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二說的這些話,都是昨天夜裡和秦瓊商定好的。
商人們越聽越興奮,商稅打折、朝廷專供、借用電報,這對他們來說吸引力簡直太大了!
世家還在的時候,各地賺錢的行當都被他們把控著,這些商人也是近兩年才崛起。
隨著遼東、南越、西域的商路打通,雖然商機遍地,但現實同樣很殘酷。
畢竟有句話叫作商場如戰場!能夠洞察先機,太重要了!
莫氏香料行,早在南越歸唐前就在這裡做生意,這幾年已經把持了四府十七縣三成以上的香料。
但是這個年代,沒有背景,做生意總是有些束手束腳,不然的話方二最初也不會用醉仙樓六成的份子交好程咬金和尉遲敬德他倆。
香料行的生意越來越大,隔三差五總會有人找上門索賄。
但若是能把這張羊皮的榮譽證書拿到手,無疑是多了一面護身符。
雖然沒有明說,但督護府頒發的東西,那些小吏多少還是得掂量一下的。
莫大同思量許久後,第一個站了起來:「多謝秦督護對小的高看一眼,莫氏香料行,願意捐獻銀錢萬貫,以資賑災。」
原以為這話會得到誇獎,卻見秦瓊聽完之後連連搖頭。
「莫掌柜怕是還沒明白本督的意思。」
「你眼前這位,乃是新晉的安國公,他之前的封號是瀋陽郡公。」
「若說錢財,他不出三日便能從遼東調來數百上千萬貫,但是眼下此地缺少的卻是物資。」
「天災之下,百姓們要的是能夠填飽肚子的吃食,乾爽的衣物、以及能夠預防疫病的藥材。」
「這些東西,眼下可是有錢都不一定能夠買到的東西。」
這話說的已經足夠直白了,在座的商戶哪裡有聽不懂的道理。
莫大同連忙拱手說道:「是小的考慮不周,還請秦督護勿怪。」
「既然如此,本商號願意捐獻大米三千石,衣物兩千套,另外再出五百腳夫供督護府驅用。」
南越多山,商號行走各地,少不了要用到大量的腳夫挑貨。
這些腳夫,明面上是僱工,實則是家奴,只是沒人會在這上面去較真罷了,畢竟那些山裡的百姓,也要靠著賣點農產品養家餬口。
沒有這些腳夫,靠著馱馬根本走不了那險峻的山路。
同樣的,腳夫也熟悉四府十七縣的各地,對於賑災也算是一大助力了。
一旁的趙光真在他說完後,也起身拱手道。]|I{•------» «------•}I|[
「趙氏車馬行,願捐米糧千石,另有小船二百條以供督護府驅使。」
以往這種事情,他們萬萬是不敢做的,這有收買民心的嫌疑,但現在由督護府牽頭,而且還有愛心商號這種榮譽,做起事來倒是放心了許多。
「劉氏木料行,願捐米糧千石,再出三百腳夫供以驅用。」
「俺是王氏糧行的,家裡沒別的,願意捐糧五千石!」
「額出七百石糧,三百腳夫!」
~~~~~
在場二十六家商號,你一嘴我一言,不到半個小時,便湊出了糧食十萬餘石,衣服數千套,腳夫合計四千餘人。
秦瓊聽著他們的報數,坐在主位上不喜不悲,等所有人全都發言完畢後,向一旁的副督護南城使了個眼色。
南城自屏風後面抱出一個木箱,裡面是整整齊齊的一疊羊皮卷。
相比紙張,這東西的保存期限更長。
用特製的油墨,在上面填上各家商行的名字,還有方才承諾捐出的物資之後,蓋上督護府的大印,連同一面刻著愛心商號的令牌遞一一發給眾人。
「眾位,本督代四府十七縣的百姓,多謝你們慷慨解囊!」
「回去之後,羊皮卷你們自家保存,這面令牌平日裡可以掛在店內,若有事,可讓人持令前來求助。」
各家捐了這麼多東西,除了方二之前講的好處之外,最大的原因是為了破財消災,官字兩張口,能堵儘量堵,這是長久以來留下的陰影。
等羊皮卷和令牌拿到手中之後,他們還有些不大相信這東西的用處,難不成,真的能夠當做護身符嗎?
南方本就多雨,各家的糧倉都建在高處。
一人商人回去之後,便在這連綿的雨天裡,挑選偶爾雨停的時候,把物資送到督護府的大倉中。
文單城,作為四府十七縣最大的城池,也是原來的真水國都,占地長寬均在六里左右,但常住人口卻不足十萬,連長安城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督護軍都是在城外駐紮,所以城內空曠的地方大把。
如果按照長安城每平方公里兩萬人的人口密度為標準,城內至少可以容納五六萬的災民落腳。
各商家派過來的腳夫,被督護軍帶領著在城內搭建高腳木屋,造好之後,屋中生起火盆驅散水氣,作為災民們的臨時安置點。
督護府中,秦瓊讓人找來了城中最年長的老者。
「@¥%……@#¥~~」
一個老頭,佝僂著身子站在他的對面,用本地方言說著什麼。
旁邊的莫大同連忙解釋道:「大督護,他是賤內曾祖,南人有名無姓,叫剛。」
這個方二倒是聽說過一些,後世這裡也是如此,這裡人呼稱最多的就是吳某某。
而這個吳字,相當於是漢語中的先生,後面的某某才是名字。
不止是吳,還有杜、貌、瑪、波、塞耶等等,其實都是針對不同人群的敬語。
「問問他對這場大雨有什麼看法,以前這裡有沒有過類似的情況。」
秦瓊看著莫大同說道。
等莫大同和他賤內的曾祖,也就是他老岳父的爺爺一番溝通後,回答了秦瓊剛剛的問題。
這次的大雨,以往確實少見,但並非是沒有遇到過。
曾經在七十年前,也就是剛子十幾歲的時候出現過一次,那次的雨足足下了近一個月才停歇。
據說,當時水退之後,大地一片狼藉,到處都是人和動物的屍體,光文單城在那一次都足足死了數千百姓。
以剛子的估計,若是四府十七縣都算上,少說也有數十萬人死在那場大雨之中。
山洪、飢餓、以及水退之後屍體帶來的瘟疫,這些都是罪魁禍首。
這讓秦瓊和方二的表情越發的凝重了起來。
在這個信息和交通都不甚便利的年代,這種天災無疑是對人類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