葉國對英國的信任明顯減弱了。

  次年,楓葉國就拒絕了英國軍事合作的提議。

  此後,楓葉國決定依靠自己爭取利益。

  當淘金熱尚未褪去,美加兩國又吵得不可開交時,一位名叫奧托的挪威人不聲不響獨自北上。

  他避開了所有人的視線,花了四年時間在育空北極探險,意外發現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島嶼。

  隨後,奧托用贊助人的名字來命名了這些島嶼,並宣布島嶼主權屬於挪威。

  奧拓的考察記錄,在楓葉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事情源於二十年前,英國許諾將北極所有島嶼的管轄權都交給楓葉國,一場探險再次引發了領土紛爭。

  楓葉國即刻派出三支考察隊,來確認北極圈內的領土範圍。

  還沒等考察結束,魁北克船長伯尼爾就按耐不住了。

  他私自登上巴芬島,也是現楓葉國第一大島,位於北極圈內,主要居民因紐特人,在上面插上了國旗,宣布了巴芬島主權。

  船長興奮把槍交給島上的因紐特人,待他象徵性地放完幾槍後,船長授予島上所有因紐特人以楓葉國公民的身份。

  當楓葉國民間團體對北極探索正酣,奧托也不斷催促挪威宣布對北極島嶼的主權。

  遺憾的是,挪威貌似對這片『沒有經濟價值的凍土』提不起興趣,這才避免了楓葉國與挪威之間的紛爭。

  為了息事寧人,楓葉國花了6萬多美元買斷了奧托的考察記錄。

  要知道,這筆錢相當於育空兩個月的黃金開採量。

  即便如此,育空以北的領土概念仍然非常模糊,原因在於還沒有人真正勘測過北國全境。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了,關鍵還是人們對黃金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羅森塔爾繼續提問:

  「歷史上有幾個淘金熱潮,事實上在這個年代,人們對淘金的嚮往一直沒有停止過。」

  「說的沒錯,而丑國就是淘金潮的開端。

  1848年,木匠詹姆斯馬歇爾在蘇特磨坊的水流中發現了一點金沙。

  很快,他和約翰蘇特的其他雇員開始在加利福尼亞的河流中淘金。

  但直至1848年秋,東海岸才剛剛知曉加利福尼亞發現黃金的傳言。

  11月中旬,隨著一隊信差兵帶著一茶葉罐裝得滿滿當當的金塊和金沙回到華盛頓,傳言得到了證實。

  剛剛被墨美戰爭激發的興奮和冒險精神現在轉向了新的『黃金國』加利福尼亞。

  數以千計的人丟下農場和工作,經由陸路或海路前往西部尋找財富。

  這些人來自丑國的各個角落,甚至世界各地,被稱為『49年淘金者。

  他們在加利福尼亞的河道和溪流中尋寶,把昔日寧靜的牧場天堂變成了喧囂和混亂的社群。

  雖然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是具有革命性的事件,但自古代起,人們就在阿爾泰山脈的西部淘金。

  在18世紀時期,淘金的收益仍然很可觀,在18世紀這將近100年間,一共淘了22噸黃金之多。

  19世紀30年代的早期,當沙皇對私人採金做出妥協之後,西伯利亞的南部就出現了一個小型的淘金熱潮。

  他們從烏拉爾山和阿爾泰山開採出來的黃金在 1848 年上升到了驚人的 28 噸之多,幾乎是當時世界產量的一半,是巴西最大開採量的兩倍以上。」

  羅森塔爾記錄之後,接著說:

  「據我了解,你剛才也說,在淘金熱開始的時候,加利福尼亞生活著許多半遊獵的印第安部落,數量大約為5萬人。

  此外還有約7000名『加利福尼亞人』,也就是1769年開始來此定居的西班牙和墨西哥人的後裔。

  對於生活在這個偏遠邊區的少數丑國人來說,即使墨美戰爭後加利福尼亞被丑國吞併也幾乎沒有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但1849年開始的淘金潮永遠改變了這裡。」

  羅森塔爾推了下眼鏡,肯定道:

  「沒錯,淘金潮的三個典型階段。

  第一個階段——第一批尋金者如果找到黃金,確實有機會獲得小小的財富。

  隨著尋金者的增多,他們自發組織成小型的同盟團體,分工合作挖掘黃金礦脈;

  第二個階段——開始引入各種各樣的淘金技術來尋找黃金,如引入水力泵,藉助水壓可以沖洗整個坡面,而坡面順著水槽道會顯現出來,在這裡人們應該更容易找到更重要的黃金。

  第三階段——黃金開採工業化,1852年後掘金達到最高潮後產量下降。

  自那以後,加利福尼亞的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大批失敗的淘金客留了下來,正視生存問題。」

  頓了下,康棟樑回憶說:

  「我記得作家馬克吐溫在《苦行記》中描繪過這樣一番場景——

  【不久,我的一位老朋友,一個礦工從加利福尼亞圖隆內的一個衰敗的礦區來找我,我跟他回去了。

  我們住在一個翠綠的山腰上的一座小木棚里,在那廣闊的山坡和森林中,還看不到五座木棚。

  然而,在十二到十五年前的繁榮時代,這片野草橫生的荒地上曾經有過一座有兩三千人的興旺發達的城市。

  我們的小木屋所在的地方原來是那擁擠的蜂房的心臟、城市的中心。

  礦一采完,城市就衰落了,幾年後就完全消失了——街道、房屋、商店、一切——一點痕跡也沒留下。

  這片長滿野草的山坡,青蔥、平坦、杳無人煙,好像從來就沒有人來過似的。

  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幾個礦工,曾經見過那座城市的興起、發展、成長以及達到極盛。

  他們也看見了它生病、死亡,像夢一樣地消逝,帶走了他們的希望和生活的熱情。

  他們早就順從了這种放逐,再也不與遠方的朋友通信,再也不遙望故鄉。

  他們接受了這懲罰,忘掉了世界,也被世界所遺忘。

  他們遠離電報與鐵路,就這樣站在活墳墓里,不理睬震動世界的事件,不關心人們的共同利益,孤獨淒涼地遠離他們的同類。

  這是想像得到的最離奇的,也幾乎是最傷感和最可悲的放逐。

  在這裡和我合夥了兩三個月的一個同伴是個進過大學的人。

  但現在,他已經在那裡一點一點地霉爛了十八年了,成了一個鬍子拉碴、衣衫破爛、渾身泥土的礦工。

  有時,在嘆息和自言自語中,他還會下意識地夾雜一兩句印象模糊的拉丁和希臘句子——死亡腐朽的語言,卻是表達一個夢想已經成為過去、生活已經失敗的人的思想的最適當的工具。

  他是一個疲倦的人,被現實所壓倒、對未來無所謂的人;

  一個無牽無掛的、喪失了希望和興趣、等待休息與末日的人。】

  和《苦行記》中描繪的一樣,大多數礦工營地幾乎也是在一夜之間興盛起來的。

  但不同於舊金山,它們在幾年後將再次人去樓空,後來成了一片鬼城。

  儘管一些著名營地擁有光鮮的名字——撲克坪、天使營、威士忌吧、歡樂城和蝴蝶鎮——但它們通常是骯髒荒涼的所在。

  大多數淘金者生活在帳篷或簡陋的房子裡,不願浪費淘金的時間為自己建造像樣的居所。

  他們的食物是單調的豆子、麵包和培根。

  如果有了錢,他們也會去昂貴的館子和客棧用餐,但那裡的桌子可能只是在兩個麵粉桶上放一塊木板。

  他們過著鬱鬱寡歡、不舒服且不健康的生活。

  特別是在漫長多雨的冬季,除了沙龍、賭場和女支女的床上之外很少有什麼消遣。

  在地球的另一端也發生著類似的事情。

  當南非發現礦藏的消息傳開,短時間內又一次吸引了數千淘金者。

  很快,一個帳篷式城市就搭建而成,到處都是木板搭成的臨時住所。

  當局派出了兩名代表去建立規章制度,制訂各項要求;他們把這塊石頭遍布的地區叫作約翰內斯堡。

  在最短的時間內,這裡就有了各種酒吧、女支院,還有一家銀行、一所學校、一所警署,另外還有一家象板球俱樂部。

  這就充分表明了,這裡大部分的新移民都是來自英國。

  在城市建立一年後,還建了一個足球俱樂部,一個啤酒廠,甚至一所衛理公會教派的教堂。

  這個城市還有了電報網絡,可以對外發電報。

  僅僅兩年後,約翰內斯堡就成立了股票交易所;

  這裡的居民在 12 年之中就增長到了 16.6 萬人。

  不過對於溫斯頓·邱吉爾而言,約翰內斯堡一直都是一個『建立在罪惡淵源上的蒙特卡洛』。」

  羅森塔爾深感欽佩:

  「康先生,你對淘金歷史的研究十分深刻。」

  康棟樑玩笑道:

  「當你常年生活在鳥不拉屎的冰原地區,閒的實在無聊,就只能靠讀書來打發時間。」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