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三章

  【默唸三遍網址 請問記住了嗎?沒記住的話下章我再問一遍。最好幫我分享到Facebook哦】

  說起教育,其實從去年開始,大唐全國各地在李恪的建議下,多多少少也都開設了不少的學堂。

  老李同志並不是短視之人,很清楚在人才選拔的過程中,讀書人的基數越大,可供選拔的人才會越多。

  但隨著各地蒙學學堂的鋪開,問題也隨之而來。

  很多人並不願意將孩子送去上學,哪怕學堂一文錢不收。

  書房中,剛剛從邠州趕回來的盧照鄰狼吞虎咽的往嘴裡扒著飯,像是好幾輩子都沒吃過東西似的,李恪怕他把自己噎死,倒了一杯茶水推到他面前:「喝點水,別噎著。」

  「唔,謝謝殿下。」盧照鄰把茶一口悶下,長出一口氣,撫著胸口繼續之前的話題道:「其實真不是屬下辦事不利,實在是……這幫傢伙太過頑固,寧可讓自家孩子去放羊,也不讓孩子去學堂上學,您說,我們能有什麼辦法,總不能去家裡綁人吧!」

  李恪不置可否的點點頭:「那麼,你有問過原因麼?」

  「原因簡單啊,家裡缺勞動力。」

  戶照鄰把手裡的空碗遞給負責盛飯的侍女,無奈道:「哪怕學堂里不收錢,可是把孩子送進學堂等於家裡缺了一部分勞力,鄉里鄉親的,別人家五個勞力,自己家三個,收入水平肯定不一樣。」

  這可能就是現實吧,每個人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知道讀書可以當官,再不濟也能去城裡有人當夥計。

  可讀書也是需要時間的,在百分之九十人口都在為填飽肚子而奔波的時候,別說家裡缺少一個勞力,哪怕是半個勞力,都是造成極大的生活負擔,這樣的情況下讀書似乎遠沒有放羊和打柴重要。

  這就像作者菌明明知道日萬能賺錢,可特麼做不到啊!

  李恪看著抱怨中的盧照鄰:「你這是打算急流勇退?如果是這樣,那就太讓人失望了,我本以為身為盧氏子弟的你會跟別人不一樣呢。」

  事關家族榮辱,盧照鄰頓時覺得滿桌子的菜不香了,:「殿下,我沒有打退堂鼓的意思,就是覺得咱們應該一點點的慢慢來,先做出點成績來,讓人看到希望才好……。」

  「一萬年太久,本王只爭朝夕。」

  李恪起身來到窗邊,望著外面西沉的斜陽:「這次叫你回來,一是了解一下邠州的情況,二是本王準備了幾本教才,你回去的時候帶上,以後我不管你用什麼辦法,五年之內必須在邠州掃除文盲。」

  盧照鄰急赤白臉道:「這怎麼可能,殿下,五年時間根本就不夠。」

  李恪轉身:「每年兩萬貫的教育基金,連續五年,夠不夠?」

  盧照鄰張了張嘴,想說這不是錢的問題,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

  不是錢的問題又是什麼問題呢?如果有錢誰不想送娃去讀書呢?

  可是考慮到李恪的要求,盧照鄰還是還搖頭:「殿下,屬下還是沒有辦法保證做到,或許適齡孩童可以做到您說的義務教育,但是那些成人怎麼辦,就算辦了掃盲班也很少有人會主動參與。

  邠州與咱們府上不一樣,咱們府上大部分都是匠人,端著您的飯碗呢,您讓他們識字他們不敢不聽,可邠州大部分都是農民,屬下總不能不讓他們種地吧。」

  李恪就很想把盧照鄰的腦袋扒開看看,裡面裝的到底是什麼東西,怎麼在地方上歷練了這麼久還是一點長進都沒有,跟個雛一樣不知變通。

  「照鄰啊,你覺得本王會不會在乎封底上的那一點點收益?」

  盧照鄰滿頭霧水:「什,什麼意思?」

  「什麼意思?!」

  李恪氣的直拍腦袋,嗯,好吧,是直拍盧照鄰的腦袋:「你不長腦子的嗎?什麼意思還要我來告訴你?免稅你會不會?免徭役你會不會?難道一定要我告訴你,參加掃盲班並且能夠從掃盲班畢業的可以免稅三年?」

  雖然腦袋被拍的生疼,但李恪的話卻如同醍醐灌頂,讓盧照鄰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大唐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從軍,還不是因為從軍可以免徭役,免賦稅。

  既然為了免除徭役和賦稅能連命都可以不要,讀點書、識點字算得了什麼,更何況讀書、識字又不耽誤農時,最多就是晚上少睡點覺,這跟徭役和賦稅比起來簡直不叫事兒好嗎。

  振奮之餘,盧照鄰飯也不吃了,直接起身告辭:「屬下明白了,屬下這就回去安排,殿下可以放心,五年之後邠州若有一個不識字之人,您要了我的腦袋去。」

  「我要你腦袋幹什麼,當球踢麼!」

  李恪就很無語:「滾到客房休息去,明天過來拿教材,掃盲的事情又不是一天兩天,你先留下把教材的內容搞清楚再說。」

  對於掃盲,李恪的要求不高,常用的那千把百字會寫會讀就行,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大老粗,也不指望他們能考個狀元啥的。

  但是義務教育方面就複雜了許多,首先是蒙學,三千多常用字那是必須要會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同樣不能少。

  蒙學之上就是中級學堂,中級學堂除了要學四書五經,算學方面還要學李恪憑藉記憶默寫出來初等代數,解方程、三角函數、指數、對數,一個都不能少,除此之外還有簡單的化學和物理。

  等到中級學堂畢業,義務教育階段就算是結束了,想學更高深的學問就只能到長安來參加考試,考試合格者才有機會學習更高深的東西,而考試不合格者則會被分流到國子監、國子學、四門館等官辦的書院。

  按照李恪的設想,未來的大唐讀書人將會出現兩個類別,一類更加注重實際應用,另一種則是傳統的書生。

  兩個類別並無高下之分,畢竟學問就是學問,本身並無高下之分,但這兩類讀書人哪種會受到重用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時間和社會的發展會自然而然的做出選擇,直到最後將某一部分人淘汰掉。

  【章節開始的時候讓你默唸三遍還記得嗎?分享臉書可能有驚喜哦】